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客塵無聚散。于本住大法性盡。獲止息之義。」禅宗也常講,一個人若是修行開悟之後,就會變成像小孩一樣天真無邪,沒有任何的造作。但是要注意哦!這不是指什麼都還沒學,什麼都不懂,看到火也去抓,被燙傷了,還不知道什麼原因,不是那樣子的!這是說,雖然已經學了很多東西,有了很多知識、常識,但在有意識之下,心還能像小孩子那樣,沒有任何作意的,那種自然狀態。有人就會說了:「要這樣還不簡單,讓自己變麻木就好了。再不然,就吸食安非他命、強力膠、大麻、嗎啡等,吸食過後,飄飄欲仙,都沒有煩惱。」其實,那是有意識被麻醉了。當有意識被麻醉後,所得到的那一種靜,不是真的靜,那就只像一個植物人,會吃也會傻笑,但什麼事都不知道,要不然,就是産生飄浮不定的幻覺和幻相而已。修行,不是要修成那樣子,而是要在有意識之下,讓心性能夠回到原點的,自然甯靜狀態。就像小孩子的天真無邪,跟他玩,逗他笑,他就笑,稍微捏他一下,他一痛,說哭就哭,絕對不會造作,不會想哭又不敢哭。
所以,修禅定功夫能修到,要我們笑就能笑,要我們哭就能哭,那就差不多了!假定修到愈笑愈悲哀:「不好意思!人家都在看我,我哭的聲音,也不知道好不好聽?」連要哭的時候,都還擔心自己哭的聲音好不好聽,這已經是有作意、有造作了!這樣就沒辦法得到休息。只要有作意、造作,客塵煩惱、妄念就會聚散。當我們覺得不舒服,想哭卻不敢哭,這時,是不是有強忍的煩惱在?煩惱已經在聚集能量了。或者,當我們很高興時,想笑卻不敢笑,「不行啊!我的戒臘二十年,怎麼可以笑?」明明很高興,也要裝得一板一眼,不能讓人家看到「和尚怎麼可以笑?」甚至坐在火車上,連尿急了也不敢去尿尿,這樣能得到「休息」嗎?
有一次,某某法師到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小圊,有一個小孩子看到他,就跟他爸爸說:「爸爸!和尚也要尿尿噢?」好像「和尚尿尿」很沒有面子!害得有些和尚從此,都不敢進休息站尿尿。還有一次,禅七圓滿當天用齋時,我跟著大衆一起排隊去拿菜,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看到了,拉著他媽媽的裙子說:「媽媽!師父也要吃飯噢?」我就開玩笑跟他說:「小菩薩!你不要把我害死!假定師父不用吃飯,不到幾天就『ㄎㄡㄌㄡㄙㄡ』(臺語)去了!」
所以,假定經常爲了一些客塵妄念,而聚聚散散,心那有辦法歇下來?我們要讓心能夠休息,但是,什麼是「休息」?只要客塵妄念不要有聚散,心就能夠得到休息。我們每天忙忙碌碌,都在忙些什麼?就是在忙這些煩惱客塵的聚集和散落。例如在學院裏遇到一件事,就自己起煩惱,自己想:「哇!又要交筆記了!」「哇!請個假還要用書面請!」「哇!要出門、要坐車,還要准假單才行!」假定每天都在想這些外在的事,怎麼能修行?事實上,當有同學身體不舒服,偏偏沒有准假單就坐車出去,學院也拿他沒辦法啊!有些同學因此而不讀了,學院還要求他:「啊!算了!算了!這一次算了!請你繼續讀下去吧!」很多人就是喜歡,在這些雜念妄想裏打轉作文章。我們如果沒有這些雜念妄想,而且能說笑就笑,說哭就哭,就能好好的「休息」了。
我們的心就是不能休息、不能放下,一下想要得到樂,一下還想要離開苦,雜念妄想就不斷生起,才造成這麼多的包袱。明明有那麼好的法,心胸卻敞不開來,還用舊有的知識來障礙自己,「不行!我是修淨土的,你不要跟我談禅。」「我只念阿彌陀佛,不要跟我講華嚴。」就這麼放不下。所以講來講去,禅定休息就是要放下;放不下,也要放下。《禅觀有情世界》第一篇就是講放下,把放下修好了,大圓滿自然就顯現,大家也不用這麼辛苦在這裏聽課,還要寫筆記。我們就是這樣什麼都放不下,一點喜悅的心也沒有;看到他不笑,我也不笑,看到他不哭,我也不哭,每個人都跟送葬的隊伍一樣,從頭到尾板著臉孔。其實,人死了一定要板著臉嗎?不對!以後我死了,你們要笑,而且還要放鞭炮。
一個人「虛幻休息」修得好,當他的神識要離開軀體時,會散發能量,遍一切虛空。這時,在他旁邊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禅定功夫,散發的加持力。但是,假定那時忙著哭哭啼啼,就算加持力圍繞在自己身上,也不會知道,那怎麼能得到加持?所以,大家要記得哦!有一天當我死了,不需要幫我助念,也不要哭,大家要很高興,可以大聲的笑,不誦經、不做法會、不發訃文、不通知親友,所有的照片,有人要就拿去,不要的,通通燒掉,不要留一絲一毫挂在公衆的地方,讓以後的人不曉得怎麼處理。至于我個人的東西,有人要就拿走,不要,也通通都燒掉。最後,還有骨灰,絕不可以擺在慈靈塔裏,在那裏,一個位置可以得到五萬、七萬的隨喜護持,不要占用,留著給需要的人用。我的骨灰可以就近撒到大海裏,或者拿到玉山、阿裏山,撒在樹底下,等那棵樹長得夠大了,再砍下來做禅堂的地板,給大家打坐。
