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心理學(衍空法師)

  佛學與心理學

  衍空法師

  引言

  在今天的社會,壓力已不是問題,而是必然的事實。問題是如何處理和面對壓力及因未能適當處理壓力而引生的身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一般人對心理學的理解及需求,亦從以往注重精神病的治療而發展至預防,從預防繼而發展至促進心靈成長,這樣的發展實在是自然和必須。

  在香港2003年中學會考佛學科新課程,我們把佛學和心理學融合,希望能爲同學們設計出一套個人心靈成長的課程,讓同學們能藉著佛法的理論和智慧,透過現代心理學的闡釋,達至心靈成長和懂得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力。

  佛法自從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宣說以來,已經爲世人提供了面對壓力、處理煩惱和解脫心靈痛苦的理論和實踐方法。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實踐佛法而有成就的好例子。近年西方心理學家研究把佛學應用在身心治療上,並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實佛學與心理學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爲人類的心靈健康而研究,及提供達至心靈健康和解脫痛苦的方法。這篇論文,將介紹佛法解除痛苦和提升個人成長的理論,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作對比和探討。首先我將解說“覺的重要”和“覺的內容”,繼而會談到“如實的智慧”和“智慧的內容”,希望能在這篇簡短的論文中,有層次、有深度和扼要地向大衆介紹佛法明心和調心的法門。

  “覺”的重要

  “佛”乃梵文“佛陀”的簡稱,意即覺者。相對于覺者,就是沈迷的凡夫。所以對佛學來說,凡聖之別,就是覺與迷之別,而學佛就是學習醒覺。

   爲什麼覺與迷有這麼大的分別?因爲沈迷的心沒有辦法作出正確的抉擇,乃至根本無力作抉擇。例如小孩在看恐怖電影時,只能隨著影片內容而生恐懼之心,因爲他未能覺知影像只是假象。反之,對覺醒到的事物,心是能夠作抉擇及作出正確的抉擇。如上例中,一個有智慧的成年人能醒覺到沈迷恐怖電影的害處和影像的虛幻性,便可以提醒小孩影像只是假象,需要時還可以把影像關掉。所以《瑜伽師地論》雲:“覺者,謂堪能揀擇俱生之慧。”[1]

  簡而言之,我們若要處理任何問題,就先要醒覺知道問題的存在,所以處理心靈的問題乃至促進個人成長,就先要培養及學習對心靈的覺照。

  在現代心理治療和個人成長的培育中,“覺”(awareness)也是非常重要的題目。例如倫敦(London P.)[2]指出心理治療可分爲兩大類:領悟治療(insight therapy)和行爲治療(action/behavioral therapy)。而其中領悟治療假設一個人的行爲和心智出現毛病,是因爲他未能夠清晰了解到自己行爲背後的原動力,尤其是當他內心的渴望和外在的需要發生矛盾的時候。領悟治療師的責任就是幫助病人覺醒到自己的行爲和心智活動背後真正的原因[3]。這樣的治療法是建基于:若一個人能醒覺到內心的渴望和需要,便能有效地處理和改變自己的心智與行爲。

  同樣,高文(Goleman D.)在他著名的《情緒智商》[4]一書中亦強調自覺(self awareness)和覺他 (awareness of others) 的重要。他指出醒覺到自己當下的情緒是培養情緒智商的關鍵。同時,一個人的社交技能亦是建基于對他人情緒活動的醒覺。若我們對當下的情緒有醒覺,不單可以更靈活處理因情緒而引發的行爲,還容許我們放下或消解情緒本身。

  禅宗裏有這樣的公案:一天,有位將軍去找禅師,見到禅師便問什麼是天堂和地獄。禅師看看將軍便道:“你這樣的老粗,無資格問!”將軍大怒,舉起拳頭欲打禅師。禅師從容地說:“這就是地獄。”將軍當下醒覺到自己的情緒和失儀,便立即向禅師忏悔。禅師亦從容地說:“這就是天堂!”

  從以上的公案,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醒覺到自己的情緒時,便可以開始嘗試把情緒和行爲改變。

  “覺”的內容:覺察與覺醒

  每一個生命都有醒覺的能力,而只是領悟力和觀察角度與層面有所不同。但是因爲領悟力和觀察角度與層面的不同,後果就有很大的分別。如上說的例子,看恐怖電影的小孩,也能覺察到電影的影像和內容,但執以爲真實,因而生起怖畏。而一個有智慧的成年人,能夠對電影有更深入和徹底的醒覺,所以就有更大的自由和能更適當地處理影像。禅宗有句名言: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分別不是在山,而是在見者的觀察和領悟力。山還是那座山!

