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灌溉、成熟(种、熟、脱)所谓闻思修证的次第,不可能跳跃而上的,在剪辑九八条
在印度及中国的佛教发展史上,曾经发生专重「修证经验」取向的修行风潮(如部分大乘行者的「直从涅槃经验」下手),在这偏颇的现象下,不从现实身心(蕴处界)的苦集灭道之正常道次第下手,于是禅定神秘经验倾向的道风,模糊并误导了原始朴实的释尊遗教。阿含经中,佛陀特别告诫:「不依六根来体验十二因缘,是无法通往涅槃解脱之路」(剪辑一○○条:「不问汝知不知,且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中也强调:「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
坊间,我们看到克里希那穆提及奥修的修行方法与宗风,其中颇有与佛法相似的地方,惟仔细分辨,可以发现两者均缺乏明确的道次第,令学人难有下手处。至于,这两位印度宗师的道法,是否与佛法的正见、正业、正命间有相异处,则须审慎地另为讨论。
入道的第一道关卡──苦圣谛
学佛的朋友,有时会自嘲地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有一种入道难的无奈感,其中的症结在那里呢?佛法是一种生命的试炼,文字堆砌的沙屋,当然经不起小小浪花的冲刷。一个学佛的人,假如整个身心(五蕴),没有刻骨铭心的无常痛切感,是很难时时处处激发那出离苦恼的道心,更遑论对佛法的安忍坚定了!所以佛陀初转四圣谛*轮,就是以苦圣谛为入道的第一步。
为免于说食数宝的流于概念上的「头脑作用」,剪辑的「味患离」及「四念处」两章分别介绍了两种加强苦圣谛体验的修行方法,前者是知非即离的「正思惟」观照法,后者是绵密的「正念」工夫,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人曾与春江师兄讨论某佛教团体的四念处修行方法──「当身体某部位有酸痛时,透过四念处的观察,酸痛自然会止息下来」,一般的酸痛,可能可以经由四念处的修行,让身心放松(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得到纾解。但是若酸痛的原因,是长期劳累或外力撞击所引发,就无法单靠四念处而成办了,必须另依正思惟「集」或「过患」才能出离酸痛(如充分休息或找医生就症下药治疗),换作是烦恼的观察也是如此,一定要四念处与苦集灭道四圣谛因果相应时,始能止息烦恼。
佛教团体共修的游戏规则──无诤
这个世间纷争的根源,大抵不出思想与感情两大问题,佛教的团体也不能例外,从佛法来说,就是人性上的「见诤」与「欲诤」。为化解众生的忧恼,佛陀在杂阿含四九六经(剪辑九一条)提供了──「如实的对话」、「选择对话的适当时机」、「对话内容有助于烦恼的止息」、「言语柔软」及「关怀悲悯对方不起情绪」等五个团体互动的原则,它可以作为佛教团体布萨共修之指南,值得我们一起开发学习。
无诤代表和平非暴力精神的坚持,在剪辑九二条的提示说得很好:「对于世间的人文习俗,团体的共同约定,学佛者当以随顺、无诤的态度,柔软应对;但是对于佛法的价值观,则应以最坚定、严肃的立场予以表达」。什幺是佛法的价值观?那就是肯定世间是因缘无常,人类应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动都必须指向内心的寂静(宁静)及贪镇痴的止息。这也是佛法一贯谴责暴力的原因,此或许可供佛教团体在从事社会抗议活动时参考。
无我的实践──无常因缘观
人生的忧悲苦恼,阿含告诉我们是对于自我的错误认知,因此佛法首重「如实正观」──确确实实面对自己身心的问题,不预设立场地观察,发现自己与世间是无常、是因缘决定一切的。由于是无常,因此不愿意真正拥有什幺(当然也不在意失去什幺),也无意与人争高下(胜劣);又因体认到多重因缘的相互制约性,从中感受自我能力的微小,盲点很多,于是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型态渐渐淡薄下来。所以无常观与因缘观,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就是无我。
因此,「无我」是佛法的标竿,阿含经的初果断三结,主要即是破除我见。无我并非否定行住坐卧中,生蹦活跳的我,而是五蕴身心和合,知情意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上展现的是觉醒、敏锐、理性及开放的成熟,是一个喜悦的活在当下的人。这在剪辑的「无常」及「因缘」等二章,编辑者有精辟的发挥。
学习佛陀的悲心拓展阿含的行践
古印度,佛陀及部分圣弟子的菩萨风范,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蔚为风潮成为时代的主流,是一件遗憾的事!印顺导师曾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一书中写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透露出他的观察──现代是菩萨行的有利时机。他老人家在另外的场合对于「今之学者为人」补充解释说:由于交通资讯的发达,现代人不与人互动都很难,可以说不当菩萨都不行。我们愿意把握佛陀本怀复兴的契机!
事实上,代表菩萨正常道的「六波罗密多」(六度)、「四摄」及「四无量心」等法门,在阿含圣典中,均可寻得其根源及脉络:如六度的纲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智能),在阿含中屡见不鲜;「波罗密多」(度到彼岸)与积极的「断尽苦边」意义相同。杂阿含六八一经(佛光阿含藏编号)谈五力道品时,即明确地指出「一切众生的事,皆是四摄的范围」。而杂阿含九○八经则引用「自通之法」的同理心(「自通之法」见剪辑八三条),发挥佛教戒律「护生」(护持一切生命)的精神,而将五戒的前四戒拓展为慈悲喜舍以落实人间的利济关怀,而不仅仅把四无量心局限在禅定的修持法而已。印顺导师更论证大乘「中观论」为阿含经的通论。
我们以为,学佛的朋友,若能随份、随力、随因缘地将消除烦恼的方法与经验,直接或间接地回馈给生活周遭的人,那才真正可称为是学习佛陀人格的「佛弟子」,如用这种心态来系念佛陀的圣德,则是高品质的念佛行者。让我们一同携手前进!
结语
春江师兄与本人,十五年来,在佛法的路上共同修学,相互增上,个人亲眼看到他深得佛法的法义饶益、梵行饶益,乃至不退于佛法的坚定正见正行,并敬重他发心的专精恳笃(如宏印法师在序文中所说)。欣逢本书的发行,深愿将之推荐给学佛的朋友,大家一起来学习佛陀的教诲,并共同开发阿含净化人心的大乘精神。
一九九四·七·
于
凡例
⑴中·一四一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中阿含》第一四一经;
增·二二五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增一阿含》第二二五经;
杂·四O 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杂阿含》第四O经;
长·二 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长阿含》第二经;
经数之编号,以《佛光大藏经》本为准。
⑵《大正·二九·六七五上》表示大正版《大藏经》第二九册第六七五页上段。
⑶「※」符号处,为剪辑者对该段经文之赘言,仅供参考。
④经文中,( )内之文字,或为不同经本之用字,或为不同的翻译用字,或为诠释之用,而使经文更容易燎解者。
《阿含经随身剪辑 序 前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