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隨身剪輯 序 前言

  阿含經隨身剪輯序

  印度本土的佛教,大略分爲叁期,初期「佛法」;中期「大乘佛法」;後期「秘密大乘佛法」。初期以巴利文系代表,佛入滅百五十年後傳入錫蘭,目前流行擴及緬甸及泰國等地區,稱爲「南傳佛教」。中期以華文系代表,佛入滅約五百年傳入中國,時值東漢末年,後流行擴及朝鮮與日本,稱爲「北傳佛教」。後期以藏文系代表,佛入滅千年後始傳入西藏,流行蒙、青、康、藏等地區,稱爲「藏傳佛教」。

  就目前世界各國流行的佛教現況,從印度曆史佛教的發展演變而言,不外這叁期叁大語系叁大區域佛教的傳承分布。當代佛教,更遠播西歐,遍及全球五大洲;影響所及,傳統信仰修持與現代學術研究,如何抉擇釋尊本懷,相應正法,此間契理與契機,方便或究竟,宗派之間,呶呶不休。修學佛法的次第,說是「教、理、行、果」,或是「信、解、行、證」,不外乎解行並重,教證等量。是故,我一向尊重學界的「文獻」領域的正確性,再次依信仰的宗教修持,來取舍其真僞。

  漢譯四阿含,雖早在隋唐前即傳入中土,但在智者及賢首的「判教」下,被貶爲不究竟不了義不能成佛的小乘經,從此之後,四阿含真是含冤千年,乏人問津!善哉幸乎,近代學界文獻的□清,爬梳抉擇,與巴利文的五尼柯耶,對照比讀,結果獲致學界普遍而無疑的肯定。以「原始佛教」領域而探究,四阿含實爲公認的現存最早佛典,從此之後,近代的佛法修學者,引起研究「阿含」的熱潮,阿含佛典似乎又突然間身價百倍,視若瑰寶了!

  莊居士春江仁者,與余相識多年,其對佛法的修學,精、專、懇、笃;近年尤以四阿含爲專攻,研讀講寫,已編著有《雜阿含經二十選》、《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說》,書出之後,需索者衆,已再版矣!近日莊居士更將自己精讀阿含經的菁華,節錄爲《阿含經隨身剪輯》,提供給又忙又雜的現代佛弟子,一條又專又精的讀經方式,期能放在您的口袋中,時時閱讀,時時思惟,時時反省觀照;善哉!佛弟子如春江仁者,其護持正法之發心,續佛慧燈,悲情願力,真可謂深得「如來善護念::善付囑::」者也!茲以編輯出書,問序于朽衲,不揣淺陋,引述「阿含」之勝義,願讀者知去佛時遙,明師不易,正法難明難逢,應知惜緣惜法,及時精進,功不唐捐也!略此數言,權以爲序!

  一九九四年 佛誕節 宏 印

  于臺北 印順學術研究所

  自序

  處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裏,講求短、小、精、薄,是趨勢之一。數量龐大的佛經,已經被時間不夠分配的一般大衆,視爲畏途。這對今日佛法的傳播,不論是在質、或在量上,都可能形成了障礙。嘗試一種方式,做爲一般大衆與經典的橋梁,是作這本剪輯的第一個動機。

  在生死中打滾了這幺久的一般人,染著數不清不如法的壞習性,等著用佛法來淨化。然而,累積了那幺久的壞習性,可也不那幺容易,說改就改得了的。怎幺辦呢?也沒什幺特別的辦法,只有時時刻刻地、點點滴滴地努力了。假如能有一本隨身手冊,摘錄重要經文,即使在只有五分鍾、十分鍾的空檔裏,能拿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反省反省,讓生活落實在佛法的實踐中,經常獲得佛法的滋潤,而將時間、空間的限製,降到最低,

  前言

  如果佛陀再來人間──解讀「阿含經隨身剪輯」 呂 勝 強

  一些具敏銳觀察力的有心人士,對于當前的社會,列出一張共同的體檢表──「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一切都充滿著不可控製的因子,它反映出社會的失序現象及人心高度的困頓、匮乏與不安。就佛法的立場來說,「世間的不確定(不安穩)」是人生的如實真相;然而矛盾的是,期盼「確定」卻又是人類普遍性內心深處,根深蒂固須臾不可磨滅的世紀大病。這幺一來,人類的幸福似乎是沒有了指望,在這人類的危機中,佛法將很有可能扮演一項人類心靈重建工程的角色,因爲,在過去曆史的軌迹中,佛陀曾經成功地教導弟子們一套直指人心消除焦慮煩惱的修行方法。如何自利與利他或契理與契機,就有待佛弟子的任重道遠了!

  佛法的創覺者──佛陀,畢竟已經入滅了二千五百多年,他可能再來人間嗎?「佛陀的涅槃」這個存在性的問題,千百年來,佛弟子心中一直強烈渴望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在佛陀的教誨中,這是不予討論的範疇,因爲從佛法的如實義說,那不過是衆生心中無明的投射罷了!如果我們真正歡迎佛陀重回人間,那幺值得重視的,應該是佛陀當年回應阿難的最後教誡:「佛滅度後::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見本剪輯第一六四條)。阿含經是公認現存最早的佛典,乃佛陀一代時教的重心,今天的佛弟子,若能精勤研讀思惟,如法實踐,將如同《佛遺教經》所說:「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相當佛陀永駐人間,常轉*輪。

