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情传千里(洒甘露比丘)

  情传千里

  这份情系源自佛心,普及众生;

  这片情使宇宙庄严,美化人生;

  这段情能滋润大地,安抚生灵;

  这种情为智悲双运,自在无碍;

  这法情是至诚关怀,开畅心怀。

  上述是一个以「情传千里」为题的佛学讲座精髓,从没想过僧人会跟大众谈情说爱吧?我们这次荣幸邀得达摩・洒甘露尊者来宣讲佛心法情。

  六月十二日晚上七时半至九时,来自马来西亚的达摩.洒甘露尊者在香港居士林为我们细说佛家的慈悲为怀之法,让大家了解佛教之恬静中的温情,那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施予的「关怀之情」。

  引言:

  “Caratha bhikkhave carikaṃ bahujana-hitāya, bahujana-sukhāya, loka-anukampāya atthāya hitāya sukhāya deva-manussānaṃ.Mā ekena maggena dve agamitha. Desetha bhikkhave dhammam ādikalyāṇaṃ majjhe-kalyāṇaṃ pariyosāna-kalyāṇaṃ”

  

  「比丘们!去吧,爲了大衆的善益与福祉,出於对世间的慈悲,应当赐予人天长夜利乐。比丘们!从今后,汝当独行,不要俩人同行一个方向,四处去宣扬圣法。在传扬圣法方面,应当於完善的开始、完善的中部、完善的终结,顺序来宣扬梵行,成为『佛的仆者、法的使者』。」

  

  这是佛陀在初成道后,於波罗捺斯城度化五比丘后的第五天,在鹿野苑中巧度富家子弟耶舍。随接著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也被引度成证阿罗汉,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凑足了六十位阿罗汉。

  

  佛陀当时对六十位追随者――大阿罗汉,下了这一份圣旨。於是这批圣者就领旨前往各处去弘扬佛法,这批圣者当时所作的这份任务就是一份源自佛心,普及於众生的关怀情操。由於不忍众生受轮回痛苦之折磨,佛陀就命令这批圣者去执行普度众生的任务。佛陀的命令是一份使命,是僧众的任务,因此,僧众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法的使者、佛陀的仆者。这份“关怀之情”从远古至今时,都一直在流传著。从佛住世时到末法之前、从天竺印度到中原大陆、从亚洲到西欧、从人间到天上,它庄严了宇宙,美化世间;滋润了大地,安抚生灵。所以我们必须延续地将此份“法情”万古流芳,传至千里万里。

  

  问世间「情」为何物?教人生死亦相随。情令人受牵、生死为情所困。人间有情、有情人间,可见得“情”与“人”的密切联系。佛家所指的“有情”是源自於“萨埵”,即是众生。由於众生都是有情识的生命体,故在生活上或生命中起著种种的情感回应。因了这一份“情识”而产生出可歌可泣的伟大情爱故事,令人生死也相随。情可累人亦可造就一个人,用得正者可以使个人在生命中得到润泽,同时带给社会与他人一份温馨。相反的,滥用感情,就会制造种下祸殃,累己累人。正所谓∶「自古多情空余恨」。修学佛法的人,更应当正视情感的发展,而不致於搞到多情、或无情。

  

  佛陀所传下的“法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份无边无际的情怀。这种情操,这份情怀,在修习佛法中就是所谓的“四梵住”之法,亦称为“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法。所谓的“梵”是指完美、高尚、神圣、清净之义,即是指修习四种清净高尚的情操,四种完美行为的规范,四项神圣的情怀。

  

  关怀的定义:「关顾之心怀」

  

  所谓「舐犊情深」,世上每一个角落的众生,从人类至动物都需要得到关怀。人群社会需要关怀之情,方能缔结出一个和睦可亲的国度;家庭之中父母儿女间以关怀之情将心联系,才感受到家园温馨。人间有爱,就是人人懂得施予关怀、分享温情,才可实现一个大同世界。

  

  关怀之类别:

  

  自关怀

  「不管他人的过失,他人已作未作事;但先应关怀自己,已作或未作之事。」

  真正的关怀是要从根本做起,即是净化心灵,惟有改善内心的质素才是最彻底的,物质的救济只能援一时之急,不是治本的良方。佛陀是大医王,他疗治众生的病患,令离身心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佛陀在世时恒常说法度生,其出发点就是悲悯众生,关怀之情溢於言表。

  佛云:「人应当先调伏自己,然后才教导别人。」所谓的调伏就是人当懂得自爱,晓得自救,方能作诸利益他人的善行。一个不懂自爱的人试问又怎能作好模范,能使人安心附随而行?要自爱就要自强不息、自我策励、自我反省。常抚自心问问自己,善心可有?恶习是否已除?修养功夫够吗?不要好管他人的过失,只管自己。时常以镜子回照自己,不断的反省已作之事,改过迁善;又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防非止恶。学习深细观照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时刻警惕自己,不以言语伤害别人,不做越轨的事情剌激他人…。调伏自己是自我关怀的第一步,功夫够的时候便可以关顾他人。若不谙泳术的话,如何拯溺?因此,为了关怀他人,先自我关怀 ― 努力提升自己的质素。

  

  他关怀

  

