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生死—談佛教的生死觀
佛教的生死觀,談的就是佛教對生死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佛陀是怎樣教育他的弟子,怎樣引導他的弟子去了解生死。
在佛陀的時代,想跟佛陀修行,想成爲佛陀弟子的人,佛陀通常都先叫他們去火葬場,坐在山坡「風頭」的地方,觀看火葬。當時的火葬,和現在的火葬不一樣。人死了,擡到火葬場,架好柴堆,屍首放在柴堆上,火一點,就燒起來了。參學的弟子,每天就坐在「風頭」看「燒死人」。
參學的弟子,每天看著人死了,如何被扛去燒,如何燒成一堆灰。一天、二天;一個月、二個月,整天只是坐著看「燒死人」,其他什麼事都不做。這樣子過了半年,佛陀才開始讓參學的弟子跟著打坐,聽聞佛法。
融入生死的剎那
各位現在才大四,和你們談「死」,你們會不會覺得怪怪的,不能接受?
因爲你們現在還年輕,不會擔心自己什麼時候會死,甚至覺得死離你們很遙遠。所以,在你們腦中,一分一秒都不曾有絲毫死的念頭,這樣要探討死就比較困難。
我們要了解生死,就要看一個人怎麼樣的從「活跳跳」,突然間變成「不能動」。當一個人「不能動」的時候,任人家怎麼笑罵,也不會生氣;任人家吐口水,也不覺得髒;在「出山」的時候,被人家用卡車載著走石頭路,也不會嫌路顛簸難走;裝在棺材裏密不通風,也不會嫌沒有冷氣;甚至到了火葬場,被熊熊烈火焚燒,也不覺得熱、不覺得苦。
人要了解生死,就必須先透過禅修,進入深定的甯靜,再透過這種甯靜,進而去了解死亡的甯靜。所以修行人要經曆過大死一番的滋味,才能融入生死的剎那,才懂得生死的意義。
平常,我們都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覺內在的色身和外在的客塵。如果感覺有形體在動,我們就認爲有生命;如果感覺不到形體在動,就認爲沒有生命,就以爲是死了,就以爲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不過,世俗人都這麼認爲,所以,就有很多人對生死非常的看不開,非常的執著。
佛教的生死觀,就是教人要融入生死之間,親自融入生死的那一剎那。我們既然學醫將來要當醫生,對生死一定要徹底體驗,並且徹底的了解生死的奧秘。否則,行醫的時候──包括診斷、處方、急救、手術──無論是醫學行爲或醫學道德,都將因爲缺乏慈悲的內涵,而落入機械式的行爲。久而久之,就會步上像機器人般的,機械式行醫的輪回,這樣子做一位醫生,內心會愈來愈痛苦,就算成爲名醫,對自己的生命而言,也只是一種折磨,根本就沒有多大意義,最後變成「懸壺」的醫匠,而不能深入同體大悲、慈悲爲懷,拔除人苦、給人快樂的最高醫學境界。所以,生命奧秘的探討和體驗,對醫學院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曾經留下一個對死的教導的故事,我現在說給你們聽,看看你們能不能想象?能不能感同身受?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印度有一位寡婦,她唯一的兒子,染了重病死了。寡婦十分傷心,哭著去哀求佛陀,請求佛陀,無論如何一定要設法,救救她的兒子,讓她的兒子能夠起死回生。不然,她自己也不想活了。
佛陀慈悲的對婦人說:「要救你的兒子是可以的。但是,你得親自去找一種可以救活你兒子的『不死草』。你要記住,這種藥草生長的人家,都得從未死過人,不然草藥就沒有效力了」。
婦人謹記佛陀的吩咐,開始去找草藥。
不久,婦人來到一座村落,村子的第一戶人家,就長有這種藥草,婦人高興的摘了藥草,詢問家裏是否從未死過人?答說:「有死過人。」就這樣,婦人挨家挨戶的詢下去問下去,結果答案都是一樣「家裏都曾死過人」。
婦人失望極了,但是她愛子心切,仍不氣餒,打起精神繼續問,一直問到太陽快下山了,當她精疲力竭的找到村子裏最後一戶人家時,婦人才突然領悟──有生,就有死。不僅她的兒子會死,包括村子裏每一戶人家的兒子都會死。
于是,婦人不再執著,即刻轉變悲傷的心,歡喜的去感謝佛陀用這個方法教導她體認生與死。
佛陀用這種方法,讓寡婦從喪子的悲痛中深深體悟到有生必有死。死,不是什麼都沒有;死,是我們活得很盡致以後的開花結果。就像一朵花長出來,很漂亮,然後它結了種子,最後凋萎,整朵花就死了。它看起來是死了,其實卻是隱藏了更多的生命力在種子裏,種子一旦散播出去,一朵花就會變成幾十萬朵。所以,不要以爲死是什麼都沒有。佛陀就是以這種穿透力來教導弟子去觀照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要勘破生死的奧秘,一定要透過禅的修持,在未死以前,先用禅法讓我們的身心進入類似死亡般的甯靜,去體驗不生不死的境界。這樣我們才有辦法了解生命的真理,才有辦法袪除對死亡的恐懼,才能了然「不生不死」的蘊義。
各位同學,我們學醫,除了「色身的醫療」,是不是還要照顧人的「心靈」?尤其是對臨命終的患者和他的家屬的關懷?如果是,那麼就趕緊透過禅的修持,來解決自己對生命的疑惑及生死的問題,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醫學倫理。否則,即使成爲名醫,也會因爲對生死的不了解,而使自己的生命枯槁、麻木不仁;生活變成齒輪,只是毫無趣味的輪轉,這樣就枉費來這一趟,白白浪費這一期的生命了。多可惜啊!
