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照生死—谈佛教的生死观

  观照生死—谈佛教的生死观

  佛教的生死观,谈的就是佛教对生死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佛陀是怎样教育他的弟子,怎样引导他的弟子去了解生死。

  在佛陀的时代,想跟佛陀修行,想成为佛陀弟子的人,佛陀通常都先叫他们去火葬场,坐在山坡「风头」的地方,观看火葬。当时的火葬,和现在的火葬不一样。人死了,抬到火葬场,架好柴堆,尸首放在柴堆上,火一点,就烧起来了。参学的弟子,每天就坐在「风头」看「烧死人」。

  参学的弟子,每天看着人死了,如何被扛去烧,如何烧成一堆灰。一天、二天;一个月、二个月,整天只是坐着看「烧死人」,其他什么事都不做。这样子过了半年,佛陀才开始让参学的弟子跟着打坐,听闻佛法。

  融入生死的剎那

  各位现在才大四,和你们谈「死」,你们会不会觉得怪怪的,不能接受?

  因为你们现在还年轻,不会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会死,甚至觉得死离你们很遥远。所以,在你们脑中,一分一秒都不曾有丝毫死的念头,这样要探讨死就比较困难。

  我们要了解生死,就要看一个人怎么样的从「活跳跳」,突然间变成「不能动」。当一个人「不能动」的时候,任人家怎么笑骂,也不会生气;任人家吐口水,也不觉得脏;在「出山」的时候,被人家用卡车载着走石头路,也不会嫌路颠簸难走;装在棺材里密不通风,也不会嫌没有冷气;甚至到了火葬场,被熊熊烈火焚烧,也不觉得热、不觉得苦。

  人要了解生死,就必须先透过禅修,进入深定的宁静,再透过这种宁静,进而去了解死亡的宁静。所以修行人要经历过大死一番的滋味,才能融入生死的剎那,才懂得生死的意义。

  平常,我们都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觉内在的色身和外在的客尘。如果感觉有形体在动,我们就认为有生命;如果感觉不到形体在动,就认为没有生命,就以为是死了,就以为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不过,世俗人都这么认为,所以,就有很多人对生死非常的看不开,非常的执着。

  佛教的生死观,就是教人要融入生死之间,亲自融入生死的那一剎那。我们既然学医将来要当医生,对生死一定要彻底体验,并且彻底的了解生死的奥秘。否则,行医的时候──包括诊断、处方、急救、手术──无论是医学行为或医学道德,都将因为缺乏慈悲的内涵,而落入机械式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步上像机器人般的,机械式行医的轮回,这样子做一位医生,内心会愈来愈痛苦,就算成为名医,对自己的生命而言,也只是一种折磨,根本就没有多大意义,最后变成「悬壶」的医匠,而不能深入同体大悲、慈悲为怀,拔除人苦、给人快乐的最高医学境界。所以,生命奥秘的探讨和体验,对医学院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曾经留下一个对死的教导的故事,我现在说给你们听,看看你们能不能想象?能不能感同身受?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印度有一位寡妇,她唯一的儿子,染了重病死了。寡妇十分伤心,哭着去哀求佛陀,请求佛陀,无论如何一定要设法,救救她的儿子,让她的儿子能够起死回生。不然,她自己也不想活了。

  佛陀慈悲的对妇人说:「要救你的儿子是可以的。但是,你得亲自去找一种可以救活你儿子的『不死草』。你要记住,这种药草生长的人家,都得从未死过人,不然草药就没有效力了」。

  妇人谨记佛陀的吩咐,开始去找草药。

  不久,妇人来到一座村落,村子的第一户人家,就长有这种药草,妇人高兴的摘了药草,询问家里是否从未死过人?答说:「有死过人。」就这样,妇人挨家挨户的询下去问下去,结果答案都是一样「家里都曾死过人」。

  妇人失望极了,但是她爱子心切,仍不气馁,打起精神继续问,一直问到太阳快下山了,当她精疲力竭的找到村子里最后一户人家时,妇人才突然领悟──有生,就有死。不仅她的儿子会死,包括村子里每一户人家的儿子都会死。

  于是,妇人不再执着,即刻转变悲伤的心,欢喜的去感谢佛陀用这个方法教导她体认生与死。

  佛陀用这种方法,让寡妇从丧子的悲痛中深深体悟到有生必有死。死,不是什么都没有;死,是我们活得很尽致以后的开花结果。就像一朵花长出来,很漂亮,然后它结了种子,最后凋萎,整朵花就死了。它看起来是死了,其实却是隐藏了更多的生命力在种子里,种子一旦散播出去,一朵花就会变成几十万朵。所以,不要以为死是什么都没有。佛陀就是以这种穿透力来教导弟子去观照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要勘破生死的奥秘,一定要透过禅的修持,在未死以前,先用禅法让我们的身心进入类似死亡般的宁静,去体验不生不死的境界。这样我们才有办法了解生命的真理,才有办法袪除对死亡的恐惧,才能了然「不生不死」的蕴义。

  各位同学,我们学医,除了「色身的医疗」,是不是还要照顾人的「心灵」?尤其是对临命终的患者和他的家属的关怀?如果是,那么就赶紧透过禅的修持,来解决自己对生命的疑惑及生死的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医学伦理。否则,即使成为名医,也会因为对生死的不了解,而使自己的生命枯槁、麻木不仁;生活变成齿轮,只是毫无趣味的轮转,这样就枉费来这一趟,白白浪费这一期的生命了。多可惜啊!