我們爲什麼沒辦法把心靜下來?主要就是太老成、太作意,都沒有放松。所以,要好好讀《禅觀有情世界》有關〈放下〉與〈放松〉那兩篇。我們要能切切實實的放下,放不下,就挑起來,這樣心才能靜下來。「挑起來」是什麼意思?不是叫大家還俗去賺錢哦!談〈放下〉的那一篇中提到,有一個人獻花給佛陀,佛陀教他把花放下,他就放下,教他把手放下,他就把手放下,佛陀再教他把身心也放下,他就不知如何放下了。阿難尊者就代替他問佛陀:「佛陀呀!我們都不懂得,身心要怎麼放下?」佛陀就說:「放不下,就挑起來。」什麼叫作「挑起來」?──就是修習大圓滿禅定法,把五蘊都空掉。當五蘊都空掉以後,還需要放下、還需要挑起來嗎?放下也不要了!挑也不要了!是不是?這時那還有放下?那還有挑?這樣,就能得到「心靜禅定自然獲。如是雲也。休息者。心與法爾境相合時。妄念客塵無聚散。于本住大法性盡。獲止息之義。」
「于本住大法性盡。」本住,就是本性如此、本來就有的。盡,就如《心經》中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盡」就是把一切無明都盡了,也就是說,把無明斷滅了。但是,我們有沒有真正把無明斷了?假定把無明斷了,就能成佛了嗎?還沒有!還要「無無明盡」,沒有個盡頭,要到無始無終時,無相對的盡,回到法爾自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大休息,就像旅客得到休息一樣。
要修大圓滿禅定休息法,就像一個譬喻說的,我們的心就像一個遊子,在外遊蕩了一、二十年,終于覺得疲倦了,想要回家,一回到家,看到慈母倚門而立在等待,于是兩人抱頭大哭,哭完了,內心有一種很舒暢的感覺。同樣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到了盡頭時,我們也是遊蕩了好幾劫、輪回了好幾世。現在,透過大圓滿禅定休息法,回到法爾自然性中,也就是回到佛陀的懷抱,而得到真正的休息。
爲什麼要講「休息」?就是要讓狂心歇息下來。大家想想,佛陀有沒有達到大休息呢?佛陀什麼時候得到大休息過?佛陀苦修了六年,有沒有馬上成佛成道?沒有!那時候他累不累?很累!最後,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的羊乳,然後坐在菩提樹下,把一切都放下了。這時,佛陀是不是達到《禅觀有情世界》講的「放松」了?佛陀的最後一招,就是全然都放松下來,什麼都不管了,管他什麼苦修不苦修,什麼法都放掉了,就在這時,佛陀真正放松,而進入甚深禅定,就在看到最後一顆星星消失時,開悟了。所以,假定我們覺得很累了,千萬不要躲進寮房睡覺,要走出來,到大悲殿的屋頂上去睡,睡一睡半夜突然醒來,眼睛一張開,看到一顆流星劃過,大家就開悟了!會不會?打禅七時,每天的末後香都是「跑滿天星」,這是以事表法,也是在提醒大衆,放松的重要性。在跑滿天星時,假定眼睛能夠突然一亮,看到一顆星星,身心頓失,就能跟佛陀一樣開悟了。但是,禅七打了那麼多次,好像都沒有人看見過星星,反而每天都睡得昏天暗地的,這樣怎麼能開悟?所以,一定要放松。
爲什麼我們沒辦法放松,而好好休息呢?因爲還有一個要打坐、要求禅定、要成佛、要比別人好的心,這些都是有所求,沒有做到達摩祖師《四行道》裏說的「無所求行」,才沒辦法得到休息。假定能夠真正放松,進入真正的休息,還怕我們不解脫?還怕我們不成佛?
什麼叫作「清淨」?就是一點點髒、一點點穢、一點點罪都沒有,也就是佛教經常講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有沒有「自淨其意」?還是「自私其意」?「我提出來的意見,是全世界最好的!」「我想的方法,是全世界最好的!」「我的欲望一定要達成,誰阻擋我欲望的達成,他就是我的敵人;誰阻擋我欲望的滿足,他就是罪人!」我們的心就是這樣,都是有欲望、有所求,才沒辦法清淨。修行就是要慢慢的棄惡行善,善而更善,修到沒有善惡的分別,但不是不知善惡,而是要達到一種純善的境界,沒有一切過惡,又有法爾的菩提心、大悲心,當達到無緣之慈、同體之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能得到法爾的清淨。法爾的清淨,並不是我們去修才得到的,而是本來就具足,心性就是如此。就像虛空本來就沒有烏雲,是烏雲自己汙染自己,而虛空不會被烏雲所汙染,本來就是清淨,是至善、至高、無可比擬的,所以才叫作「清淨平等大圓滿」。要清淨到至微、至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才能叫作「清淨」。
「車解」,「車」就是指可以載客的工具,就是乘、輪、軸等。「乘」就是可以把一切衆生帶到彼岸,使一切衆生進入涅槃、進入清淨的車。另外一種譯名,是根據意譯,叫作《大乘道清淨寂滅禅定光明大圓滿法要釋論》就比較清楚,而《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是照印度話直譯的,比較不容易看懂。「清淨車者。乃名喻義之聚合也。」就是有聚有合、有散有聚的意思。
《大圓滿禅定休息清淨車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