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随身剪辑序
印度本土的佛教,大略分为三期,初期「佛法」;中期「大乘佛法」;后期「秘密大乘佛法」。初期以巴利文系代表,佛入灭百五十年后传入锡兰,目前流行扩及缅甸及泰国等地区,称为「南传佛教」。中期以华文系代表,佛入灭约五百年传入中国,时值东汉末年,后流行扩及朝鲜与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后期以藏文系代表,佛入灭千年后始传入西藏,流行蒙、青、康、藏等地区,称为「藏传佛教」。
就目前世界各国流行的佛教现况,从印度历史佛教的发展演变而言,不外这三期三大语系三大区域佛教的传承分布。当代佛教,更远播西欧,遍及全球五大洲;影响所及,传统信仰修持与现代学术研究,如何抉择释尊本怀,相应正法,此间契理与契机,方便或究竟,宗派之间,呶呶不休。修学佛法的次第,说是「教、理、行、果」,或是「信、解、行、证」,不外乎解行并重,教证等量。是故,我一向尊重学界的「文献」领域的正确性,再次依信仰的宗教修持,来取舍其真伪。
汉译四阿含,虽早在隋唐前即传入中土,但在智者及贤首的「判教」下,被贬为不究竟不了义不能成佛的小乘经,从此之后,四阿含真是含冤千年,乏人问津!善哉幸乎,近代学界文献的□清,爬梳抉择,与巴利文的五尼柯耶,对照比读,结果获致学界普遍而无疑的肯定。以「原始佛教」领域而探究,四阿含实为公认的现存最早佛典,从此之后,近代的佛法修学者,引起研究「阿含」的热潮,阿含佛典似乎又突然间身价百倍,视若瑰宝了!
庄居士春江仁者,与余相识多年,其对佛法的修学,精、专、恳、笃;近年尤以四阿含为专攻,研读讲写,已编着有《杂阿含经二十选》、《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书出之后,需索者众,已再版矣!近日庄居士更将自己精读阿含经的菁华,节录为《阿含经随身剪辑》,提供给又忙又杂的现代佛弟子,一条又专又精的读经方式,期能放在您的口袋中,时时阅读,时时思惟,时时反省观照;善哉!佛弟子如春江仁者,其护持正法之发心,续佛慧灯,悲情愿力,真可谓深得「如来善护念::善付嘱::」者也!兹以编辑出书,问序于朽衲,不揣浅陋,引述「阿含」之胜义,愿读者知去佛时遥,明师不易,正法难明难逢,应知惜缘惜法,及时精进,功不唐捐也!略此数言,权以为序!
一九九四年 佛诞节 宏 印
于台北 印顺学术研究所
自序
处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里,讲求短、小、精、薄,是趋势之一。数量庞大的佛经,已经被时间不够分配的一般大众,视为畏途。这对今日佛法的传播,不论是在质、或在量上,都可能形成了障碍。尝试一种方式,做为一般大众与经典的桥梁,是作这本剪辑的第一个动机。
在生死中打滚了这幺久的一般人,染着数不清不如法的坏习性,等着用佛法来净化。然而,累积了那幺久的坏习性,可也不那幺容易,说改就改得了的。怎幺办呢?也没什幺特别的办法,只有时时刻刻地、点点滴滴地努力了。假如能有一本随身手册,摘录重要经文,即使在只有五分钟、十分钟的空档里,能拿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反省反省,让生活落实在佛法的实践中,经常获得佛法的滋润,而将时间、空间的限制,降到最低,
前言
如果佛陀再来人间──解读「阿含经随身剪辑」 吕 胜 强
一些具敏锐观察力的有心人士,对于当前的社会,列出一张共同的体检表──「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切都充满着不可控制的因子,它反映出社会的失序现象及人心高度的困顿、匮乏与不安。就佛法的立场来说,「世间的不确定(不安稳)」是人生的如实真相;然而矛盾的是,期盼「确定」却又是人类普遍性内心深处,根深蒂固须臾不可磨灭的世纪大病。这幺一来,人类的幸福似乎是没有了指望,在这人类的危机中,佛法将很有可能扮演一项人类心灵重建工程的角色,因为,在过去历史的轨迹中,佛陀曾经成功地教导弟子们一套直指人心消除焦虑烦恼的修行方法。如何自利与利他或契理与契机,就有待佛弟子的任重道远了!
