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的國土▪P7

  ..續本文上一頁念佛衆生。念佛之人,若能一心,則我心感佛心,機感相應時,憑佛威神願力,即得橫超叁界,揖別痛苦,屈伸臂頃,即到蓮池,何懼佛土遙遠?何況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持名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心即佛,即事即理,能所雙亡,心佛一致時,何遠而非近?故「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但能一心念佛,必生淨土無疑。

  深信往生極樂,得不退轉。因爲極樂國土,環境特殊,衆生生者,既可常觐阿彌陀佛,親聞法音,更可承受觀音勢至兩位法身大士的教化,及諸上善人輔導,對于佛道,唯進無退,加以壽命長遠,可以曆劫修證,終得不退轉,一生便可補佛處。

  (2)切願

  信心既深,還須發願,無願不生。釋尊于《佛說阿彌陀經》中,再叁勸導:「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願貴懇切,更要堅固,不爲境轉。徹悟大師言:「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願若不堅,必爲逆境所轉,退失道心,導致功敗垂成,非常可惜。故修淨業者,當切願遠離娑婆,得生極樂;當切願臨命終時,佛來接引;當切願見佛聞法,親蒙授記;當切願不違贍養,再入娑婆,巧把塵勞作佛事,廣度衆生,滿菩提願。當知,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常乘大願船,浮于生死海,在此娑婆世界,呼喚衆生,令上大願船。我等佛子,若願切且堅,即可乘佛之大願船,橫超叁有之苦津,抵達極樂之彼邦。否則,若不發願,或願不切不堅,雖努力念佛,兼修衆善,亦難乘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出生死海,往生佛國。

  (3)實行

  信願具足,當繼之以力行,否則,有願無行,如人欲度巨海,而不信舵手,不乘舟航,豈能抵達彼岸?求生淨土亦然,必須以信啓願,以願導行,以行滿願。然行有正助,念佛是正行,修善是助行。念佛有持名、觀像、觀想、實相等四種。

  一持名念佛,必須叁業專精,口念彌陀,心止散亂,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六字分明,音聲無間,如是心口相應,淨念相繼,日久功深,定得一心不亂,否則:「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念佛之人,當自警惕,勿使徒勞無功。但持名念佛,不只于高聲唱念,可用低音唱念或默念。高聲念佛,可止昏沈,可怖天魔,可止息叁塗之苦,更能令善神歡喜,令外聲不入,利益甚大。

  但長用高聲,恐傷元氣,或喉痛音啞,不宜久持。故于精神疲倦,或人地有礙時,可改用低聲念佛。但能心口念得清楚、耳根聽得明白,懇切至誠,念之無間,持之以恒,亦可證得念佛叁昧。

  若然高聲低聲俱不宜,或處于汙穢不淨處,或大小二便時,不宜出聲,可無聲默念。默念佛時,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口移,聲不出竅,但音聲曆然,耳根內聞,句句分明;日久功生,自可旋聞倒機,返聞自性,使一根返元,六根解脫,斷惑證真,入念佛叁昧。

  又晝夜六時,皆可念佛,日間念佛,或坐或行,或高聲唱,或低聲念,悉聽方便;至于夜間,睡眠之時,亦可念佛。但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故睡眠時,但可心念。身向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于股上,名吉祥臥。吉祥臥時,心念佛號,並觀想自己跪于佛前,恭敬默念,如是一心系念,倦極則眠,醒則繼續系念,持之以恒,可在夢中,得見阿彌陀佛,親蒙授記。此外,臨命終時,更要專誠,口念心系,勿忘勿懈,萬緣放下,提起正念,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求佛接引,往生極樂。切忌貪生怕死、或戀棧財物,或想念親人,心有牽挂,念不專誠,將被業力牽引,難免墮落,修行淨業者,不可不慎。

  二觀像念佛,是設座供奉西方叁聖聖像,口念佛號,目則專注佛像,意則恭懇,如是叁業專精,稱念不已,定得一心不亂。

  叁觀想念佛,是依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十六種觀,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及九品往生種種勝境,令心堅住觀境,專想不移,開眼閉目,不令散失;十六觀成,即得一心不亂,定可往生極樂世界。

  四實相念佛,是由事入理,因相證性。念佛之人,不但心口相應,念念無間,更知能念之我、所念之佛,唯是一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是稱性起念,心佛一致,不著空有,不落能所。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故不應著有。而能念之心,靈明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故不落空。有無俱不著,能所皆雙亡。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即事即理,即心即佛。何只事相一心不亂,且亦理性一心不亂,謂之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但得十念專精,一心不亂,便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蓮花化生,經十二大劫,或經六劫,或經七七日,蓮花方開,聞法歡喜,即發菩提心。

