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看话参禅说坛经▪P2

  ..续本文上一页」佛入涅槃时,卧床四边各有双娑罗树,一枯一荣,名四枯四荣或非枯非荣树;东方双树喻常与无常,南方喻乐与无乐,西方喻我与无我,北方喻净与不净。娑罗林古称坚固林、双树林。

  佛又说,「无住者名无屋宅,无屋宅者名为无有,无有者名为无生,无生者名为无死,无死者名为无相,无相者名为无系,无系者名为无着,无著者名为无漏,无漏即善,善即无为,无为者即大涅槃。大涅槃即常,常者即我,我者即净,净者即乐,常乐我净即是如来。」(大12,页546b)

  13.「闻法即不悟」7 (29节)闻话头不悟。

  14. 大智之人「闻其顿教…当时尽悟(29节)闻话头(言)下即悟。

  15.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31节)徒于师言下悟。

  16. 惠能大师曰「…三毒若除…内外明彻,

  异西方…座下闻说,赞声彻天…闻者一时悟解。」8 (35节)

  师言徒悟。

  17. 大师言,惠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合座…无不嗟叹。」9 (36.37节)

  师言徒悟。

  18. 志诚闻法,言下便悟。(39节)

  19. 大师言,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志诚礼拜。(41节)师言徒悟。

  20. 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法华。法达一闻,言下大悟。(42节)师言徒悟。

  「大师言,即佛行是佛,其时听人无不悟者。

  7.「少小根之人,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

  8. 惠能因《净名经》(大14,页538c),悟娑婆世界不异西方: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螺髻梵王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9.无相颂,本颂采入通行本般若第二(大48,页351a,b),文字小有出入。

  师言众悟。

  21.「…大师曰…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43节)

  师言徒悟(徒悟未指出)。

  22.何不自修,问吾见否?神会作礼,便为门人。」10 (44节)

  10. 「神会至曹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座禅,见亦不见?六祖言,吾亦见亦不见…,常见自己过患,故云亦见;亦不见者,不见天地人过罪…」

  23. 众僧既闻真假动净偈11 (见48节),识大师意。」

  师言徒悟。

  11.真假动静偈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语;若实不相应,合掌令劝善。此教本无诤,无诤失道意;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二、通行本

  通行本内容与敦煌本大同小异的不再列出,以下是与敦煌不同或为敦煌所不载的部分:

  行由1

  1.五祖一日唤门人来…「各作一偈来呈吾看。」(大48,页348b)

  师设话头。

  2.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同上)

  弟子于师言下,以偈答其所悟。

  五祖曰,未见本性。(同上)

  师评弟子。

  3.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弟子于师言下,以偈答其悟。敦煌本的两偈,通行本并为一偈,「本来无一物」不见于敦煌本。

  五祖见众人惊怪,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页349a)

  师评弟子。惠能见性,五祖怕他因此遭人嫉害,急把偈抹去。

  4.惠能曰,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页349c)

  听者在说者言下悟。

  疑问3

  5.师言,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剎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师言,佛性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内外明彻,

  异西方…,大众闻说,悉皆礼拜。」(页352b)

  师言众悟。(参看敦煌本13则)

  6.师(惠能)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原注,无諠别本作莫諠)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页352a,b,c)

  师言众悟。这颂颂名也叫无相颂,但不见于敦煌本。

  惠能看重无,通行本更编出「本来无一物」的话,他的戒,悔忏,颂都可以加上无相,并不特定某一颂、某一戒(敦煌本开头就是,惠能大师…授无相戒(页337a),三归依,在惠能说起来也成了「无相三归依戒

  (页354a)、或某一忏悔(无相忏悔,见忏悔6“页363c”等)。

  忏悔6

  7.惠能又作一颂名「无相颂」,这颂却见于敦煌本,在那里,他说无相颂亦名灭罪颂,他在自述生平(相当通行本的行由1)时,就说了这偈颂,通行本改成他到广诏弘法时才说。

  迷人修福不修道(敦煌本作“愚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敦煌本作“谓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敦煌本作“心中三业元来在”)。

  将修福欲灭罪(敦煌本“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敦煌“后世得福罪元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敦煌本“若解向心除罪缘”),各自性中(敦煌本作各自世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敦煌本作“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敦煌本“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诸佛同一类(敦煌本“即与悟人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敦煌本“大师今传此顿教”),普愿见性同一体(敦煌本“愿学之人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法敦煌本作本)身,离诸法相(敦煌本作三毒恶缘)心中洗。

  努力自见(自见敦煌本作修道)莫悠悠,后念忽绝(敦煌本作忽然虚度)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敦煌本作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志心求。)…一众闻法,靡不开悟…」(页354c-355a)

  师言众悟。

  机缘7

  8.僧(法海)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

  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页355a,b)

  师言徒悟。

  9.法达曰,愿略说《法华经》中义理,师作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页355c-356a)

  师言徒悟。

  10.「法达再启曰:…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

  师曰: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实之后,实亦无名…。达从此领玄旨,亦

  辍诵经。(页356a)

  师言徒悟。

  11.僧智通,初看楞伽经,礼师求解其义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通顿悟性智(页356a,b)

  师言徒悟。

  12.僧(智常)曰:见性成佛之义,乞和尚开示。

  师曰:「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页356b,c)

  师言徒悟。

  13. 僧(志道)曰:「学人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听吾偈曰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志道闻偈大悟。(页356c-357b)

  师言徒悟。

  14. 行思禅师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页357b)

  师设问,令弟子自悟。

  15. 怀让禅师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让豁然契会。」(页357b)

  师说徒悟。

  16. 玄觉遂同玄策来参…,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页357c)

  师徒机锋对话,徒悟,师印可。

  17. 智隍…径来谒师。师云:「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页358a)

  师言徒悟。

  18.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量,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看话参禅说坛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命蜕变的机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