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傳千裏
這份情系源自佛心,普及衆生;
這片情使宇宙莊嚴,美化人生;
這段情能滋潤大地,安撫生靈;
這種情爲智悲雙運,自在無礙;
這法情是至誠關懷,開暢心懷。
上述是一個以「情傳千裏」爲題的佛學講座精髓,從沒想過僧人會跟大衆談情說愛吧?我們這次榮幸邀得達摩・灑甘露尊者來宣講佛心法情。
六月十二日晚上七時半至九時,來自馬來西亞的達摩.灑甘露尊者在香港居士林爲我們細說佛家的慈悲爲懷之法,讓大家了解佛教之恬靜中的溫情,那就是對一切有情衆生施予的「關懷之情」。
引言:
“Caratha bhikkhave carikaṃ bahujana-hitāya, bahujana-sukhāya, loka-anukampāya atthāya hitāya sukhāya deva-manussānaṃ.Mā ekena maggena dve agamitha. Desetha bhikkhave dhammam ādikalyāṇaṃ majjhe-kalyāṇaṃ pariyosāna-kalyāṇaṃ”
「比丘們!去吧,爲了大衆的善益與福祉,出於對世間的慈悲,應當賜予人天長夜利樂。比丘們!從今後,汝當獨行,不要倆人同行一個方向,四處去宣揚聖法。在傳揚聖法方面,應當於完善的開始、完善的中部、完善的終結,順序來宣揚梵行,成爲『佛的仆者、法的使者』。」
這是佛陀在初成道後,於波羅捺斯城度化五比丘後的第五天,在鹿野苑中巧度富家子弟耶舍。隨接著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也被引度成證阿羅漢,在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湊足了六十位阿羅漢。
佛陀當時對六十位追隨者――大阿羅漢,下了這一份聖旨。於是這批聖者就領旨前往各處去弘揚佛法,這批聖者當時所作的這份任務就是一份源自佛心,普及於衆生的關懷情操。由於不忍衆生受輪回痛苦之折磨,佛陀就命令這批聖者去執行普度衆生的任務。佛陀的命令是一份使命,是僧衆的任務,因此,僧衆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法的使者、佛陀的仆者。這份“關懷之情”從遠古至今時,都一直在流傳著。從佛住世時到末法之前、從天竺印度到中原大陸、從亞洲到西歐、從人間到天上,它莊嚴了宇宙,美化世間;滋潤了大地,安撫生靈。所以我們必須延續地將此份“法情”萬古流芳,傳至千裏萬裏。
問世間「情」爲何物?教人生死亦相隨。情令人受牽、生死爲情所困。人間有情、有情人間,可見得“情”與“人”的密切聯系。佛家所指的“有情”是源自於“薩埵”,即是衆生。由於衆生都是有情識的生命體,故在生活上或生命中起著種種的情感回應。因了這一份“情識”而産生出可歌可泣的偉大情愛故事,令人生死也相隨。情可累人亦可造就一個人,用得正者可以使個人在生命中得到潤澤,同時帶給社會與他人一份溫馨。相反的,濫用感情,就會製造種下禍殃,累己累人。正所謂∶「自古多情空余恨」。修學佛法的人,更應當正視情感的發展,而不致於搞到多情、或無情。
佛陀所傳下的“法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是一份無邊無際的情懷。這種情操,這份情懷,在修習佛法中就是所謂的“四梵住”之法,亦稱爲“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法。所謂的“梵”是指完美、高尚、神聖、清淨之義,即是指修習四種清淨高尚的情操,四種完美行爲的規範,四項神聖的情懷。
關懷的定義:「關顧之心懷」
所謂「舐犢情深」,世上每一個角落的衆生,從人類至動物都需要得到關懷。人群社會需要關懷之情,方能締結出一個和睦可親的國度;家庭之中父母兒女間以關懷之情將心聯系,才感受到家園溫馨。人間有愛,就是人人懂得施予關懷、分享溫情,才可實現一個大同世界。
關懷之類別:
自關懷
「不管他人的過失,他人已作未作事;但先應關懷自己,已作或未作之事。」
真正的關懷是要從根本做起,即是淨化心靈,惟有改善內心的質素才是最徹底的,物質的救濟只能援一時之急,不是治本的良方。佛陀是大醫王,他療治衆生的病患,令離身心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佛陀在世時恒常說法度生,其出發點就是悲憫衆生,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佛雲:「人應當先調伏自己,然後才教導別人。」所謂的調伏就是人當懂得自愛,曉得自救,方能作諸利益他人的善行。一個不懂自愛的人試問又怎能作好模範,能使人安心附隨而行?要自愛就要自強不息、自我策勵、自我反省。常撫自心問問自己,善心可有?惡習是否已除?修養功夫夠嗎?不要好管他人的過失,只管自己。時常以鏡子回照自己,不斷的反省已作之事,改過遷善;又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防非止惡。學習深細觀照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煩惱,時刻警惕自己,不以言語傷害別人,不做越軌的事情剌激他人…。調伏自己是自我關懷的第一步,功夫夠的時候便可以關顧他人。若不谙泳術的話,如何拯溺?因此,爲了關懷他人,先自我關懷 ― 努力提升自己的質素。
