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情传千里(洒甘露比丘)▪P2

  ..续本文上一页就听到背后一声惨叫,回头一看,看见牛只将买主刺死了。原来是牛不识新主人,不愿意跟买主走,加上买主的强拉弄痛了它的鼻子,於是就冲向买主,把他给剌死了。这个突变惊吓了仆人,过后他仔细思虑,又可以再发一笔财。望著那只牛,细想牛只一连杀了二人,担心牛只发疯自己也会受害。於是靠近牛只时,就一刀把牛宰了,然后在现场就剥牛皮、砍牛骨、切牛肉的摊开来卖。由於鲜肉关系,街坊争相竞买,很快就卖得清光,连最后的牛头也有买主了。

  

  那个提著牛头的人赶紧回家,由於烈日当空,加上尚有一段路要走,这时候他觉得有点困倦,当来到山岭一棵树下,他就把牛头挂在树上,认为那是最安全的地方,然后卧在地上休息,望著那树上挂著的牛头,心里盘算著回去好好的泡制美味的肉骨茶,想著想著也就睡著了。过不久,刮起一阵风,树枝摇呀摇呀的,挂在树上的牛头噗的一声掉下来,尖尖的牛角正好反转掉下把睡在树下的人插个正著,那人这就死了。

  

  这件事传开去了,人人都在谈论著这啧啧称奇的事件。一只牛在一天之内连续杀了三个人,甚至连那没有生命的牛头也可以杀人,真是惊心动魄!传闻到达佛陀耳里,众门徒在不解其因之下向佛陀询问原由,佛陀於神通力观照一番后,告知比丘们这一椿事牵连到久远刼时一位经营客栈的老妇人的事迹。

  

  ……在一个傍晚,来了三个远方的商人,由於城门巳关,无法进城,这三个商人就住进了老妇人的客栈。招待了三个人客后,老妇人就回房休息。睡到半夜时,老妇人被吵声惊醒,咋看之下,竟是三个住客变成盗贼,在搜窃她的财物。老妇人大喊抓贼,三人急忙冲出客栈,老妇人也追了出去。三人跑得快老妇人当然追不上。追到一半,老妇人心有不甘的咒骂三人,说什么此笔账非算不可。在气愤难平,又无奈下,老妇人唯有转身回去。由於午夜时分她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咕噜咕噜的想著一定要算账,入门时一个不留神就给家门前的门槛绊倒了,马上断气,死前心中仍然惦著∶我要算账!我要算账…。

  

  因了这口怨气,老妇人往生畜生道转世为牛,做牛长达五百世。在这最后一世得偿夙愿,再遇上那三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怨敌,虽然他们这一生互不相识,但当下因果成熟了,都同在一天承受果报,被牛杀死。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报应循环,丝毫不爽。嗔心实在很可怕,老妇人这颗嗔心炽燃长达五百世而不灭!佛陀提醒我人∶「以怨止怨无时了,唯以仁慈方能了。」所以说:常熏习仁慈,心怀仁慈,当面对可嗔的境,就可以降伏嗔心,怨结就能解了,也就不会发生骇人听闻的事件。

  

  嗔的防犯∶

  

  常言道∶外贼易防,家贼难防。嗔意犹如家贼,常伺机会潜入人心,兴风作浪,搞乱君心。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作个优良、敏锐的消防人,以防嗔火。

  佛陀教导四种元素能使我人避免陷进嗔恚的魔网里。以下是防犯嗔心的方法∶

  

  自我控制(Dama)

  

  自制需要一颗清澈的识觉力,这是要经过训练的心智方能产生效力。佛言∶ 「嗔恨止息时,自制离欲者,得证悟涅槃。」

  

  一个能控制自己的脾气,能制止发怒的人,必定有著良好的涵养,这可能是过去世的种子。什么是良好的种子呢?那就是∶

  

  忍辱

  

  中国人说「百忍成『金』」,但是黄金只会增添人类的贪、嗔、疑,广造罪业。 事实上「百忍成『佛』」 是正确,且更理想的。世上没有任何美德比得上忍辱,经云:「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槃」,由此可见忍辱是扑灭嗔恚最有効力的消防器。

  

  持戒

  

  在「不忍衆生受诸苦,发心守持清净戒」的理念下,持戒方才生动、活用及圆融。受戒的出发点是不忍众生受苦,关怀的情操也就显现了。例如持不杀生戒就是以慈悲为基础,不杀生自然就缔造了一个安宁与和平的生机给於众生。