  佛陀教导我人应当拥有一颗赤仁之心,因为我们今天所居住的世间,人与人彼此间都是息息相关,生活在相互相助之下,佛教称之为众缘和合而生。试想每日我人所食的、住的、用的、穿的,有那样是自己做的?如果没有士农工商,我们能享用自如吗?从众缘和合的角度来看,人人是我的善长仁翁、活菩萨。佛陀要我们抱著“众生是我的菩提资粮”的态度来看待,故要我们施予关怀之情给众生。

  

  佛教的布施就是施予关怀的効行法,好施乐善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人生的快乐事首推的就是帮助别人,正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学佛是要先学做个开心、快乐的人,若不然,终日苦口苦脸,学佛意义何在?布施的方法有众多,可以自行布施亦可众人共行布施。而布施的种类亦有多种,其中常闻的物施、法施、无畏施。而关怀就是以物施来救济贫乏者;以佛法来消除愚昧者;以开导、激励、抚恤、慰问等无畏施来对众生施予关怀,引领他们从困境中释放出来。众人共行的布施就是透过团体,即使用福利机构作为对他关怀的桥梁。这类机构需要大量人手与物资,致力於帮助有需要的人士,我们应当随缘尽份予以协助。

  

  关怀的近因∶慈悲的散发

  

  如何关怀呢?就是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家人、朋友,给予对方多一点关怀,多一些照应。

  

  慈(Metta)

  

  慈的定义:

  何谓慈?慈是给予快乐,是愿人得乐的意思。

  

  慈的对治∶

  慈是一种能祛除仇视敌意的清凉剂,是一种能充盈内心喜悦的激励器。

  以慈度嗔恚,使自己从火堆里释放出来,让自己浸浴在慈乐之池中。

  

  嗔的过患∶

  

  佛陀曾於「火宅」来譬喻世间诸苦聚集。而救*方,莫过於每个人随顺自己的身心流变,对当下的起心动念有所清明觉照,进而及时以善念对冶不善念。如是,每当一个不善念消灭,世间火炽变少一分,而每一善念生起,世界也凭添清凉。

  嗔恚之心犹如一片旷阔的沙漠,令寸草难生。

  

  当人心满怀愤怨、满胸仇怨之时,就如处於旷野的沙漠中,炽熊辣脚,难以步行。佛说怀嗔恚的人,必然会出现七种心态:

  

  不乐见敌美好

  不愿敌人好眠

  不愿敌人得益

  不愿敌人富裕

  不愿敌人名望

  咒他孤单无伴

  咒他不得好死

  

  由於在嗔恚之作崇下,心倾向恶作,就难以使诸功德善法得以生长。

  

  嗔恚之火能溶化一切「无火胜於嗔火」Natthi dosa sama aggi。

  

  森林大火会将整片森林烧毁,但是及时雨亦能扑灭狂火。人若被嗔火焚烧,即使整个人投入江中,或置於冰山里亦无法止熄内心的怒火。更甚的是这怒火遮眼时,人一时失去理智而铸成大错,过后才痛心疾首,这就是经典中所指的:「一念嗔恚起,火烧功德林」。

  

  嗔恚之害甚於一切

  

  食物中毒可以透过医疗得以痊愈。但嗔恚之毒,毒害心性,使人沉沦生死,受诸苦恼。不但如此,嗔毒能丑化个人长相,佛陀言;「丑陋皆因嗔恚重」。人要一副美丽俊俏相,就得多以慈心护肤膏来美化自身。此外,更可怕的是嗔恚是牵连生死之绳索,中国谚语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试想一个人与人结怨后要背负十年的仇怨包袱,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自我困在嗔恚的火笼中,日夜受诸煎熬,是多么苦楚!故佛说∶「仇恨是生命的毒瘤,它侵害此生也拖累来生,甚至千生百世。」

  

  为了说明嗔之过患,尊者说了一则故事以启示听众∶

  

  佛世时,在舍卫国郊外的一个农庄,有一户畜牧人家,饲养许多牛只。一日清早,主人要到市集卖牛,就差了仆人牵著一头牛到市集贩卖。

  

  走了一段路,主人觉得有些疲累,需要休息一会,就唤仆人把牛牵到路旁的树下。人走远路会觉得累,牛走远了就感觉口渴,就想走到另一旁的小溪边喝水。人要往左边树下去,牛要向右边小溪去,於是人牛起了挣扎,互不迁让,彼此扯拉。主人看到火滚,就走上前帮忙拉,主人拉绳头,仆人拉绳尾,主仆二人强行要把牛拖往树下,牛只的鼻被拉得痛楚万分,牛在忍无可忍之下使劲向前冲,位於当前的主人被牛角刺个正著,当场死亡。仆人惊慌之下,马上放手,让牛喝水去。仆人回复镇定后,心想如何是好?这个时候他心怀贪念,想到主人死了,牛就归他所有,把牛卖掉,钱就是他自己的了。於是拿定主意后,就走向牛只拾起绳子,这时牛喝饱水了,也就乖顺地让他牵著走。

  

  来到市集,寻到买主,交易成功后就将绳索交给新买主,转身就走。不料刚转身…

《情传千里(洒甘露比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