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灌溉、成熟(種、熟、脫)所謂聞思修證的次第,不可能跳躍而上的,在剪輯九八條
在印度及中國的佛教發展史上,曾經發生專重「修證經驗」取向的修行風潮(如部分大乘行者的「直從涅槃經驗」下手),在這偏頗的現象下,不從現實身心(蘊處界)的苦集滅道之正常道次第下手,于是禅定神秘經驗傾向的道風,模糊並誤導了原始樸實的釋尊遺教。阿含經中,佛陀特別告誡:「不依六根來體驗十二因緣,是無法通往涅槃解脫之路」(剪輯一○○條:「不問汝知不知,且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中也強調:「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
坊間,我們看到克裏希那穆提及奧修的修行方法與宗風,其中頗有與佛法相似的地方,惟仔細分辨,可以發現兩者均缺乏明確的道次第,令學人難有下手處。至于,這兩位印度宗師的道法,是否與佛法的正見、正業、正命間有相異處,則須審慎地另爲討論。
入道的第一道關卡──苦聖谛
學佛的朋友,有時會自嘲地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天邊」,有一種入道難的無奈感,其中的症結在那裏呢?佛法是一種生命的試煉,文字堆砌的沙屋,當然經不起小小浪花的沖刷。一個學佛的人,假如整個身心(五蘊),沒有刻骨銘心的無常痛切感,是很難時時處處激發那出離苦惱的道心,更遑論對佛法的安忍堅定了!所以佛陀初轉四聖谛*輪,就是以苦聖谛爲入道的第一步。
爲免于說食數寶的流于概念上的「頭腦作用」,剪輯的「味患離」及「四念處」兩章分別介紹了兩種加強苦聖谛體驗的修行方法,前者是知非即離的「正思惟」觀照法,後者是綿密的「正念」工夫,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個人曾與春江師兄討論某佛教團體的四念處修行方法──「當身體某部位有酸痛時,透過四念處的觀察,酸痛自然會止息下來」,一般的酸痛,可能可以經由四念處的修行,讓身心放松(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得到纾解。但是若酸痛的原因,是長期勞累或外力撞擊所引發,就無法單靠四念處而成辦了,必須另依正思惟「集」或「過患」才能出離酸痛(如充分休息或找醫生就症下藥治療),換作是煩惱的觀察也是如此,一定要四念處與苦集滅道四聖谛因果相應時,始能止息煩惱。
佛教團體共修的遊戲規則──無诤
這個世間紛爭的根源,大抵不出思想與感情兩大問題,佛教的團體也不能例外,從佛法來說,就是人性上的「見诤」與「欲诤」。爲化解衆生的憂惱,佛陀在雜阿含四九六經(剪輯九一條)提供了──「如實的對話」、「選擇對話的適當時機」、「對話內容有助于煩惱的止息」、「言語柔軟」及「關懷悲憫對方不起情緒」等五個團體互動的原則,它可以作爲佛教團體布薩共修之指南,值得我們一起開發學習。
無诤代表和平非暴力精神的堅持,在剪輯九二條的提示說得很好:「對于世間的人文習俗,團體的共同約定,學佛者當以隨順、無诤的態度,柔軟應對;但是對于佛法的價值觀,則應以最堅定、嚴肅的立場予以表達」。什幺是佛法的價值觀?那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寂靜(甯靜)及貪鎮癡的止息。這也是佛法一貫譴責暴力的原因,此或許可供佛教團體在從事社會抗議活動時參考。
無我的實踐──無常因緣觀
人生的憂悲苦惱,阿含告訴我們是對于自我的錯誤認知,因此佛法首重「如實正觀」──確確實實面對自己身心的問題,不預設立場地觀察,發現自己與世間是無常、是因緣決定一切的。由于是無常,因此不願意真正擁有什幺(當然也不在意失去什幺),也無意與人爭高下(勝劣);又因體認到多重因緣的相互製約性,從中感受自我能力的微小,盲點很多,于是自我爲中心的意識型態漸漸淡薄下來。所以無常觀與因緣觀,落實到自己的身心,就是無我。
因此,「無我」是佛法的標竿,阿含經的初果斷叁結,主要即是破除我見。無我並非否定行住坐臥中,生蹦活跳的我,而是五蘊身心和合,知情意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人格上展現的是覺醒、敏銳、理性及開放的成熟,是一個喜悅的活在當下的人。這在剪輯的「無常」及「因緣」等二章,編輯者有精辟的發揮。
學習佛陀的悲心拓展阿含的行踐
古印度,佛陀及部分聖弟子的菩薩風範,受到時空的限製,不能蔚爲風潮成爲時代的主流,是一件遺憾的事!印順導師曾在「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一書中寫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透露出他的觀察──現代是菩薩行的有利時機。他老人家在另外的場合對于「今之學者爲人」補充解釋說:由于交通資訊的發達,現代人不與人互動都很難,可以說不當菩薩都不行。我們願意把握佛陀本懷複興的契機!
事實上,代表菩薩正常道的「六波羅密多」(六度)、「四攝」及「四無量心」等法門,在阿含聖典中,均可尋得其根源及脈絡:如六度的綱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即智能),在阿含中屢見不鮮;「波羅密多」(度到彼岸)與積極的「斷盡苦邊」意義相同。雜阿含六八一經(佛光阿含藏編號)談五力道品時,即明確地指出「一切衆生的事,皆是四攝的範圍」。而雜阿含九○八經則引用「自通之法」的同理心(「自通之法」見剪輯八叁條),發揮佛教戒律「護生」(護持一切生命)的精神,而將五戒的前四戒拓展爲慈悲喜舍以落實人間的利濟關懷,而不僅僅把四無量心局限在禅定的修持法而已。印順導師更論證大乘「中觀論」爲阿含經的通論。
我們以爲,學佛的朋友,若能隨份、隨力、隨因緣地將消除煩惱的方法與經驗,直接或間接地回饋給生活周遭的人,那才真正可稱爲是學習佛陀人格的「佛弟子」,如用這種心態來系念佛陀的聖德,則是高品質的念佛行者。讓我們一同攜手前進!
結語
春江師兄與本人,十五年來,在佛法的路上共同修學,相互增上,個人親眼看到他深得佛法的法義饒益、梵行饒益,乃至不退于佛法的堅定正見正行,並敬重他發心的專精懇笃(如宏印法師在序文中所說)。欣逢本書的發行,深願將之推薦給學佛的朋友,大家一起來學習佛陀的教誨,並共同開發阿含淨化人心的大乘精神。
一九九四·七·
于
凡例
⑴中·一四一表示該段經文,摘自漢譯《中阿含》第一四一經;
增·二二五表示該段經文,摘自漢譯《增一阿含》第二二五經;
雜·四O 表示該段經文,摘自漢譯《雜阿含》第四O經;
長·二 表示該段經文,摘自漢譯《長阿含》第二經;
經數之編號,以《佛光大藏經》本爲准。
⑵《大正·二九·六七五上》表示大正版《大藏經》第二九冊第六七五頁上段。
⑶「※」符號處,爲剪輯者對該段經文之贅言,僅供參考。
④經文中,( )內之文字,或爲不同經本之用字,或爲不同的翻譯用字,或爲诠釋之用,而使經文更容易燎解者。
《阿含經隨身剪輯 序 前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