  

  智慧

  

  「嗔是愚人之所好,慧者视之如毒瘤。」智慧能使我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了解到嗔恚招惹祸害就要尽量避免陷入火海而被火灼伤。

  

  精进

  

  提升觉知防止嗔犯,就要倚仗平时的禅定修习。精进地时刻保持觉醒心与慈悲心,就可以发挥快刀斩乱麻(熄火)的功力。须知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一个不慎就变嗔,常记著∶「嗔恚火种盛炽燃,勤习慈云防犯之。」

  

  正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任何人都是怕苦的,所以不要给人家制造苦恼,不要勾心斗角,彼此生活在清静的环境里。发怒是发颠的表现,是要不得的行为,要深信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自然定律,恒常抱著「正视因果定律,不作嗔恚之业,免招无妄之灾。」

  

  慈与爱的区别

  

  佛教向来都受到外教的批评,指责为一个“无爱”、冷酷无情的宗教。曾经有一回,尊者在英伦小住时,与一位年青侍者在伦敦的地铁站候车,师徒两人在车站月台上有讲有笑的,忽然杀出一个中年洋汉,带著惊异眼光的他听后拼命摇头并说道∶「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尊者看得纳闷就问对方为何是不可能。他说∶「据我所知,佛教强调人生是苦,在苦的理念下佛教徒皆抱著悲观的态度,觉得人生无趣,不重视现实人生,并且毫无爱心。佛教徒都是满脸的苦 。但看你欣喜之态,真难以令我相信你是佛僧?」尊者听完,知道他误解了佛教。佛门的大爱在当地还没普遍的传开,所以尊者得为大家详说一番慈与爱的差别。

  

  爱的定义

  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爱。“爱”是一种用心去感受,去领纳的心态。古印度文称之为「捌马」(Pema),佛法中称有三种爱∶

  

  欲爱(tanhapema)

  

  这是指男女之间的情爱,是由渴爱与贪欲所引生的。

  此种爱令人纠缠不清「爱不离,心相系;欲不断,尘不出。」

  

  俗爱(gehasitapema)

  

  家庭伦理,友谊、乡亲及宠物之爱。故人有知己或挚友,正所谓∶「同是裟婆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慈爱(mettapema)

  即大公无私的爱心,如博爱。是清净与圣洁的。《慈爱经》里称的慈爱就是佛教徒应当学习的轨范。

  

  爱是一种起伏不定之心,充满著杂染执著,它包含著企图与占有欲,是很有限量的心;慈是一颗柔软之心,富有仁慈,一视同仁,不分别计较,随时作无私的奉献,心量无限。

  

  「犹如慈母爱独子,奋罔顾身善守护;

  吾人亦应依此心, 舍命慈爱诸衆生。」

  Mātā yathā niyaṃ puttaṃ

  Āyusā eka-putta-manu rakkhe

  Evaṃpi sabba bhūtesu

  Mānasaṃbhāvaye aparimānaṃ

  

  慈的施展∶

  

  应当抱著「众生是我的菩提资粮」,恒常以∶

  

  礼敬尊重 : 礼貌给带来好感,令人心和。

  脸带微笑 : 微笑带来喜悦,令人亲切祥和。

  问候致意 : 一声问候胜於奉承百般殷勤。

  

  如是以三个处世妙方之态度来对待众生,自然能化解一切怨敌。

  要每天拥有快乐的心情,就得作日常功课,早晚念诵以下的句子来祝福众生,关怀亲友,藉此长养自己的慈心∶

  

  Sabbe Sattā: avera hontu,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愿一切衆生∶

  心中没有仇怨,

  没有嗔恨,没有恼害,

  愿彼守护自心的快乐,

  SADHU!

  悲心(Karuna)

  「发菩提心者,即发大悲心。」―《华严经》

  关怀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拥有一份悲悯他人受苦的同情心,这是一种富有人情温馨的爱心。在《分别论》中记载∶『比丘!云何与悲俱心一方遍满而住?譬如见一人遭遇逆境恶运而起悲悯,如是对一切有情而悲遍满。』

  悲的定义∶

  「言大悲者,谓於有情,利乐意乐,拔除诸苦。」为人消除苦厄,视别人的苦为自己的苦,就是悲悯心怀。

  悲的对治∶

  以悲度暴戾与冷酷(Nikkaruna)

