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
釋慧門 講授
印度語。麻哈、生底、德拿、畢辛達、薩耶、哲底、饒塔、必宿打、噶、拉馬。
西藏語。(今譯漢文)名稱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
「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印度話是「麻哈、生底、德拿、畢辛達、薩耶、哲底、饒塔、必宿打、噶、拉馬。」翻成藏語後,再翻譯成漢語「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但是有些人認爲,這種翻譯不怎麼恰當,而另外翻譯成《大乘道清淨寂滅禅定光明大圓滿法要釋論》。「大圓滿」到底怎樣解釋?用比較簡單的解釋來看,「麻哈、生底」,「麻哈」就是「大」,也就是「摩诃」;事實上,也是由「摩诃」翻譯過來的。「生底」翻譯成「圓滿」。「德拿」就是「禅定」。「畢辛達」翻譯爲「休息」,也有人翻譯爲「清淨」,很多人幹脆就把「休息」、「清淨」連在一起翻譯了。
「休息」到底是什麼意思?「休息」有實性、休息、法爾叁種意義。「實性」及「法爾」,含有特別的休息的意思,這種特別的休息,就是住于輪回衆生中修持,因爲依其義修持,可獲止憩、解脫輪回,而得休息。
「大圓滿」的「大」,就是「摩诃」,就是「究竟寂滅」、「涅槃」、「安穩」的意思。這個「大」,就和《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摩诃」,意思相同。「摩诃」不僅僅是「大」,而且是大到無邊無際、無壁落的,那一種「大」。「摩诃」也有「多」、「無量」的意思,也有「勝」的意思。所謂「勝」,就是沒有任何一樣比它更好,沒有一樣可以勝過它。爲什麼叫作「摩诃」?有什麼是具備了「摩诃」這樣的條件呢?只有我們的自性、心性,才具備有「摩诃」的條件,才能稱爲「大」。這個「大」,就是這樣翻譯出來的。
至于「圓滿」,各個宗派的解釋有些不同。「大」、「圓滿」連起來解釋,就是遠離一切語言、文字、思惟、忖度,而本不可說的。我們的自性可以說嗎?心性可以說嗎?自性、心性,是沒辦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也沒辦法用任何方式加以說明的。所以,才假立名相「圓滿」來代表,但是要了解「圓滿」,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甯瑪派認爲「大圓滿」,就是心性、自性光輝顯露的體用。當我們的叁身一切功德,能夠任運圓滿,就叫作「圓滿」。體性空,就是「法身」;自性昭,爲「報身」;大悲心周遍,就會變成「化身」。法身、報身、化身就稱爲「叁身」。這叁身的一切功德都能任運圓滿,而且,這種圓滿是一切法的源頭、實相,才稱爲「大」。所以,也可以說,離一切穢垢的當下,本來的自性就是赤裸裸,非常靈空的,這種智慧的顯露,就叫作「大圓滿」。換句話說,我們的本心是無量的光、無量的明,沒有任何罣礙、阻礙,沒有任何汙穢,就是那樣的清淨、空明、赤裸,這時候就稱爲「大圓滿」。
「哲底」就是「解釋」的意思。「必宿打」爲「清淨」的意思。「薩耶」、「饒塔」是「木」的意思。「噶」爲「馬」,「拉馬」是「名稱」。也就是說圓滿一切法,于任何處都是圓滿的,是一種自然的大智慧,就是圓滿。所謂自然的大智慧,就是指輪回、涅槃無始以來,就是清淨的,就是自性的真面目,不是由其他條件組成,是本來就具足的,也就是一切法的根本。是自性所分出的,彼圓、此圓都是圓滿于唯一明點中,圓滿就是自性,所以才稱爲「大」、稱爲「摩诃」,它是一切法的來源。
「遍行雲。廣大此心境。無一不具者。」我們有沒有「廣大此心境」啊?學院每學期開學,第一周的法語就是「敞開心胸」。敞開心胸,就是「廣大此心境」。我們有沒有具備廣大的心境啊?「廣大此心境」是非常重要的。這裏講的「廣大此心境」,就是要我們的心境,變成無比、無限、無量的廣大,這種廣大,其實是在贊歎「無一不具者。」「無一不具者」,就是本來都具足的,像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所以「無一不具者」。只要把心性擴大擴大擴大,敞開心胸,就什麼都可以不用修了,「叁休息」的叁樣都可以休息了──心性可以休息,禅定可以休息,虛幻也可以休息了。就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擴大開來,沒有敞開,不具廣大,才要再修。
