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话参禅说坛经
慧门禅师
一、敦煌本(敦煌是地名,但这里指书)
铃木大拙分敦煌坛经为57节,是本文对敦煌坛经分节的依据。
话(或话头)是言。言与话虽同,话后起,有时是从言中提炼出的,因此常比言简短。以下我们专从言或话说坛经,专从看话说参禅。看话和参禅成了同义语,为强调这一点,特立「看话参禅」一词。
1.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惠能一闻,心明便悟。(2节)金刚经的句子是话头,惠能言(话头)下大悟。
2.弘忍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2节)
金刚经句是话头,行者可以言下大悟。
3.弘忍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3节)
师设问为话头,弟子言下答所悟。
4.五祖曰,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德,不求出离生死功德,汝各作一偈呈吾,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4节)
师设话头。
5.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6节)
-弟子于师言下,以偈答其所悟。
6.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五祖曰,更作一偈来呈吾,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1(7节)
7.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2(8节)
师令徒作偈,徒自呈偈述所悟。
8.五祖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3(9节)师举话头,徒言下便悟。
1.第七节,弘忍看了神秀在璧上的偈,就决定不画楞伽变相了。他引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不如留下这首偈,叫迷人诵读。依着这时时勤拂拭的话修行就可以堕三恶道,获大利益。
弘忍把神秀叫到堂内,对他说,你作这首偈只到门前,还没有入室。凡夫依着修行可以免于堕落,但要觅无上菩提是不可得的。这是因为神秀的偈,执着身心为有,因此不能超然物表,不能解脱自在,和清净自性相抵触。
2.到惠能作偈时,就领悟到佛性本清净,本来具足,因此用不着人为的,外加的修持(拂拭)的工夫。这两首到了通行本合而为一,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和神秀的偈恰正相对。「本来无一物」(无念、无住、无相都由无一物推展出来的。)是坛经全书的要义所在,也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因为本来无一物,所以一切现成,所以行者可以顿悟。
3.敦煌本只说惠能用金刚经得悟,不曾指明那一句,通行本行由1便明确地说,惠能三鼓入室,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应无所住」是从否定方面着眼,说灭;「而生其心」是从肯定方面着眼,说生。本性是不生不灭,亦生亦灭的;生(生心)灭(无住)是本性的整体,整体所以具足,所以万法都生,不生灭,所以清净,所以不动摇。这是惠能因金刚经句子而悟自性的缘故。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定慧融合为一。清净不生灭无动摇是定;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是慧。
在敦煌本13节里,定慧合一还有道德行为上的义意。这是由「定慧体一不二」引申出来的:「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那二相就是心口相违,口是心非。「口说善,心不善」,从慧定方面看,这就是「慧定不等」。做到「心口俱善,内外众衍种时,「定慧即等」。因为定慧或慧定没有先后的分别,就达到一种无诤的境界。「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人,不断胜负,却生法我,不离四相。」四相当指金刚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我相,就有相对的人相,我相人相是众生相,众生相执着不断,就是寿者相。在争先后的时候,人就昏了头,失去智慧或般若,成了迷人。胜败相争不断,生出人我(对自我的执着)、法我(对外物、外境的执着)的种种纷扰,由此而有四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口诤的结果只能使人迷失自性,追逐妄有。对「定慧体一不二」的强调,是由惠能看到当时教界对定慧有偏颇的毛病。
9.惠顺(通行坛经作“惠明")曰,我故远来求法…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11节)
师举话头,徒言下悟。
10.大般涅槃经说,三昧慧等观,惠能因而悟定慧等4。
11.一行三昧,惠能因大乘起信论及净名经得悟5。
12.惠能因《大乘起信论》(大32,页576b)悟无念,因《涅槃经》(大12,页546b)悟无相,又因《涅槃经》.30悟无住6。(17节,惠能说,他的法门「立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无相为体。)
4.敦煌本12节,「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照这段话看来,先圣和佛典启迪了惠能。换句话说,佛典的话使惠能言下大悟。
敦煌本13节谈「定慧等」,便以大涅槃经为师,而使惠能悟。
关于定慧等,定在大般涅槃经里叫三昧「比丘…数数修习三昧定相…定是三昧。」(大12,页546c)。大般涅槃经.31说,「三昧慧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好比长于驾御马车的人,把车子调得不快不慢,就叫做舍相。菩萨三昧多的,就修习慧;慧多的,就修习三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少,所以不能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也不能见佛性。诸佛定慧等,所以明见佛性,像看手中的庵摩勒果(类似胡桃的果实)一般。
5.敦煌本14节说,一行三昧与直心,这是惠能因《大乘起信论》及《维摩结经》(净名经)所说而言下大悟。
《大乘起信论》(大32,页582b)说,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维摩结经》(大14,页538b)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敦煌本14节,因这一论一经悟出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时中不论行、住、坐、卧都要常行直心。它引《净名经》另一段话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可以和上面所引相呼应。
14节接着叫人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这便是前面说的,法有二相,或定慧不等。)。行直心而不着一切法上,便是一行三昧;相反的,迷人着法相,认一行三昧是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这一来就使佛性同于无情木石,这是障道因缘。如果身坐不动,心不起念是对的,维摩诘就不应该喝斥舍利佛在林中宴坐了。
《大乘起信论》(大32,页583a)说,「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懦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宴坐只是修止,偏废修观。惠能由此悟出宴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是大错的。
6.无念的说法,受《大乘起信论》的启示(大32,页576b),《涅槃经》(大12,页546c)说,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夫着相者则能生痴,痴故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受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不着相,则不生痴;不生痴,故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为常,以是义故涅槃名常。
佛言,若有比丘数数修习三种相者则断十相。数数修习三昧定相,数数修习智慧之相,数数修习舍相。…若心在一境则名三昧…,缘于一境得名三昧,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
《大般涅槃经》.30说,师子吼菩萨愿佛常住娑罗林中,因而答复他一篇无住的道理。凡说住是色法,从因缘生所以名为住,因缘无处,所以名为无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所以如来无住。同样的,如来也不被受想行识所缚。住就是憍慢,因为憍慢所以不得解脱,不得解脱就是住。住是有为法,如来已断有为法,所以不住。有为法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叫四有为相。与有为法相对的无为法,就超越有为相的变异。色受想行识称五蕴,都是有为法,如来已不为五蕴所缚,所以无住。
小乘分析五蕴,认为人我为五蕴暂时和合,因而主张人我只是假名,所以提出人无我说;大乘又否认五蕴本身的真实性,而更进一步主张法无我。佛的无住就是人我、法我并空的境界。佛又说,无住是金刚三昧,金刚三昧坏一切住,金刚三昧就是如来,所以佛无住。
无住就是无始终,如来之性无有始终,所以无住。
无住就是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是知一切法而无所著,如来具足首楞严定所以无住。
无住是檀波罗蜜,檀波罗蜜若有住,就不能到尸波罗蜜,以至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1布施(檀那)、2持戒(尸罗)、3忍辱(羼提)、4精进(毘梨耶)、5禅定(禅那)、6智慧(般若)。佛连六波罗蜜也不住,怎么肯常住娑罗林呢?(大12,页546a-b)
*长阿含1大本经「毘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
《看话参禅说坛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