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看話參禅說壇經▪P2

  ..續本文上一頁」佛入涅槃時,臥床四邊各有雙娑羅樹,一枯一榮,名四枯四榮或非枯非榮樹;東方雙樹喻常與無常,南方喻樂與無樂,西方喻我與無我,北方喻淨與不淨。娑羅林古稱堅固林、雙樹林。

  佛又說,「無住者名無屋宅,無屋宅者名爲無有,無有者名爲無生,無生者名爲無死,無死者名爲無相,無相者名爲無系,無系者名爲無著,無著者名爲無漏,無漏即善,善即無爲,無爲者即大涅槃。大涅槃即常,常者即我,我者即淨,淨者即樂,常樂我淨即是如來。」(大12,頁546b)

  13.「聞法即不悟」7 (29節)聞話頭不悟。

  14. 大智之人「聞其頓教…當時盡悟(29節)聞話頭(言)下即悟。

  15. 「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31節)徒于師言下悟。

  16. 惠能大師曰「…叁毒若除…內外明徹,

  異西方…座下聞說,贊聲徹天…聞者一時悟解。」8 (35節)

  師言徒悟。

  17. 大師言,惠能與道俗作無相頌…合座…無不嗟歎。」9 (36.37節)

  師言徒悟。

  18. 志誠聞法,言下便悟。(39節)

  19. 大師言,自性無非無亂無癡…,志誠禮拜。(41節)師言徒悟。

  20. 大師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轉法華。法達一聞,言下大悟。(42節)師言徒悟。

  「大師言,即佛行是佛,其時聽人無不悟者。

  7.「少小根之人,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

  8. 惠能因《淨名經》(大14,頁538c),悟娑婆世界不異西方: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螺髻梵王言,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9.無相頌,本頌采入通行本般若第二(大48,頁351a,b),文字小有出入。

  師言衆悟。

  21.「…大師曰…乘是最上行義,不在口诤…」(43節)

  師言徒悟(徒悟未指出)。

  22.何不自修,問吾見否?神會作禮,便爲門人。」10 (44節)

  10. 「神會至曹溪山禮拜問言,和尚座禅,見亦不見?六祖言,吾亦見亦不見…,常見自己過患,故雲亦見;亦不見者,不見天地人過罪…」

  23. 衆僧既聞真假動淨偈11 (見48節),識大師意。」

  師言徒悟。

  11.真假動靜偈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語;若實不相應,合掌令勸善。此教本無诤,無诤失道意;執迷诤法門,自性入生死。

  二、通行本

  通行本內容與敦煌本大同小異的不再列出,以下是與敦煌不同或爲敦煌所不載的部分:

  行由1

  1.五祖一日喚門人來…「各作一偈來呈吾看。」(大48,頁348b)

  師設話頭。

  2.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同上)

  弟子于師言下,以偈答其所悟。

  五祖曰,未見本性。(同上)

  師評弟子。

  3.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弟子于師言下,以偈答其悟。敦煌本的兩偈,通行本並爲一偈,「本來無一物」不見于敦煌本。

  五祖見衆人驚怪,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頁349a)

  師評弟子。惠能見性,五祖怕他因此遭人嫉害,急把偈抹去。

  4.惠能曰,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聞說,歡喜合掌。(頁349c)

  聽者在說者言下悟。

  疑問3

  5.師言,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衆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師言,佛性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衆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自性內照,叁毒即除…,內外明徹,

  異西方…,大衆聞說,悉皆禮拜。」(頁352b)

  師言衆悟。(參看敦煌本13則)

  6.師(惠能)言,吾與大衆說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諠。(原注,無諠別本作莫諠)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頁352a,b,c)

  師言衆悟。這頌頌名也叫無相頌,但不見于敦煌本。

  惠能看重無,通行本更編出「本來無一物」的話,他的戒,悔忏,頌都可以加上無相,並不特定某一頌、某一戒(敦煌本開頭就是,惠能大師…授無相戒(頁337a),叁歸依,在惠能說起來也成了「無相叁歸依戒

  (頁354a)、或某一忏悔(無相忏悔,見忏悔6“頁363c”等)。

  忏悔6

  7.惠能又作一頌名「無相頌」,這頌卻見于敦煌本,在那裏,他說無相頌亦名滅罪頌,他在自述生平(相當通行本的行由1)時,就說了這偈頌,通行本改成他到廣诏弘法時才說。

  迷人修福不修道(敦煌本作“愚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敦煌本作“謂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叁惡元來造(敦煌本作“心中叁業元來在”)。

  將修福欲滅罪(敦煌本“若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敦煌“後世得福罪元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敦煌本“若解向心除罪緣”),各自性中(敦煌本作各自世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敦煌本作“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于自性觀(敦煌本“學道之人能自觀”),即與諸佛同一類(敦煌本“即與悟人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敦煌本“大師今傳此頓教”),普願見性同一體(敦煌本“願學之人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法敦煌本作本)身,離諸法相(敦煌本作叁毒惡緣)心中洗。

  努力自見(自見敦煌本作修道)莫悠悠,後念忽絕(敦煌本作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敦煌本作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誠合掌志心求。)…一衆聞法,靡不開悟…」(頁354c-355a)

  師言衆悟。

  機緣7

  8.僧(法海)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喻。

  師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頁355a,b)

  師言徒悟。

  9.法達曰,願略說《法華經》中義理,師作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雠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頁355c-356a)

  師言徒悟。

  10.「法達再啓曰:…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

  師曰:叁車是假,爲昔時故;一乘是實,爲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真,歸實之後,實亦無名…。達從此領玄旨,亦

  辍誦經。(頁356a)

  師言徒悟。

  11.僧智通,初看楞伽經,禮師求解其義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通頓悟性智(頁356a,b)

  師言徒悟。

  12.僧(智常)曰:見性成佛之義,乞和尚開示。

  師曰:「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頁356b,c)

  師言徒悟。

  13. 僧(志道)曰:「學人覽涅槃經十載有余,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聽吾偈曰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志道聞偈大悟。(頁356c-357b)

  師言徒悟。

  14. 行思禅師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曰,聖谛亦不爲。

  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衆。(頁357b)

  師設問,令弟子自悟。

  15. 懷讓禅師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讓豁然契會。」(頁357b)

  師說徒悟。

  16. 玄覺遂同玄策來參…,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頁357c)

  師徒機鋒對話,徒悟,師印可。

  17. 智隍…徑來谒師。師雲:「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頁358a)

  師言徒悟。

  18. 有僧舉臥輪禅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量,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看話參禅說壇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蛻變的機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