  無論持名或觀像或觀想念佛,若得一心不亂,更兼修衆善,持戒無缺,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中品蓮花化生,七日華開,聞法歡喜,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或證初二叁果。

  若能念佛一心不亂,兼發無上菩提心,廣修六度菩薩行,以此善根,回向淨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品蓮花化生,見佛聞法,斷塵沙惑,伏無明煩惱,得無生忍,證不退轉。

  若能實相念佛,由事一心不亂,進入理一心不亂,斷無明,證法身,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常寂光土,上品蓮花化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于諸佛前,次第受記,一生成辦佛事。

  古德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持名深,即理性一心不亂,得生上上品;持名淺,即事相一心不亂,乃至十念,得生下下品。古往今賢,自知時至,坐化立亡,撒手便行,皆因平時修持功深所致。我輩念佛之人,誠應加倍精進,無常迅速,慎勿懈怠!

  (二)助行

  (1)修叁福

  求生淨土,除具足信、願、行叁資糧爲正行外,還須勤修淨業,以爲助行。淨業者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叁事,名爲淨業。」

  父母生我色身,師長育我慧命,皆應孝敬。然父母有現在,有過去;師長有世間的,有出世間的。孝敬現在父母,除使衣食無缺、敬之愛之,如孔子所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外還要勸導父母,歸敬叁寶,止惡行善,了生脫死。古人言:「人而不孝,不足以爲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爲孝。」蓮池大師亦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至于過去父母,一般人以爲除了懷念,或追悔,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樹欲靜而風不息」而抱憾終生外,別無他法。非也,過去父母,未出生死,必在六道升沈;安知六道衆生,非我過去父母?故佛勸世人,欲孝敬過去父母,當愛護一切衆生,慈心不殺。否則,若然殺生,即等如殺害過去父母,屬于不孝。

  教我知識學問者,是世間師長;教我止惡行善,勤求佛道者,是出世間師長。孝敬世間師長,當立品、立德、立功、立業。孝敬出世間師長,當力修十善,歸敬叁寶,受持禁戒,上求下化,以報師恩。

  若能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便是報恩福田,叁福中屬于世福。

  叁寶是黑夜燈塔,苦海慈航,受持叁寶,即棄暗投明。戒律能規範身心,防患未然。受持佛戒,可防過止非,積聚功德,屬于功德福田,叁福中是戒福。

  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覺,讀誦大乘是自利;勸進行者,是勸人發心,進修菩提行是覺他、利他,屬于貧窮福田,亦名悲田,是叁福中行福。

  (2)發叁心

  念佛之人,能兼修叁福,作爲助行,必然往生。若欲蓮開上上品,則更要具足叁心,《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其叁心者,必生彼國。」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積聚一切功德,名深心;即廣行六度,下化衆生。宏誓無盡,名回向發願心;即以上求下化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

  又說:「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慈心包括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諸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以修生緣慈,觀六道衆生皆我宿生父母,兄弟眷屬,不應殺戮惱害,而成就攝律儀戒。以修法緣慈,觀一切法無我,當體即空,不再爲我執著,造諸惡業。可惜衆生在迷不知,著我著法,自尋煩惱,不得解脫;因思以拔苦予樂。廣行衆善,成就具足善法戒。以修無緣慈,不特冤親平等,拔苦與樂,且觀拔苦予樂之慈悲心,了不可得,不在內,不在外,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如《金剛經》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衆生不知,心著于法,取舍攀緣,作業流轉,故思以拔苦予樂,力行衆善,饒益衆生,成就饒益有情戒。以其修叁緣慈,成就叁聚戒,故說:「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大乘經典,诠佛智慧,令讀者發心,趣向佛乘;方等經典,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能使讀者回小向大,樂修佛乘,讀誦有益。六念: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依《大乘教》釋天有叁種:一是叁界有漏諸天;二是叁乘聖人所居淨天;叁是諸佛所證涅槃第一義天。此中念天,該屬後二者。因念叁寶功德,實行持戒,努力布施,加以讀誦大乘經典,回小向大,上求下化,並以此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當然得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念佛法門,說難非難,說易不易。若然正行不深、不堅、不專,助行不誠、不深,不發願回向,恐難得生。故念佛人,信要深,願要堅,念佛要專一外,更要發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廣行善事,廣種福田,廣度衆生,持之以恒,乃可往生。可知正助二行,如人之雙足,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必須正助二行俱備,方得往生。

