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量,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页358a,b)
僧举未悟偈,师示以悟后偈。
正像神秀说:「时时勤拂拭
,惠能说:「本来无一物
,应两偈合观才得其全。
顿渐8
19. 师曰,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页358b)
师言徒悟。
20.师曰,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志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页358c)
师示偈,徒答偈示所悟。
21. 师谓(行昌)曰:佛衍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纵览涅槃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页359a,b)
师言徒悟。
22. 师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页359c)
师言众悟。
宣诏9
23. 师曰:「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简)蒙指教,豁然大悟。(页360a)
师言徒悟。
付嘱10
师曰: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页361a)
在敦煌本里,达磨的偈说,「吾本来唐国」(大正48,页344a),使(达磨)和(惠能)成了同时代的人,编造的痕迹很明显,通行本唐国改兹土就遮掩了过去。
三、通行本扩编敦煌本一例(本来面目)
敦煌本11节,惠顺(通行本作“惠明”)云,「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
到了裴休(-857-)《集断际心要》(全称黄檗山“希运”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时,这件事就变成:
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大48,页379)
据新唐书.裴休传说,裴休曾演绎佛经数万言,他真会编故事;不过或者他认真记下希运的话也难说。「善恶莫思」不见敦煌本;通行本说,「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大48,页349b)。至于「父母未生
的话,既不见于敦煌本,也不见于通行本,不过日本兴盛寺所藏坛经页17,倒也加了这句话;这句凭空造出的话,竟成了风行禅界的金句,例如灵佑(771-853)语录中:「师(沩山灵佑)一日问香严:“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香严被问,只得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的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乃自叹云:「画饼不可充饥」。屡乞师说破,师云:「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香严遂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却云:「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乃辞师,直过南阳,覩慧忠国师遗迹,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师云:「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颂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师闻得谓仰山(慧寂840-916)云,「此子彻也。」仰山云,「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仰山后见香严,香严举前颂,仰山云:「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则更说看。」香严又颂云:「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云:「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香严复有颂云:「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乃报师云:「且喜智闲师弟会祖师禅也。」玄觉云:「且道,如来禅与祖师禅是分不分?」(大47,页580b,c)若不分,慧寂何必别立祖师禅?若分,怎么个分法,恨不能起慧寂于地下一问;姑且说,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景德录.11.香严传
智闲依沩山禅会,佑…欲激发智光,一日谓之曰,「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师:进数语陈其所解,佑皆不许。师曰:「却请和尚为说。」佑曰:「吾说得是吾之见解,于汝眼目何有益乎?」师…遂泣辞沩山而去…,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以瓦砾击竹作声,俄失笑间,廓然惺悟,仍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这首偈完了,智闲传也结束了,没有灵佑语录的许多后话。
语录原说「父母未生时」,后起的(1004)景德录偏改作「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不过好在这一改,使我人得知「父母未生时」,说的是你的父母还没有生出你的时候。中国人一看到「父母未生时」就直觉理解为「父母未生(汝)时」,当他这样理解时,他甚至不知道他早在「父母未生」下,补充了个「汝」字;景德录改「父母未生时」为「汝未出胞胎时」,措辞不同而义相同。杨波斯基的英译(页134)作…before your mother and father were born,译回中文是「汝父与母尚未出生(或尚未出胞胎)前」,把「汝」字补在句首,就是洋人闹的洋笑话了。若据《断际心要》,是惠能叫惠明在父母未生他前「还我(明)上座…面目来」,若据灵佑语录,「灵佑」是叫「智闲」在父母未生他时,「…生死根本…试道一句看。」若据景德录是「灵佑」叫「智闲」在他未出胞胎时「汝本分事,试道一句来。」说的全关师要逼拶徒关及自身(或他的本来面目)的一句话,那么他(徒)的父母生不生,关他什么事?要紧的是,他自身生不生呀!
可见在一种语文环境中成长的人,拿到一个句子,不假思索(更不假修持或更不假修治),当下便解(悟);不在那种语文环境中成长的人,拿着那句子逐字解析,费尽心神,弄出来的结果却是错的。行者参禅若在话头或公案的悟解上浸淫日久,溶入自性,忽逢一机一境,便顿然领悟;反过来说,对话头或公案没下过工夫,碰到话头或公案时,竭思尽虑,终摸不着边际;就像常言说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济得甚事?
然而换个角度看,禅家追问本来面目直到空劫以前、威音那畔,只问「汝父与母尚未出生时」又问得太近。法华.6,「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大9,页50b),所以五灯会元19,问行者的是,「威音王以前,如何是汝本来面目?」(卍续138册)。杨波斯基的译法,近不能切身,远不能超越思议所及;因而两面不能讨好。原来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各有千佛出现。禅宗祖师或在西天28祖前更计入七佛,那是过去千佛的最后三佛加释迦为四佛,也就是说,释迦以后,还有1996(贤劫996加星宿劫1000)佛等着鱼贯面世,这使得我们很难想象净土的末世末法,从何谈起?
四、后语(大死一番)
北京手机防病毒软件公司网秦科技,六年内三度烧光资金又起死回生。执行长林宇接受访问时说,「创业就像是一场长跑,一旦出发就停不下来,更何况一家公司如果没有死过个三、四次,是无法强大的!」
商业周刊1215期(台北,2011年3月7日—13日)
禅和子看话参禅,就要有同样的精神,一再大死一番,死后复苏,不悟不休。
敦煌坛经…「大师弘忍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遂差惠能于碓房踏碓八个余月。这都是惠能大死的体验。
作偈「菩提本无树…」(8节);五祖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9节);是死后复苏。
《看话参禅说坛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