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與心理學(衍空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感受(的狀態)來觀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心意(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心法(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8]。

  建基于如是念住和覺照(mindfulness)的方法,美國教授Jon Kabat-Zinn在麻省大學醫學院設立了減壓治療中心,教導病人以此念住和覺照的方法治療和面對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病苦,並取得共許的成就[9]。在英國的劍橋大學,現在也在研究以念住和覺照來幫助曾患抑郁症的人士不再舊病複發。而從初步的研究數據顯示,念住和覺照的修習對曾患抑郁症的人有一定的幫助[10]。

  但是必須要指出,在念住和覺照的修習過程中,對被覺知的情緒和感受,佛陀是沒有“肯定或否定”與“應該或不應該”的含意,而只是要求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受、心意和心法有清明的覺知和了解。《大念處經》的經文如是說: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自己)的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的真相)……然則,念住“有受”對他而言,不過是爲了覺察和認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于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感受(的狀態)來觀察思惟感受(的真相)。

  從經文可見,觀察感受的目的只是爲了認知它的真相,繼而因爲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和了解,便可消解情緒和感受對我們的操縱和影響。

  知識(knowledge):

  有了從“眼”而生的覺照和認知,心中便産生形相和概念。有了形相和概念,就可以安立文字和名相。有了形相、概念、文字和名相,心便有了思維、分別、反省和學習的工具,繼而將之累積成爲知識。所以前說的覺照和認知,就是培養知識和智慧的基礎。但若在覺照和認知過程中起了偏差和執著,則隨之而生起的知見也必定有差錯。所以在佛經中,佛陀時常指出如實了知的重要;而在修行八正道中,亦以正見[11]爲首要。

  同時,選取覺照和認知的角度和對象,亦影響隨之而生起的知見和智慧。例如,依據經文的教導,認知和覺照感受的過程,應以去了解“感受”或“情緒”本身的真相爲目的,而不是去了解感受或情緒生起背後的人生故事。若仔細地去覺照,便能了知感受的生起是緣于根、境、識[12]叁者和合,亦因叁者和合而有觸覺。有觸覺便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例如眼見美色而生樂受,或耳聞惡罵之聲而生苦惱。這樣對感受本身的觀察,便能清晰地了知:有觸覺,就有感受的生起;當觸覺滅,感受亦隨之息滅。就如“如實的智慧”經文中說的“這就是感受的生起”、“這就是感受的息滅”。

  如實覺照情緒和感受本身,是最徹底和直接處理情緒的方法,因爲這樣我們便能了解到情緒本身是無常變遷,而其本質亦是虛幻不實的。若能清晰地覺知到感受和情緒的無常和虛幻性,情緒對我們的影響自然大大降低,繼而于人我是非得失等境況中,心能更自在無礙。

  以直接觀察感受作爲處理情緒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有別于某些現代心理治療法。在很多情況下,這些現代心理治療法引導病患去察覺、尋找被遺忘或壓抑了的情緒,繼而讓情緒得到肯定、舒發或轉化;或去探討情緒和人生故事的關系,以確立情緒的成因,繼而對人生故事作出反省和去處理那些還未了結的故事情節。所以,與直接觀察情緒而消解其影響力的禅修方法,是有所分別的。

  但是,現今西方的覺照禅修大師高丹(Goldstein J.) 善巧地指出,若把上面所說對情緒本身的覺照禅修和現代心理治療法並行運用,可以互補而達更佳效果。因爲心理治療對心靈的分析,能幫助我們了解和疏導內心的情意結,讓心神更容易集中而進入直接覺照情緒和自心的禅修。而對情緒和自心本身的覺照禅修,能幫助行者更深入了解和體會情緒和世事的虛幻性,好讓心能更快放下情意結[13]。所以二者雖然有別,但亦能互相扶助而成爲更有效的冶療和個人成長工具。

  智慧(wisdom):

  智慧是分別事理、斷除疑惑和作出揀擇的心靈活動。一般來說,培育智慧有叁個次第,那就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是藉著前人的經驗和知識,經過聽聞、讀聞而攝取知識和智慧。所以聞所成慧的運作是需要依靠形相、概念、文字和名相作爲學習和思維的工具,亦是一種“二手”的學習。但是作爲入門和縮短學習過程,也是必要的。

  思所成慧是把從聞所成慧得來的知識和智慧,或是個人從直接覺照和認知得來的知識,作爲分別事理乃至作出揀擇的背景和資料,經過內心思維和反省而生起的智慧。例如從覺照感受和情緒而見到它們不同的狀態,經過分析和反省,我們便可了知到情緒的生滅因緣和無常虛幻性。建基于如是的背景資料,心就自然生起智慧,而了知到依戀情緒的過患,而決定不可再執著和依戀感受和情緒。