  五、結論

  諸佛出世,說法利生,皆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覺悟成佛。所謂佛佛道同,目的一致。釋迦如來如此,藥師如來如此,阿彌陀如來亦如此;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莫不如此。但用何種方法始可令衆生入佛知見?則諸佛各異。例如:釋迦如來現劣應身,降生娑婆苦惱世界,說無常、苦、空、無我等小乘法,以應劣根衆生之機,等待機緣成熟後,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爲說一乘成佛究竟之法。所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度諸衆生。」

  藥師如來,則本其十二大願,獨創淨琉璃世界,專拔衆生現實生活中種種困苦,給予衆生生活所需種種快樂,令聞名受持衆生,去苦得樂,勤求正法,持戒修行,回小向大,終成無上菩提。

  至于阿彌陀佛,則以四十八願,嚴淨佛土,成就衆生。令生彼國者,一生福樂,享用如意,在無苦但樂的殊勝環境中,聞法修行,趣向佛道,得不退轉,一生即補佛處。

  若然比較,則釋尊的教法,無論大乘或小乘,不管漸教或頓教,都靠自己努力修持,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直至定慧力深,煩惱淨盡,方許了生脫死,共話無生。雖然,經過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便可福慧莊嚴,覺悟成佛。但我等薄地凡夫,障深慧淺,誰能保證,生生世世,皆懂得學佛修行?此期壽盡,又不知投生何處?流浪生死,六道升沈,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未悉要經多少阿僧祇劫,方可修至不退轉地,何況成佛?佛道遙遠,但憑一己之力修證,實在不易。毋甯修習淨土法門,憑佛願力提拔,藉佛福德加被,遠離娑婆,橫超叁界,擺脫生死,速登淨土,見佛聞法,離苦得樂。

  淨土,包括彌勒菩薩所居天國兜率淨土,阿閦如來所居妙樂世界,藥師如來所居淨琉璃世界,及阿彌陀佛所居極樂世界。現在,本人特別勸導各位,修習淨土法門的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因爲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衆生,特別有緣,《迦才淨土》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衆生,令上大願船。」我等沈溺苦海的有情,若舍此大願船而不乘,何止辜負西方叁聖的慈悲願力,亦喪失出離苦海的良機,實在可惜。何況念佛法門,利鈍兼收,叁根普被,不拘形式,不限時間,莫問聖凡,無論智愚;九界衆生,士農工商,男女老幼,無不適宜,皆可往生。一生極樂,即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證不退轉,一生成辦佛事。所以,念佛法門,是橫超叁界之快捷方式,速登聖域的慈航;極樂世界,是十方佛土中,最理想之國,極樂之邦。

  如果不是釋迦如來垂迹娑婆,「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佛說阿彌陀經),我等根本不知十方佛土中有如斯理想之國,極樂之邦;更不懂得深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以豎立正行。如果釋迦如來不開示種種法門,我等亦不會發菩提心,修六度行,積功累德,作爲往生淨土的助行。還有,若非藥師如來慈悲,乘本願力,加被有情,拔苦予樂;而我等沒在苦,又如何專心念佛,廣修六度,以圓滿正助二行?今我等何幸,既蒙釋迦如來垂憐,說法教導;複得藥師如來,消災解難,拔苦予樂;更蒙阿彌陀佛慈悲,許我往生。不及早努力,更待何時?當知人命無常,青春不再,壽命不永;以其一期壽終,彷徨失措,何不及早念佛,准備往生極樂資糧,死期一到,撒手便行,何等灑脫?

  最近,筆者每感世人顛倒,生前時刻皆爲我,誰肯舍己爲人?但到最後,事皆爲人,卻不肯爲自己打算。君不見,世人預立遺囑,何曾有人爲自己留下一份?雖然,幾許無奈,也要和盤托出,平均分配,免啓後人爭端。明知此去前程渺渺,不知何處是家鄉,亦不肯稍爲自己打算?何等大公無私?雖然有人,預築墳墓,自選棺木,但從來很少人選擇,人生最後應走之路。致使人生,遺憾千古,生死流浪,無依無歸,何等悲哀?

  佛勸世人,生前勿爲私我積蓄,勿爲私我損人,以免臨終帶不去,徒增牽挂。而應該實行布施,舍己爲人,廣種福田,廣結善緣,以積陰德,以備資糧,臨命終時,萬緣放下,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求佛接引,往生理想之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趣向菩提,才是人生正道。此道似乎消極,實則積極之至,未悉讀者諸君,以爲然否?

  

《阿彌陀佛的國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