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一課(四)修行必須細致

  聖者言教 第十一課(四)修行必須細致

  我們天天都在講解什麼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什麼是前五根識,什麼是第六識意識,什麼是第七識末那識。我們對這些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描述上,還要配合自己的感受,在感受中理解。

  當然有些修行很好的弟子,他不僅能赤裸心的本性,更對逆緣有著深刻的認識。但從某種角度來說,認識這些也有一定的難度。每次印證見解的時候,我都會從不同角度問弟子,當然不是刁難,而是了解他的見解已達到什麼地步。本來這樣可以過去,但我還要從另一個角度看他能不能過關,若能把這些都說得很圓滿,我就知道他的見解在何處。這兩天也有很多藏族人說我問得非常細致,必須這樣,不然無法赤裸自己的見解。

  可能有些人會問:“上師,你講的這些和聖者言教 有關系嗎?”當然有關系。無論我們修學什麼法門,終究沒有離開過便智雙運,即便修學成熟口訣法,我們也講解止觀交修——觀想可以通達一切教理,爲方便;修止可以赤裸教義,爲智慧,也沒有離開便智雙運的範疇。如今講解聖者言教 ,雖然著重講解方便,但也不是輕視智慧。就像我們在描述一個人的時候,會按照一定的順序描述,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描述他前面的時候,是說他沒有後面。我們在聽法期間也要懂得這個道理,當著重講解方便的時候,決不能輕視智慧,在我們站在禅定的角度著重講解智慧的時候,當然也不能輕視方便。不僅理解的時候要這樣去理解,修的時候更要這樣去修學,因爲能否成辦二身之見解,完全取決于便智雙運之中。

  當然便智雙運還可分爲不了義便智雙運和了義便智雙運。前者爲起心動念,後者超越起心動念。從正念的角度來說,不了義禅定主要站在改造意念之正念上,了義禅定則是無造法性之正念。從意識轉爲道用和智慧轉爲道用而言,前者爲不了義,後者爲了義。成熟口訣法印證見解分爲依止要義而作印證和不依止要義而作印證,後者針對上等根機,在禅定中已完全赤裸心的本性,完全不摻雜思維的成分;後者則針對次第根機,即便當時有一些禅定的成分,但多數還摻雜于思維,所以要做辨別。

  可能有些修行者認爲他已經沒有粗大的思維,但沒有粗大的思維並不一定沒有思維。細致觀待,我們講解阿賴耶識的時候,描述阿賴耶識的狀態猶如悶厥和酣睡,但你是否真的明了悶厥時的過程?若能感覺這個過程,恐怕是意識不是阿賴耶識。連阿賴耶識都不能感覺,怎麼能說你沒有能所二取?所以平常修行過程中,盡可能細致一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