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量,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頁358a,b)
僧舉未悟偈,師示以悟後偈。
正像神秀說:「時時勤拂拭
,惠能說:「本來無一物
,應兩偈合觀才得其全。
頓漸8
19. 師曰,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頁358b)
師言徒悟。
20.師曰,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
志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淨。(頁358c)
師示偈,徒答偈示所悟。
21. 師謂(行昌)曰:佛衍爲凡夫、外道執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縱覽涅槃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頁359a,b)
師言徒悟。
22. 師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于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爲師。(頁359c)
師言衆悟。
宣诏9
23. 師曰:「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簡)蒙指教,豁然大悟。(頁360a)
師言徒悟。
付囑10
師曰: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頁361a)
在敦煌本裏,達磨的偈說,「吾本來唐國」(大正48,頁344a),使(達磨)和(惠能)成了同時代的人,編造的痕迹很明顯,通行本唐國改茲土就遮掩了過去。
叁、通行本擴編敦煌本一例(本來面目)
敦煌本11節,惠順(通行本作“惠明”)雲,「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
到了裴休(-857-)《集斷際心要》(全稱黃檗山“希運”斷際禅師傳心法要)時,這件事就變成:
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爲求衣,爲求法?」明上座雲,「不爲衣來,但爲法來。」六祖雲,「汝且暫時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明乃禀語。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叁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大48,頁379)
據新唐書.裴休傳說,裴休曾演繹佛經數萬言,他真會編故事;不過或者他認真記下希運的話也難說。「善惡莫思」不見敦煌本;通行本說,「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大48,頁349b)。至于「父母未生
的話,既不見于敦煌本,也不見于通行本,不過日本興盛寺所藏壇經頁17,倒也加了這句話;這句憑空造出的話,竟成了風行禅界的金句,例如靈佑(771-853)語錄中:「師(沩山靈佑)一日問香嚴:“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香嚴被問,只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的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歎雲:「畫餅不可充饑」。屢乞師說破,師雲:「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幹汝事。」香嚴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卻雲:「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辭師,直過南陽,覩慧忠國師遺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師雲:「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爲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雲:「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師聞得謂仰山(慧寂840-916)雲,「此子徹也。」仰山雲,「此是心機意識,著述得成…」仰山後見香嚴,香嚴舉前頌,仰山雲:「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則更說看。」香嚴又頌雲:「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雲:「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香嚴複有頌雲:「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乃報師雲:「且喜智閑師弟會祖師禅也。」玄覺雲:「且道,如來禅與祖師禅是分不分?」(大47,頁580b,c)若不分,慧寂何必別立祖師禅?若分,怎麼個分法,恨不能起慧寂于地下一問;姑且說,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景德錄.11.香嚴傳
智閑依沩山禅會,佑…欲激發智光,一日謂之曰,「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師:進數語陳其所解,佑皆不許。師曰:「卻請和尚爲說。」佑曰:「吾說得是吾之見解,于汝眼目何有益乎?」師…遂泣辭沩山而去…,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以瓦礫擊竹作聲,俄失笑間,廓然惺悟,仍述一偈雲:「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這首偈完了,智閑傳也結束了,沒有靈佑語錄的許多後話。
語錄原說「父母未生時」,後起的(1004)景德錄偏改作「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不過好在這一改,使我人得知「父母未生時」,說的是你的父母還沒有生出你的時候。中國人一看到「父母未生時」就直覺理解爲「父母未生(汝)時」,當他這樣理解時,他甚至不知道他早在「父母未生」下,補充了個「汝」字;景德錄改「父母未生時」爲「汝未出胞胎時」,措辭不同而義相同。楊波斯基的英譯(頁134)作…before your mother and father were born,譯回中文是「汝父與母尚未出生(或尚未出胞胎)前」,把「汝」字補在句首,就是洋人鬧的洋笑話了。若據《斷際心要》,是惠能叫惠明在父母未生他前「還我(明)上座…面目來」,若據靈佑語錄,「靈佑」是叫「智閑」在父母未生他時,「…生死根本…試道一句看。」若據景德錄是「靈佑」叫「智閑」在他未出胞胎時「汝本分事,試道一句來。」說的全關師要逼拶徒關及自身(或他的本來面目)的一句話,那麼他(徒)的父母生不生,關他什麼事?要緊的是,他自身生不生呀!
可見在一種語文環境中成長的人,拿到一個句子,不假思索(更不假修持或更不假修治),當下便解(悟);不在那種語文環境中成長的人,拿著那句子逐字解析,費盡心神,弄出來的結果卻是錯的。行者參禅若在話頭或公案的悟解上浸淫日久,溶入自性,忽逢一機一境,便頓然領悟;反過來說,對話頭或公案沒下過工夫,碰到話頭或公案時,竭思盡慮,終摸不著邊際;就像常言說的「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濟得甚事?
然而換個角度看,禅家追問本來面目直到空劫以前、威音那畔,只問「汝父與母尚未出生時」又問得太近。法華.6,「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大9,頁50b),所以五燈會元19,問行者的是,「威音王以前,如何是汝本來面目?」(卍續138冊)。楊波斯基的譯法,近不能切身,遠不能超越思議所及;因而兩面不能討好。原來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各有千佛出現。禅宗祖師或在西天28祖前更計入七佛,那是過去千佛的最後叁佛加釋迦爲四佛,也就是說,釋迦以後,還有1996(賢劫996加星宿劫1000)佛等著魚貫面世,這使得我們很難想象淨土的末世末法,從何談起?
四、後語(大死一番)
北京手機防病毒軟件公司網秦科技,六年內叁度燒光資金又起死回生。執行長林宇接受訪問時說,「創業就像是一場長跑,一旦出發就停不下來,更何況一家公司如果沒有死過個叁、四次,是無法強大的!」
商業周刊1215期(臺北,2011年3月7日—13日)
禅和子看話參禅,就要有同樣的精神,一再大死一番,死後複蘇,不悟不休。
敦煌壇經…「大師弘忍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遂差惠能于碓房踏碓八個余月。這都是惠能大死的體驗。
作偈「菩提本無樹…」(8節);五祖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9節);是死後複蘇。
《看話參禅說壇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