  春江師兄將四阿含菁華分列綱目加以剪輯並逐經做提示,希望便利讀者隨身閱讀、思惟、反省,個人深恐古代的典籍、文字較爲艱澀,樂意依據剪輯綱目略作解讀,藉此與學佛的朋友共勉,若能因此而引發閱讀本剪輯的增上意樂,更是所盼。

  人性的剖析

  在一次私下的參訪請益中,印順導師語重心長地開示:「學佛難嗎?確實難!可是真正說來,學佛應該也是挺容易的!」余聆聽之後,心中有很大的感觸。我們衆生的心,長久以來,常習慣與貪鎮癡糾纏在一起,沒辦法有片刻時間不用力執取在某一件事物上,即使在睡夢中也一樣。如本剪輯廿叁條所說:「長夜心爲貪欲所染,鎮恚、愚癡所染」;廿四條也指出人性的:「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剪輯六一條,佛陀更深刻的剖析:衆生一切的痛苦,皆是以欲愛爲本。所以,學佛是難在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與人性中如影隨形的惡習搏鬥。可是從另一方面看,人生卻又充滿了希望,佛陀贊歎生而爲人的難能可貴:「人間爲善趣::諸佛世尊,皆出人間。」(剪輯一六二條)由于人類有「慚、愧、不放逸及精進」等四種可以開發的良善美德,它將引導我們通往解脫之道。有慚愧心,就能尊重自己、他人與真理,不放逸乃是不退墮的安全保證,而精進則可勇猛向目標邁進。以上有關人性的光明面與黑暗面,在觀察思惟修行上,如何抉擇,本剪輯的「心、不放逸、守護及欲愛」等四章有詳細的介紹。

  生命的終極關懷──業報、死與解脫

  有同修問到,佛陀時代的殺人魔王鴦掘魔羅,在一生中殺了那幺多人,惡業深重,怎幺有辦法當生證阿羅漢,而成爲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佳典範,那不是惡沒有惡報嗎?另外,在一次與佛教觀音線青少年協談中心的朋友,討論暢銷書《前世今生》時,也引發一個初學者迷惑的問題──無窮的前世,伴隨著無盡的焦慮煩惱(每一世累積的焦慮恐懼,都必須一一利用催眠追溯回去,加以治療),業報的無窮無盡,如何消解得完?如何從中解脫?以上二個問題,似乎動搖了佛教傳統上「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觀念,也令人懷疑解脫的可能性。其實,大家是忽略了佛法「因緣果報」中「緣」的深刻意義,有因不必然有果報,關鍵是有沒有滋潤善惡業的「緣」,這也是解脫之鑰。這在本剪輯「業報」一章上有深入的解析,讀者們或許亦可透過正確的業報觀,進一步探索佛教徒面對臨終器官捐贈時應采取的態度。

  死與解脫,是生命中最爲終極關懷的課題,前者人人有份,但卻又不爲大家所樂意接受,因爲死,代表一切欲望的破滅;面臨未知世界不確定的恐懼,這與人性內在希望永遠活下去的自我執著,有著嚴重的對立。學佛者如何隨順因緣來面對死亡的「隨時到來」,倒是一個嚴肅的自我砥砺反省的功課!另外,阿含經對于「解脫聖者」那種平淡而脫落一切神秘現象的描述,應可啓發我們修行的正確方向與態度,值得一讀再讀,思惟學習。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的省思──對治法門

  佛教徒喜歡贊歎佛陀的「一音說一切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佛滅以後,部派佛教中,「大衆部」的佛陀觀。曆史上的佛陀,以神足示現、教誡示現及他心示現等叁輪教化弟子,其中難免有神通威德的感召,但是佛弟子不要忘記「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能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剪輯一四八條)的遺訓;中阿含

傷歌邏經
也指出「教誡輪」(言教及身教:法與戒律)才是最主要最殊勝的。由于衆生的根器千差萬別,因此佛陀的教導,也就因時因機有所不同,從本剪輯的「對治」章,可以看出其多元性。

  剪輯八二條

增上心經
所介紹的五種降伏心的方法及八四條
水喻經
提出五種消除鎮恚的技巧,對于日常生活上都相當實用,必須時時實踐,才能熟練。不過由于對治法門,常都是一種權宜性的修行指導,不能以此爲究竟,因此阿含中,都會將對治法門加以提升,直接面對苦惱的「集」(原因)而達到貪鎮癡止息的第一義上。這也是剪輯八一條
漏盡經薩的「四種悉檀」,對治悉檀必須引導至第一義悉檀。

  相對于佛陀的觀機逗教,現在有一些學佛的朋友,每每以自己的學佛經驗或受用的專修法門,主觀的或略帶強迫推銷式的介紹給其它道友們,這實在是不尊重因緣(差異性)的我執主宰欲沖動,從有漏善法來說,是一種「順道法愛」的執著。要留意!執著就是不折不扣的煩惱。這也是剪輯八六條

阿梨咤經
所說的筏喻法門:連有益的「正法」都不可以執取。

  登峰必須由山腳拾級而上──道次第

  禅宗的典籍常記載,古德們在偶然的因緣下言下頓悟,這似乎令人有「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錯誤印象,姑不論開悟的內容如何,讀者們往往忽略的是,古德們在悟道之前,千山萬水披荊斬棘,艱辛求道的過程。在阿含經中,佛弟子與佛陀或聖弟子間,因法義的問難請益中,也常有聞法證果的情形,聖弟子的「非時得證」,必然要經曆播種…

《阿含經隨身剪輯 序 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