體驗因緣的生滅
生死,也是生滅法。
生死,也是因緣和合才生,因緣散了就死。
佛陀的因緣觀,指的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滅」的真理。世間所有的事物,不論有形無形,都是因爲具備許多因緣──主因和助緣──而産生出來的。
這些有形的物體和無形的現象形成以後,慢慢的都會往壞的方向行進,然後慢慢的消失,這就是「成、住、壞、空」的構成。這種「成、住、壞、空」的過程,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滅」的批注。
像這棟教學大樓,以前沒有,但是現在有。經過一百年以後,這棟大樓還在不在?還有沒有?──不一定。可是它終究有它堪用的時間,不會永遠存在,最後一定會毀壞消失的。
又譬如這張講桌, 以前有沒有這張桌子?──沒有。那麼它從那裏來的?──它是從樹來的。
那樹又是從那裏來的呢?樹是從一顆種子,吸收陽光、空氣、水、養分,行光合作用長大而來的。然後被砍伐下來,做成木板,經過木匠刨釘,才做成這張講桌。做成之後,我們便開始使用,日複一日,好像它都沒什麼變化,其實它已經分分秒秒的往壞的方向變去了。終有一天,它會被用到不能再用,而被燒掉或拆掉,從有形變成無形,回歸到大自然。如果把它拆掉改成椅子,也是可以,不過這個椅子現在並不存在。
「教學大樓」、「講桌」⋯⋯等,我們可以用「成、住、壞、空」的現象來說明因緣的生滅,那人要以什麼現象來說明因緣的生滅呢
古今中外的賢愚不肖,每一個人都要經過「生老病死」的過程,我們要揭開生死的奧秘,就要明白生死也是因緣生滅。執著者,往往不能穿透這種現象,而深陷煩惱、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佛陀爲了要拔除世人「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教導我們要用因緣法來勘破生死,並用因緣法將我們從幻化的醉夢人生中喚醒。
各位是不是都很清楚,科學家們做實驗都是以白老鼠作實驗對象?這是不是因爲白老鼠的生長比較快?比較容易觀察到一個實驗周期?生物學家做植物栽培,是不是也能在短期間看到生命的周期?這樣他們是比較容易體驗因緣生滅的。人因爲年壽較長,我們自己沒辦法看到自己生命的周期,沒辦法看到自己「生老病死」的整個過程,就很容易將人生當真,這樣就沒辦法勘破生死,沒辦法體驗因緣生滅了。如果,我們將人類的一生,濃縮成一小時,來觀察濃縮後的人生,那麼,我們就能清清楚楚的,看到人的生命由生、而老、而病、而死的因緣變化,我們就比較能體認佛陀所說的構成人的要素──地、水、火、風、空、識(色受想行識)──皆空的真義,也就能體認生命「不生不死」的真理。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當他發現相對論時,可以說是攀登了當代的科學巅峰,風靡一時,大家都認爲相對論就是真理。但是,科學家所研究出來的結論都是短暫的,還不能夠算究竟,還不能探尋到真理之極,所以,相對論最後又被其他科學家證明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其實,世上還有許多現象不是相對論所能解釋的。
醫學也是如此,如果對何爲生死、何爲生命,都不甚了解,只是一味的讓醫學家去研究、去解剖,結果會是怎樣呢?
你看:
頭發、指甲能單獨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嗎?──不能。
手、腳、四肢可以單獨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嗎?──不能。
頭腦能單獨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嗎?──不能。
肝、膽、心、肺能單獨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嗎?─也不能。
所以,用科學、醫學的方法要探討生死,探討生命,只會鑽入物質解剖的牛角尖而已!
然則,生命是什麼呢?從解剖學能找得到生命嗎?當人體解剖到最後,解剖到最細微時,能找出生命的來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生命又該從何探討起呢?
我們學醫,如果對生命的奧秘,不能透過禅的修持,不能親自去體驗,而以爲只要用醫學的方法,一直解剖下去就可以的話,那麼,解剖到最後,解剖到什麼都沒有時,對生命終究還是不了解。因爲,一般人都把身體當生命,以爲那就是「我」,再以「我」爲中心,建構起一個「我」的王國。其實不是這樣的,身體只是因緣和合的假我,神識(心意識的流動轉化)才是真我,我們要修持的是神識的真我,而不是色身的假我,可是一般人不清楚,往往只在假我上下功夫。
因此,醫學是找不到真我的,解剖學也剖不出神識的。醫學醫治的,是因緣和合的假我的色身,而色身並不全等于生命。所以,對生死的奧秘、對生命的…
《觀照生死—談佛教的生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