假定心擴大、廣大了,如前面解釋的「摩诃」,大到無邊無際、無限無量,而且又是殊勝到無與倫比,那還需要修什麼嗎?就像學院的禅堂,坐了五十人就快擠滿了,假定坐一百人,大家一定連課都聽不下去,要把經本拿起來搧涼了;假定擠二、叁百人,禅堂就會爆炸了。這就是因爲,禅堂的空間是有限量的,它沒有大到「摩诃」。很多人都不了解「大圓滿」的「大」的意義,一聽到「大圓滿」,就覺得「噢!這個比《心經》好!」「啊!這個比禅宗好!」好什麼啊?其實,當在講什麼法的時候,所講的這一種法就是最好的;當我們修一種法,修得有喜悅,這種法就是最好的,就是「摩诃」。所以,要達到「摩诃」,需不需要「廣大此心境」啊?其實,只要把每學期開學,第一周的法語──「敞開心胸」修好了,每位同學都可以化身當好幾個院長,而現任院長也就可以退休、休息了!所以,修行人要「廣大此心境。無一不具者。」
「禅定」這裏的解釋是「于法性之境中。無分別智定一而不散亂也。」《如來一子本續》說:「心靜禅定自然獲。」心靜下來,禅定自然就可以獲得,禅定達到這種境界,自然就是「休息」,就是心與法爾境相,都能夠相合了。當我們的心與法、法爾、境相,都融成一體時,那就「妄念客塵無聚散。」我們的妄念、客塵,也就是煩惱,沒有聚集、沒有分散。也就是沒有煩惱、妄念,沒有它們的聚散産生,我們的心性,本來就住于「大法性盡」,而得到「息」和「止息」。就像一個旅客住進旅館,發現房間很不好,看看不能住,便叫木工師傅來重新裝潢,住一個晚上再搬家。需不需要這樣啊?不需要的。住進旅館就是要休息了,還這樣多此一舉做什麼?所以,只要心能夠休息下來,就能松懈的去住,那需要那麼緊張?所以,才會把「禅定」解釋爲「休息」。
「休息」,就是心與自然的法爾境界能夠相合,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要能夠保持像,出生一個月或二、叁個月的小嬰兒,甚至像還沒滿月的嬰兒,像他們那樣毫無目的地,展現出笑容一樣。我們有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心,回歸到像未滿月的嬰兒,那樣的心性啊?能不能像他們那樣的自然啊?有沒有辦法?打禅七的時候,把禅堂的燈關掉,讓大家漫步走來走去,然後,請大家講出對剛才那一幕的感想,很多人說不出來,有些人說像「孤魂野鬼」,有些人說「漫無目的」,有些人說「一群瘋子」等等,明明是同一個境,每一個人的心,表現出來的卻都不一樣。有時候,要大家哭,可是很多人哭不出來;要大家笑,也有很多人笑不出來。我們有辦法哭笑自如嗎?可以像嬰兒一樣,肚子餓就哭,吃飽了就笑嗎?有沒有辦法?假定沒有辦法,那就表示我們都沒有滿足過,都沒有圓滿過啊!這樣怎麼能修大圓滿?所以,假定我們的心能夠與大自然的法,與所有的境界都相安無事;也就是說,心不會受外界環境的變動影響、幹擾和傷害,這時,我們就可以「休息」了。
「大圓滿」就是我們的自性、佛性,自性、佛性是本來具足的,這就是「大圓滿」了。所以,這裏講的禅定,就是把心安定在「法性之境」中,在這法性之境中,沒有分別智,定一而不散亂,這時候,就是隨時隨地無住而住。不管是入定或是沒入定,通通都是定;打起坐來也是定,走起路來也是定,躺著也是定,講話也是定,吃飯也是定,洗澡也是定,大小便也是定,就是要達到這種「無一而不定」,這樣才會懂得,什麼叫作「于法性之境中。無分別智定一而不散亂也。」
「于法性之境中。無分別智定一而不散亂。」是如來的大定,也就是我們要講的「大圓滿禅定」的「定」。這種定,容不容易做到啊?假定禁得起境界的考驗,就是真的定;禁不起境界的考驗,就是假的定。假定打坐時有定,下了坐就沒有定,那也不是大定,那是沒有幹擾時才有定,就像很多人,都是在人家贊歎時才有定。被人家贊歎時,就覺得他講得很准、很有道理,「我真的很有定,我都不會生氣,我很高興有人稱贊我!」但是,這時是不是真的有大定?當人家稱贊得太過了,假定自己都還不知道,就是沒有大定;假定能知道稱贊得太過了,就表示還稍微有一點定,否則連稱贊得太過了,自己都不知道,怎麼還算有定?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接受人家贊美、恭維,這就是沒有定。當人家一贊歎,就「哇!這才是我的知己、我的好兄弟、好朋友!」然後,覺得自己都不會生氣,都不會起瞋恨心,這算是定嗎?這是心隨著境在轉。假定能隨著境轉,心卻如如不動,那才是大定,才是有智慧的。
「如來一子本續雲。」大家是不是以爲,「如來一子」是指如來的一個兒子,就是「羅羅本續雲」?「如來一子」是指佛說的經典,「本續」就是佛陀所說經典的論。在「本續」上就講,「心靜禅定自然獲。」心靜下來後,我們還會有所求嗎?還會需要求一個禅定嗎?當心靜下來,根本連求一個禅定的心都沒有,這樣才叫作「靜」啊!否則只是坐著想:「嗯!我要進入禅定。我現在是進入九住心的......」事實上,算來算去,連第一住心「安住心」都還沒達到,連作意的要安住心,都安住不下來,怎麼會有禅定功夫啊?還有些人覺得:「哦!修禅定?很簡單啊!」結果,當他把腿盤起來,眼睛一閉,數息「一......」,連一口氣都還沒吐完,就開始胡思亂想了,這樣還能修定嗎?有那麼簡單嗎?假定心是那麼散亂,怎麼有辦法得到定?所以,一定要讓心先靜下來,有了靜,禅定功夫自然就會得到。
「休息」是「心與法爾境相合時。妄…
《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