  体验因缘的生灭

  生死,也是生灭法。

  生死,也是因缘和合才生,因缘散了就死。

  佛陀的因缘观,指的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灭」的真理。世间所有的事物,不论有形无形,都是因为具备许多因缘──主因和助缘──而产生出来的。

  这些有形的物体和无形的现象形成以后,慢慢的都会往坏的方向行进,然后慢慢的消失,这就是「成、住、坏、空」的构成。这种「成、住、坏、空」的过程,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灭」的批注。

  像这栋教学大楼,以前没有,但是现在有。经过一百年以后,这栋大楼还在不在?还有没有?──不一定。可是它终究有它堪用的时间,不会永远存在,最后一定会毁坏消失的。

  又譬如这张讲桌, 以前有没有这张桌子?──没有。那么它从那里来的?──它是从树来的。

  那树又是从那里来的呢?树是从一颗种子,吸收阳光、空气、水、养分,行光合作用长大而来的。然后被砍伐下来,做成木板,经过木匠刨钉,才做成这张讲桌。做成之后,我们便开始使用,日复一日,好像它都没什么变化,其实它已经分分秒秒的往坏的方向变去了。终有一天,它会被用到不能再用,而被烧掉或拆掉,从有形变成无形,回归到大自然。如果把它拆掉改成椅子,也是可以,不过这个椅子现在并不存在。

  「教学大楼」、「讲桌」⋯⋯等,我们可以用「成、住、坏、空」的现象来说明因缘的生灭,那人要以什么现象来说明因缘的生灭呢

  

  古今中外的贤愚不肖,每一个人都要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我们要揭开生死的奥秘,就要明白生死也是因缘生灭。执著者,往往不能穿透这种现象,而深陷烦恼、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佛陀为了要拔除世人「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教导我们要用因缘法来勘破生死,并用因缘法将我们从幻化的醉梦人生中唤醒。

  各位是不是都很清楚,科学家们做实验都是以白老鼠作实验对象?这是不是因为白老鼠的生长比较快?比较容易观察到一个实验周期?生物学家做植物栽培,是不是也能在短期间看到生命的周期?这样他们是比较容易体验因缘生灭的。人因为年寿较长,我们自己没办法看到自己生命的周期,没办法看到自己「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就很容易将人生当真,这样就没办法勘破生死,没办法体验因缘生灭了。如果,我们将人类的一生,浓缩成一小时,来观察浓缩后的人生,那么,我们就能清清楚楚的,看到人的生命由生、而老、而病、而死的因缘变化,我们就比较能体认佛陀所说的构成人的要素──地、水、火、风、空、识(色受想行识)──皆空的真义,也就能体认生命「不生不死」的真理。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发现相对论时,可以说是攀登了当代的科学巅峰,风靡一时,大家都认为相对论就是真理。但是,科学家所研究出来的结论都是短暂的,还不能够算究竟,还不能探寻到真理之极,所以,相对论最后又被其他科学家证明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其实,世上还有许多现象不是相对论所能解释的。

  医学也是如此,如果对何为生死、何为生命,都不甚了解,只是一味的让医学家去研究、去解剖,结果会是怎样呢?

  你看:

  头发、指甲能单独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吗?──不能。

  手、脚、四肢可以单独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吗?──不能。

  头脑能单独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吗?──不能。

  肝、胆、心、肺能单独代表一个人的生命吗?─也不能。

  所以,用科学、医学的方法要探讨生死,探讨生命,只会钻入物质解剖的牛角尖而已!

  然则,生命是什么呢?从解剖学能找得到生命吗?当人体解剖到最后,解剖到最细微时,能找出生命的来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生命又该从何探讨起呢?

  我们学医,如果对生命的奥秘,不能透过禅的修持,不能亲自去体验,而以为只要用医学的方法,一直解剖下去就可以的话,那么,解剖到最后,解剖到什么都没有时,对生命终究还是不了解。因为,一般人都把身体当生命,以为那就是「我」,再以「我」为中心,建构起一个「我」的王国。其实不是这样的,身体只是因缘和合的假我,神识(心意识的流动转化)才是真我,我们要修持的是神识的真我,而不是色身的假我,可是一般人不清楚,往往只在假我上下功夫。

  因此,医学是找不到真我的,解剖学也剖不出神识的。医学医治的,是因缘和合的假我的色身,而色身并不全等于生命。所以,对生死的奥秘、对生命的…

《观照生死—谈佛教的生死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看话参禅说坛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