佛法的创觉者──佛陀,毕竟已经入灭了二千五百多年,他可能再来人间吗?「佛陀的涅槃」这个存在性的问题,千百年来,佛弟子心中一直强烈渴望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佛陀的教诲中,这是不予讨论的范畴,因为从佛法的如实义说,那不过是众生心中无明的投射罢了!如果我们真正欢迎佛陀重回人间,那幺值得重视的,应该是佛陀当年回应阿难的最后教诫:「佛灭度后::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见本剪辑第一六四条)。阿含经是公认现存最早的佛典,乃佛陀一代时教的重心,今天的佛弟子,若能精勤研读思惟,如法实践,将如同《佛遗教经》所说:「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这相当佛陀永驻人间,常转*轮。
春江师兄将四阿含菁华分列纲目加以剪辑并逐经做提示,希望便利读者随身阅读、思惟、反省,个人深恐古代的典籍、文字较为艰涩,乐意依据剪辑纲目略作解读,藉此与学佛的朋友共勉,若能因此而引发阅读本剪辑的增上意乐,更是所盼。
人性的剖析
在一次私下的参访请益中,印顺导师语重心长地开示:「学佛难吗?确实难!可是真正说来,学佛应该也是挺容易的!」余聆听之后,心中有很大的感触。我们众生的心,长久以来,常习惯与贪镇痴纠缠在一起,没办法有片刻时间不用力执取在某一件事物上,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如本剪辑廿三条所说:「长夜心为贪欲所染,镇恚、愚痴所染」;廿四条也指出人性的:「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剪辑六一条,佛陀更深刻的剖析:众生一切的痛苦,皆是以欲爱为本。所以,学佛是难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与人性中如影随形的恶习搏斗。可是从另一方面看,人生却又充满了希望,佛陀赞叹生而为人的难能可贵:「人间为善趣::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剪辑一六二条)由于人类有「惭、愧、不放逸及精进」等四种可以开发的良善美德,它将引导我们通往解脱之道。有惭愧心,就能尊重自己、他人与真理,不放逸乃是不退堕的安全保证,而精进则可勇猛向目标迈进。以上有关人性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在观察思惟修行上,如何抉择,本剪辑的「心、不放逸、守护及欲爱」等四章有详细的介绍。
生命的终极关怀──业报、死与解脱
有同修问到,佛陀时代的杀人魔王鸯掘魔罗,在一生中杀了那幺多人,恶业深重,怎幺有办法当生证阿罗汉,而成为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佳典范,那不是恶没有恶报吗?另外,在一次与佛教观音线青少年协谈中心的朋友,讨论畅销书《前世今生》时,也引发一个初学者迷惑的问题──无穷的前世,伴随着无尽的焦虑烦恼(每一世累积的焦虑恐惧,都必须一一利用催眠追溯回去,加以治疗),业报的无穷无尽,如何消解得完?如何从中解脱?以上二个问题,似乎动摇了佛教传统上「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观念,也令人怀疑解脱的可能性。其实,大家是忽略了佛法「因缘果报」中「缘」的深刻意义,有因不必然有果报,关键是有没有滋润善恶业的「缘」,这也是解脱之钥。这在本剪辑「业报」一章上有深入的解析,读者们或许亦可透过正确的业报观,进一步探索佛教徒面对临终器官捐赠时应采取的态度。
死与解脱,是生命中最为终极关怀的课题,前者人人有份,但却又不为大家所乐意接受,因为死,代表一切欲望的破灭;面临未知世界不确定的恐惧,这与人性内在希望永远活下去的自我执着,有着严重的对立。学佛者如何随顺因缘来面对死亡的「随时到来」,倒是一个严肃的自我砥砺反省的功课!另外,阿含经对于「解脱圣者」那种平淡而脱落一切神秘现象的描述,应可启发我们修行的正确方向与态度,值得一读再读,思惟学习。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的省思──对治法门
佛教徒喜欢赞叹佛陀的「一音说一切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佛灭以后,部派佛教中,「大众部」的佛陀观。历史上的佛陀,以神足示现、教诫示现及他心示现等三轮教化弟子,其中难免有神通威德的感召,但是佛弟子不要忘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能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剪辑一四八条)的遗训;中阿含
剪辑八二条
相对于佛陀的观机逗教,现在有一些学佛的朋友,每每以自己的学佛经验或受用的专修法门,主观的或略带强迫推销式的介绍给其它道友们,这实在是不尊重因缘(差异性)的我执主宰欲冲动,从有漏善法来说,是一种「顺道法爱」的执着。要留意!执着就是不折不扣的烦恼。这也是剪辑八六条
登峰必须由山脚拾级而上──道次第
禅宗的典籍常记载,古德们在偶然的因缘下言下顿悟,这似乎令人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错误印象,姑不论开悟的内容如何,读者们往往忽略的是,古德们在悟道之前,千山万水披荆斩棘,艰辛求道的过程。在阿含经中,佛弟子与佛陀或圣弟子间,因法义的问难请益中,也常有闻法证果的情形,圣弟子的「非时得证」,必然要经历播种…
《阿含经随身剪辑 序 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