  實則,覺(awareness)可有覺察和覺醒兩個含意。覺察(conscious)是指對事物的出現、存在或運作的了解和知曉。例如,對賊人的覺察。在佛經裏,內心的煩惱時常以家賊來比喻。禅宗公案中有以下對答:“家賊難防時如何?”“識得不爲冤!”意思就是:內心的煩惱時常損害我們自己的幸福,應如何處理?那就要對煩惱有覺察!有覺察,煩惱就不會成爲害我們的冤家[5]。

  覺醒(awaken)有從睡得寤、由迷轉覺的含意。通常覺醒是指從所見聞的事物而悟得形相以外的境界或法理。例如,見花開花落而覺悟無常之理;牛頓爲蘋果擊中而覺悟到萬有引力之法則。

  從上可見,覺察與覺醒對事物的體會有層次深淺的不同。覺察是重于事相上的覺知,而覺醒是從表相的觀察進而有更深一層的覺悟。因爲“覺”有深淺不同,所以繼而産生的智慧,就相對不同。

  如實的智慧

  在佛教看來,正覺而生的智慧,就是我們處理煩惱和化解憂怨的鑰匙。在南傳佛教《相應部》經典中有以下的經文:

  如實的智慧[6]

  “這些就是感受”:如是比丘,于此從前不認知的事(能夠如實了知),便生起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

  “這就是感受的生起”:如是比丘,于此從前不認知的事(能夠如實了知),便生起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

  “這就是感受生起的法則”:如是比丘,于此從前不認知的事(能夠如實了知),便生起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

  “這就是感受的息滅”:如是比丘,于此從前不認知的事(能夠如實了知),便生起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

  “這就是感受息滅的法則”:如是比丘,于此從前不認知的事(能夠如實了知),便生起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

  “這就是對感受的味著”…… “這就是感受的過患”…… “這就是從感受的束縛得解脫”:如是比丘,于此從前不認知的事(能夠如實了知),便生起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

  從以上的經文可見,若以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如實了知感受,心中就會産生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7]。這五種心性,就是智慧的內容,亦是精神健康的支柱;培育這五種心性,就是促進個人成長和冶療精神疾病。因爲在佛教來說,有醒覺,有智慧,就能面對壓力和煩惱,亦能善巧處理一切事。

  如何能培養這五種心性?依經文所說,就是要對不認知的事物如實了知。如何是如實了知?“這些就是感受”、“這就是感受的生起”、“這就是……”:是如是這般的,就是如是這般的覺知,如是這般的理解。可是世人對所遇到的事物,雖然都是從覺知開始,但繼而對事物生起感受和想法。當感受和想法生起後,二者互相影響,互相增益,對事物便生起種種情緒、種種想法。這樣,便不能對事物如實了知,而是把自己主觀的情緒和想法投射于事物上。更有甚者,就是以主觀的感受、情緒和想法爲依,生起如葛藤般的妄想,那就離如實知見更遠。若有人執這些妄想爲真實,而長期生活在其中,就是開始步向精神病的方向。若一個人把他的行爲和抉擇只是建基于個人的感受和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相反地,如實了知便是離開主觀的情緒和想法,以開明和意欲明白了解的心,對所觀境或事物,有當下和直接的觀察。從當下和直接觀察而生的如實知見,就是培養智慧的基礎。而情緒和想法必須在如實知見的引導下,才能創造出自利和利他的大事業。

  智慧的內容

  如上所說,智慧的內容就是眼、知識、智慧、如實知見和光明等五種心性。今依次逐一探討:

  眼(vision):

  就是對所觀察的境像之覺照和認知。在漢譯經文中,多翻譯爲“眼”,有照燭的意思,那就是對不認知事物的覺照和認知。例如上述經文中說:“這些就是感受”,意即對感受的如實了知:苦受,知是苦的感受;樂受,知是樂的感受;不苦不樂受,知是不苦不樂的感受。

  如是簡單的要求,乍看實在是容易,實則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卻很少。即使對情緒有醒覺,也多是與觸覺(sensations)、渴望(drives)等心識活動混雜而成含糊的一句“我很不開心”或“我很開心”。有時,世人還因未能面對或接受自己的情緒而否定、逃避或壓抑。

  有些現代的心理病理學(psychopathology),就是假設若人未能醒覺到其本身真正的渴望、恐懼和情緒,便會出現心理問題。心理治療,就是用種種方法幫助病人醒覺到前所壓抑的渴望和情緒。亦因爲醒覺到心理問題的成因,而使病者有更大處理本身問題的選擇和智慧。由此可見,現代的一些心理學也是以醒覺和認知情緒及感受爲醫治病人的下手功夫。

  爲了教導弟子修習對身心的認知和覺照,佛陀宣說了著名的《大念處經》。在經文的序分,佛陀如是說:

  比丘們,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衆生至于清淨,克服憂悲苦惱,祛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證涅槃──那就是四念處。

  是哪四念處呢?比丘們啊!比丘堅定正住,熱切的,念念分明的,專注的,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

《佛學與心理學(衍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