  修所成慧是憑借前兩種智慧爲指南,離開語言文字,不經思慮,當下直接親身覺照事物而生起的智慧。猶如在打羽毛球的時候,只要眼睛不離開球,身手足便自會任運配合,把球打好,而無需思維如何去打球。若我們能如實直接覺照感受和情緒,並以聞、思二慧爲指南,則能當下把觸到感受和情緒的無常和虛幻性,繼而不用思維分別,而能任運自在,不再受到它們的操縱和束縛。

  如實知見(true knowledge)

  前所說之眼、知識、智慧的生起都是憑借觀照事物的形相和變化而得出來的智慧。如實知見則是以眼、知識、智慧爲基礎,而進一步覺悟出個中運作的法則。

  例如觀照感受時,覺照到有快樂的觸覺,便有樂受生起,有苦的觸覺便生苦受;當樂的觸覺滅,樂受亦隨之而滅,苦的觸覺滅,苦受亦滅。從覺照感受的生滅因緣,我們可以覺悟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因緣生滅法則。

  如是的因緣生滅法則,是從如實觀照感受的生滅而覺悟出來的。須知那些被觀照的感受,猶如所有感受一樣,都是隨因緣生滅而變化無常,所以並不真實。但是從觀照此等感受而覺悟出來的法則,于一切時空,乃至放諸四海,皆是真實不虛。所以,如實知見就是掌握(grasp)和理解(comprehend)到從如實了知世間事物的生滅和運作,而覺悟出來的法則之知識和智慧。

  當我們能掌握和理解到事物出現和運作的法則,便能提高我們處理(manage)事物的能力。這樣,當我們能掌握和理解到情緒和感受的生滅法則,我們便能更善巧和根本地處理自心的情緒和感受。

  實則,所謂個人成長的培育,就是學到掌握和理解人際關系及自心情緒的生滅和運作法則,繼而能更善巧地去處理它們。所以,若要真真正正達到個人成長,培育覺照情緒而生的如實知見,是不能缺少的。

  光明(light)

  光明乃智慧的功能。有光明,我們便能了見路上的石塊和水坑;既然能夠了見,心便無須刻意亦能自然任運,安全而行。同樣,有智慧的光明,心便能清晰地掌握和理解到事物和心靈的生滅和運作,繼而能任運作出適當的抉擇和取舍。

  當我們能如實了知情緒和感受的生滅和運作法則,自然會明白到情緒和感受是因有觸覺而生。若于苦與樂的觸受生起依戀,心便會生起味著的危險,而要承擔情緒和感受的拘束和系縛。若情緒是圍繞著“我苦”、“我樂”等感受而生,我們便成爲情緒和感受的奴隸。反之,若能對所生起的感受投以智慧的光明,便能了知到情緒和感受的虛幻性和衆生對情緒和感受的迷戀和執著;繼而因對情緒和感受的了解而得自在,和對衆生情執的諒解而生起關懷的悲憫心。

  在此有必要強調,佛法對情緒和感受的覺照,目的並非要否定或抹煞情緒和感受,而是要以覺照而生起的智慧光明,把不健康的情緒(例如:驚恐、仇恨、傲慢、貪瞋癡等煩惱)轉化爲由光明引導的慈悲喜舍等健康情緒。沒有情緒和感受是不可能賦與世間意義(meaning)和作出取舍抉擇的。所謂菩薩,就是以大悲心爲動力,去求取究竟的智慧光明,來行自利利他的有情衆生;佛陀,就是慈悲與智慧圓滿具足的成就。

  結語

  從上可見,佛法有一套完整和清晰的明心和調心方法。這套方法是以“覺”爲基礎,“如實知見”爲指導和能自利利他的“智慧光明”爲理想。這套方法是佛陀與西天東土曆代祖師的親身經曆,繼而爲世人講說出來的指引。其中所包含的經驗和智慧,實在是人類文化的寶庫。

  佛法傳入西方社會只有百余年,但在此期間,西方人以他們的研究精神和務實文化,把佛教很多神秘色彩的面紗除下,而直接探索佛法中的智慧和處理心靈問題的方法。上文中所談及的Daniel Goleman 與Jon Kabat-Zinn 就是其中之佼佼者。

  佛法本來就不應說是西方或東方的,因爲它是真理,而真理是恒常和普遍地存在,不是屬于任何人的。佛法是宗教,亦非宗教;是中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並非源自中國。不管如何,佛法對人心的研究和處理煩惱的善巧,已是不辯的事實。在講求精神文明與個人成長的今天,把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産——佛法拿出來,以不管黑貓白貓的精神,好好應用和認真研究,這正是時候,也有此必要。

  

  注釋:

  [1]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叁(《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叁十冊, No. 1579), p.762c。

  [2] London P.: The modes and morals of psychotherapy (2nd ed.)( New York:Hemisphere1986)。

  [3] G. Davison & John Neale: Abnormal Psychology (6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 1996), P.530。

  [4] