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情傳千裏(灑甘露比丘)▪P2

  ..續本文上一頁就聽到背後一聲慘叫,回頭一看,看見牛只將買主刺死了。原來是牛不識新主人,不願意跟買主走,加上買主的強拉弄痛了它的鼻子,於是就沖向買主,把他給剌死了。這個突變驚嚇了仆人,過後他仔細思慮,又可以再發一筆財。望著那只牛,細想牛只一連殺了二人,擔心牛只發瘋自己也會受害。於是靠近牛只時,就一刀把牛宰了,然後在現場就剝牛皮、砍牛骨、切牛肉的攤開來賣。由於鮮肉關系,街坊爭相競買,很快就賣得清光,連最後的牛頭也有買主了。

  

  那個提著牛頭的人趕緊回家,由於烈日當空,加上尚有一段路要走,這時候他覺得有點困倦,當來到山嶺一棵樹下,他就把牛頭挂在樹上,認爲那是最安全的地方,然後臥在地上休息,望著那樹上挂著的牛頭,心裏盤算著回去好好的泡製美味的肉骨茶,想著想著也就睡著了。過不久,刮起一陣風,樹枝搖呀搖呀的,挂在樹上的牛頭噗的一聲掉下來,尖尖的牛角正好反轉掉下把睡在樹下的人插個正著,那人這就死了。

  

  這件事傳開去了,人人都在談論著這啧啧稱奇的事件。一只牛在一天之內連續殺了叁個人,甚至連那沒有生命的牛頭也可以殺人,真是驚心動魄!傳聞到達佛陀耳裏,衆門徒在不解其因之下向佛陀詢問原由,佛陀於神通力觀照一番後,告知比丘們這一椿事牽連到久遠刼時一位經營客棧的老婦人的事迹。

  

  ……在一個傍晚,來了叁個遠方的商人,由於城門巳關,無法進城,這叁個商人就住進了老婦人的客棧。招待了叁個人客後,老婦人就回房休息。睡到半夜時,老婦人被吵聲驚醒,咋看之下,竟是叁個住客變成盜賊,在搜竊她的財物。老婦人大喊抓賊,叁人急忙沖出客棧,老婦人也追了出去。叁人跑得快老婦人當然追不上。追到一半,老婦人心有不甘的咒罵叁人,說什麼此筆賬非算不可。在氣憤難平,又無奈下,老婦人唯有轉身回去。由於午夜時分她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咕噜咕噜的想著一定要算賬,入門時一個不留神就給家門前的門檻絆倒了,馬上斷氣,死前心中仍然惦著∶我要算賬!我要算賬…。

  

  因了這口怨氣,老婦人往生畜生道轉世爲牛,做牛長達五百世。在這最後一世得償夙願,再遇上那叁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怨敵,雖然他們這一生互不相識,但當下因果成熟了,都同在一天承受果報,被牛殺死。

  

  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報應循環,絲毫不爽。嗔心實在很可怕,老婦人這顆嗔心熾燃長達五百世而不滅!佛陀提醒我人∶「以怨止怨無時了,唯以仁慈方能了。」所以說:常熏習仁慈,心懷仁慈,當面對可嗔的境,就可以降伏嗔心,怨結就能解了,也就不會發生駭人聽聞的事件。

  

  嗔的防犯∶

  

  常言道∶外賊易防,家賊難防。嗔意猶如家賊,常伺機會潛入人心,興風作浪,搞亂君心。因此,我們必須學習作個優良、敏銳的消防人,以防嗔火。

  佛陀教導四種元素能使我人避免陷進嗔恚的魔網裏。以下是防犯嗔心的方法∶

  

  自我控製(Dama)

  

  自製需要一顆清澈的識覺力,這是要經過訓練的心智方能産生效力。佛言∶ 「嗔恨止息時,自製離欲者,得證悟涅槃。」

  

  一個能控製自己的脾氣,能製止發怒的人,必定有著良好的涵養,這可能是過去世的種子。什麼是良好的種子呢?那就是∶

  

  忍辱

  

  中國人說「百忍成『金』」,但是黃金只會增添人類的貪、嗔、疑,廣造罪業。 事實上「百忍成『佛』」 是正確,且更理想的。世上沒有任何美德比得上忍辱,經雲:「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槃」,由此可見忍辱是撲滅嗔恚最有効力的消防器。

  

  持戒

  

  在「不忍衆生受諸苦,發心守持清淨戒」的理念下,持戒方才生動、活用及圓融。受戒的出發點是不忍衆生受苦,關懷的情操也就顯現了。例如持不殺生戒就是以慈悲爲基礎,不殺生自然就締造了一個安甯與和平的生機給於衆生。

  

  智慧

  

  「嗔是愚人之所好,慧者視之如毒瘤。」智慧能使我們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了解到嗔恚招惹禍害就要盡量避免陷入火海而被火灼傷。

  

  精進

  

  提升覺知防止嗔犯,就要倚仗平時的禅定修習。精進地時刻保持覺醒心與慈悲心,就可以發揮快刀斬亂麻(熄火)的功力。須知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一個不慎就變嗔,常記著∶「嗔恚火種盛熾燃,勤習慈雲防犯之。」

  

  正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任何人都是怕苦的,所以不要給人家製造苦惱,不要勾心鬥角,彼此生活在清靜的環境裏。發怒是發顛的表現,是要不得的行爲,要深信如是因得如是果的自然定律,恒常抱著「正視因果定律,不作嗔恚之業,免招無妄之災。」

  

  慈與愛的區別

  

  佛教向來都受到外教的批評,指責爲一個“無愛”、冷酷無情的宗教。曾經有一回,尊者在英倫小住時,與一位年青侍者在倫敦的地鐵站候車,師徒兩人在車站月臺上有講有笑的,忽然殺出一個中年洋漢,帶著驚異眼光的他聽後拼命搖頭並說道∶「不可能!這是不可能的。」,尊者看得納悶就問對方爲何是不可能。他說∶「據我所知,佛教強調人生是苦,在苦的理念下佛教徒皆抱著悲觀的態度,覺得人生無趣,不重視現實人生,並且毫無愛心。佛教徒都是滿臉的苦 。但看你欣喜之態,真難以令我相信你是佛僧?」尊者聽完,知道他誤解了佛教。佛門的大愛在當地還沒普遍的傳開,所以尊者得爲大家詳說一番慈與愛的差別。

  

  愛的定義

  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愛。“愛”是一種用心去感受,去領納的心態。古印度文稱之爲「捌馬」(Pema),佛法中稱有叁種愛∶

  

  欲愛(tanhapema)

  

  這是指男女之間的情愛,是由渴愛與貪欲所引生的。

  此種愛令人糾纏不清「愛不離,心相系;欲不斷,塵不出。」

  

  俗愛(gehasitapema)

  

  家庭倫理,友誼、鄉親及寵物之愛。故人有知己或摯友,正所謂∶「同是裟婆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慈愛(mettapema)

  即大公無私的愛心,如博愛。是清淨與聖潔的。《慈愛經》裏稱的慈愛就是佛教徒應當學習的軌範。

  

  愛是一種起伏不定之心,充滿著雜染執著,它包含著企圖與占有欲,是很有限量的心;慈是一顆柔軟之心,富有仁慈,一視同仁,不分別計較,隨時作無私的奉獻,心量無限。

  

  「猶如慈母愛獨子,奮罔顧身善守護;

  吾人亦應依此心, 舍命慈愛諸衆生。」

  Mātā yathā niyaṃ puttaṃ

  Āyusā eka-putta-manu rakkhe

  Evaṃpi sabba bhūtesu

  Mānasaṃbhāvaye aparimānaṃ

  

  慈的施展∶

  

  應當抱著「衆生是我的菩提資糧」,恒常以∶

  

  禮敬尊重 : 禮貌給帶來好感,令人心和。

  臉帶微笑 : 微笑帶來喜悅,令人親切祥和。

  問候致意 : 一聲問候勝於奉承百般殷勤。

  

  如是以叁個處世妙方之態度來對待衆生,自然能化解一切怨敵。

  要每天擁有快樂的心情,就得作日常功課,早晚念誦以下的句子來祝福衆生,關懷親友,藉此長養自己的慈心∶

  

  Sabbe Sattā: avera hontu,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願一切衆生∶

  心中沒有仇怨,

  沒有嗔恨,沒有惱害,

  願彼守護自心的快樂,

  SADHU!

  悲心(Karuna)

  「發菩提心者,即發大悲心。」―《華嚴經》

  關懷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擁有一份悲憫他人受苦的同情心,這是一種富有人情溫馨的愛心。在《分別論》中記載∶『比丘!雲何與悲俱心一方遍滿而住?譬如見一人遭遇逆境惡運而起悲憫,如是對一切有情而悲遍滿。』

  悲的定義∶

  「言大悲者,謂於有情,利樂意樂,拔除諸苦。」爲人消除苦厄,視別人的苦爲自己的苦,就是悲憫心懷。

  悲的對治∶

  以悲度暴戾與冷酷(Nikkaruna)

  人心之惡,莫過於心狠毒辣,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爲暴戾者與冷酷者。有些人見他人受苦心生歡悅,更甚者是見人落難還加以冷語諷刺。落井投石是小人心非君子,是惡人非佛教徒。佛陀在《大般涅槃經》的“現病品”中稱:『叁世諸佛尊,大悲爲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

  悲的施展∶

  佛教的大護法阿育王雖也曾經是一個暴君,但當他洗心革面之後,信仰了佛教,整個人都改變了。他致力於修建道路,與種種福利措施,以佛法治國,關懷民生。在晚年時發願朝禮佛陀所到過的地方,所到之處他都立四獅頭柱來紀念,標志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所謂迷途知返,人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一念醒覺即是悲天憫人的心懷。以下是施展悲心的途徑∶

  寬恕原諒 釋放自己

  有些人,受到別人的指責後就把仇恨放在心頭,很難做到完全寬恕別人,即使能寬恕人,過後想起心中不是味道,仍舊記恨,耿耿於懷,搞到終日脾氣壞、怒火旺盛。

  要生活得安逸,少煩惱,無仇怨,就要減輕嗔心,並從原諒下手。原諒別人就是釋放自己,將自己從火籠中拯救出來,不然的話,首先被嗔火燒死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人非聖賢,誰人無過?不要阻礙他人,給人機會、給人希望;凡事包容、凡事原諒;慈悲他人的同時,也就是慈悲自己。

  能寬恕侍人,能原諒別人就是擁有包容的涵養。且看豆腐包容鋼刀而不傷刀,一刀下去,豆腐自成兩邊,鋼刀相安無事。同樣的,一顆柔軟的心也可以包容萬物,平安大吉。大家多多參參「豆腐禅」。

  

  謙虛無私 提攜扶持

  

  自大逞強的人,必定是目無尊長,不認輸就會漠視周遭。貢高我慢之心,此心高如須彌山,不能看見自己的腳底下,就會容易被東西絆倒。佛教徒應當學習謙虛以抵銷之,須知一山還有一山高。孔子大聖人都要「不恥下問」,看看自己又是什麼「科料」?逞強會變成專橫,不講道理。自大使人反感、令人唾棄,能對人謙虛就重視他人,不會欺淩及打壓別人,甚至會扶助別人並與人分享,這就是悲心也!

  

  感恩憐憫 知足惜福

  

  世上沒白食的午餐,人人須自力更生以謀取生活之需。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人每日的衣、食、住、行所需,皆是倚賴他人的貢獻才能享用。在我們四周有著各行各業的人,大家各盡其份,各盡其責地共成這個七彩缤紛的世間,爲大衆提供了生活上的利便,試問又怎能漠視他人的奉獻呢?凡事抱持感恩之心來看待之,令人生起珍惜重視,懂得感恩即曉得惜福,曉得惜福就會滿足,有了滿足心中就沒有怨怪,沒怨怪自然就不會作諸破壞之行。

  

  在感恩之推展下就懂得憐憫大衆,曉得珍惜與人的感情;有了悲心,做事就會更積極,努力於建設。

  

  若要生活順心順意,無所阻滯,就得恒常念誦以下的句子來改變自己,善心善意來祝福衆生,關懷一切蒼生,藉此長養自己的悲憫心∶

  

  Sabbe Satta: alabha pamuccantu,

  ayasa pamuccantu,

  ninda pamuccantu,

  dukkha pamuccantu.

  SADHU!

  

  願一切衆生∶

  免除孤寂,免除損失,

  免除責備,免除苦難。

  善哉!

  

  願大家都能把佛法活學活用,以慈悲莊嚴自己與他人;發揮自、他關懷的功用。我們必須相信佛陀,利用慈悲之法來淨化我人的濁情汙意,用慈悲之法來提升我人的俗愛世情,莊嚴自己。這種情爲智悲雙運,自在無礙。

  

  尊者千裏迢迢的從大馬來到香港傳情,很希望大家將這份關懷之情續傳下去,綿綿不絕的傳至千裏萬裏,最後並祝福大家。

  

  這個晚上,尊者的演講吸引了在場六十多位居士。感恩尊者,他以道地的、親切的廣東話剖析了佛法的另一面,從輕松幽默中娓娓道來,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心開意解。善哉!善哉!善哉!

  

  我們期盼著達摩・灑甘露尊者的再度關懷,重臨香江爲大衆宣說寶貴的佛法。禁不住問一句∶何日君再來?

  

  日期:2006年6月12日

  灑甘露比丘講於香港居士林

  Mudita Bon記錄

  

《情傳千裏(灑甘露比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