  人心之恶,莫过於心狠毒辣,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暴戾者与冷酷者。有些人见他人受苦心生欢悦,更甚者是见人落难还加以冷语讽刺。落井投石是小人心非君子,是恶人非佛教徒。佛陀在《大般涅槃经》的“现病品”中称:『三世诸佛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

  悲的施展∶

  佛教的大护法阿育王虽也曾经是一个暴君,但当他洗心革面之后,信仰了佛教,整个人都改变了。他致力於修建道路,与种种福利措施,以佛法治国,关怀民生。在晚年时发愿朝礼佛陀所到过的地方,所到之处他都立四狮头柱来纪念,标志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谓迷途知返,人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一念醒觉即是悲天悯人的心怀。以下是施展悲心的途径∶

  宽恕原谅 释放自己

  有些人,受到别人的指责后就把仇恨放在心头,很难做到完全宽恕别人,即使能宽恕人,过后想起心中不是味道,仍旧记恨,耿耿於怀,搞到终日脾气坏、怒火旺盛。

  要生活得安逸,少烦恼,无仇怨,就要减轻嗔心,并从原谅下手。原谅别人就是释放自己,将自己从火笼中拯救出来,不然的话,首先被嗔火烧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非圣贤,谁人无过?不要阻碍他人,给人机会、给人希望;凡事包容、凡事原谅;慈悲他人的同时,也就是慈悲自己。

  能宽恕侍人,能原谅别人就是拥有包容的涵养。且看豆腐包容钢刀而不伤刀,一刀下去,豆腐自成两边,钢刀相安无事。同样的,一颗柔软的心也可以包容万物,平安大吉。大家多多参参「豆腐禅」。

  

  谦虚无私 提携扶持

  

  自大逞强的人,必定是目无尊长,不认输就会漠视周遭。贡高我慢之心,此心高如须弥山,不能看见自己的脚底下,就会容易被东西绊倒。佛教徒应当学习谦虚以抵销之,须知一山还有一山高。孔子大圣人都要「不耻下问」,看看自己又是什么「科料」?逞强会变成专横,不讲道理。自大使人反感、令人唾弃,能对人谦虚就重视他人,不会欺凌及打压别人,甚至会扶助别人并与人分享,这就是悲心也!

  

  感恩怜悯 知足惜福

  

  世上没白食的午餐,人人须自力更生以谋取生活之需。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人每日的衣、食、住、行所需,皆是倚赖他人的贡献才能享用。在我们四周有著各行各业的人,大家各尽其份,各尽其责地共成这个七彩缤纷的世间,为大众提供了生活上的利便,试问又怎能漠视他人的奉献呢?凡事抱持感恩之心来看待之,令人生起珍惜重视,懂得感恩即晓得惜福,晓得惜福就会满足,有了满足心中就没有怨怪,没怨怪自然就不会作诸破坏之行。

  

  在感恩之推展下就懂得怜悯大众,晓得珍惜与人的感情;有了悲心,做事就会更积极,努力於建设。

  

  若要生活顺心顺意,无所阻滞,就得恒常念诵以下的句子来改变自己,善心善意来祝福众生,关怀一切苍生,藉此长养自己的悲悯心∶

  

  Sabbe Satta: alabha pamuccantu,

  ayasa pamuccantu,

  ninda pamuccantu,

  dukkha pamuccantu.

  SADHU!

  

  愿一切衆生∶

  免除孤寂,免除损失,

  免除责备,免除苦难。

  善哉!

  

  愿大家都能把佛法活学活用,以慈悲庄严自己与他人;发挥自、他关怀的功用。我们必须相信佛陀,利用慈悲之法来净化我人的浊情污意,用慈悲之法来提升我人的俗爱世情,庄严自己。这种情为智悲双运,自在无碍。

  

  尊者千里迢迢的从大马来到香港传情,很希望大家将这份关怀之情续传下去,绵绵不绝的传至千里万里,最后并祝福大家。

  

  这个晚上,尊者的演讲吸引了在场六十多位居士。感恩尊者,他以道地的、亲切的广东话剖析了佛法的另一面,从轻松幽默中娓娓道来,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心开意解。善哉!善哉!善哉!

  

  我们期盼著达摩・洒甘露尊者的再度关怀,重临香江为大众宣说宝贵的佛法。禁不住问一句∶何日君再来?

  

  日期:2006年6月12日

  洒甘露比丘讲於香港居士林

  Mudita Bon记录

  

《情传千里(洒甘露比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