他關懷
佛陀教導我人應當擁有一顆赤仁之心,因爲我們今天所居住的世間,人與人彼此間都是息息相關,生活在相互相助之下,佛教稱之爲衆緣和合而生。試想每日我人所食的、住的、用的、穿的,有那樣是自己做的?如果沒有士農工商,我們能享用自如嗎?從衆緣和合的角度來看,人人是我的善長仁翁、活菩薩。佛陀要我們抱著“衆生是我的菩提資糧”的態度來看待,故要我們施予關懷之情給衆生。
佛教的布施就是施予關懷的効行法,好施樂善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人生的快樂事首推的就是幫助別人,正所謂“助人爲快樂之本”。學佛是要先學做個開心、快樂的人,若不然,終日苦口苦臉,學佛意義何在?布施的方法有衆多,可以自行布施亦可衆人共行布施。而布施的種類亦有多種,其中常聞的物施、法施、無畏施。而關懷就是以物施來救濟貧乏者;以佛法來消除愚昧者;以開導、激勵、撫恤、慰問等無畏施來對衆生施予關懷,引領他們從困境中釋放出來。衆人共行的布施就是透過團體,即使用福利機構作爲對他關懷的橋梁。這類機構需要大量人手與物資,致力於幫助有需要的人士,我們應當隨緣盡份予以協助。
關懷的近因∶慈悲的散發
如何關懷呢?就是以慈悲心對待衆生、家人、朋友,給予對方多一點關懷,多一些照應。
慈(Metta)
慈的定義:
何謂慈?慈是給予快樂,是願人得樂的意思。
慈的對治∶
慈是一種能祛除仇視敵意的清涼劑,是一種能充盈內心喜悅的激勵器。
以慈度嗔恚,使自己從火堆裏釋放出來,讓自己浸浴在慈樂之池中。
嗔的過患∶
佛陀曾於「火宅」來譬喻世間諸苦聚集。而救*方,莫過於每個人隨順自己的身心流變,對當下的起心動念有所清明覺照,進而及時以善念對冶不善念。如是,每當一個不善念消滅,世間火熾變少一分,而每一善念生起,世界也憑添清涼。
嗔恚之心猶如一片曠闊的沙漠,令寸草難生。
當人心滿懷憤怨、滿胸仇怨之時,就如處於曠野的沙漠中,熾熊辣腳,難以步行。佛說懷嗔恚的人,必然會出現七種心態:
不樂見敵美好
不願敵人好眠
不願敵人得益
不願敵人富裕
不願敵人名望
咒他孤單無伴
咒他不得好死
由於在嗔恚之作崇下,心傾向惡作,就難以使諸功德善法得以生長。
嗔恚之火能溶化一切「無火勝於嗔火」Natthi dosa sama aggi。
森林大火會將整片森林燒毀,但是及時雨亦能撲滅狂火。人若被嗔火焚燒,即使整個人投入江中,或置於冰山裏亦無法止熄內心的怒火。更甚的是這怒火遮眼時,人一時失去理智而鑄成大錯,過後才痛心疾首,這就是經典中所指的:「一念嗔恚起,火燒功德林」。
嗔恚之害甚於一切
食物中毒可以透過醫療得以痊愈。但嗔恚之毒,毒害心性,使人沈淪生死,受諸苦惱。不但如此,嗔毒能醜化個人長相,佛陀言;「醜陋皆因嗔恚重」。人要一副美麗俊俏相,就得多以慈心護膚膏來美化自身。此外,更可怕的是嗔恚是牽連生死之繩索,中國諺語道∶「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試想一個人與人結怨後要背負十年的仇怨包袱,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自我困在嗔恚的火籠中,日夜受諸煎熬,是多麼苦楚!故佛說∶「仇恨是生命的毒瘤,它侵害此生也拖累來生,甚至千生百世。」
爲了說明嗔之過患,尊者說了一則故事以啓示聽衆∶
佛世時,在舍衛國郊外的一個農莊,有一戶畜牧人家,飼養許多牛只。一日清早,主人要到市集賣牛,就差了仆人牽著一頭牛到市集販賣。
走了一段路,主人覺得有些疲累,需要休息一會,就喚仆人把牛牽到路旁的樹下。人走遠路會覺得累,牛走遠了就感覺口渴,就想走到另一旁的小溪邊喝水。人要往左邊樹下去,牛要向右邊小溪去,於是人牛起了掙紮,互不遷讓,彼此扯拉。主人看到火滾,就走上前幫忙拉,主人拉繩頭,仆人拉繩尾,主仆二人強行要把牛拖往樹下,牛只的鼻被拉得痛楚萬分,牛在忍無可忍之下使勁向前沖,位於當前的主人被牛角刺個正著,當場死亡。仆人驚慌之下,馬上放手,讓牛喝水去。仆人回複鎮定後,心想如何是好?這個時候他心懷貪念,想到主人死了,牛就歸他所有,把牛賣掉,錢就是他自己的了。於是拿定主意後,就走向牛只拾起繩子,這時牛喝飽水了,也就乖順地讓他牽著走。
來到市集,尋到買主,交易成功後就將繩索交給新買主,轉身就走。不料剛轉身…
《情傳千裏(灑甘露比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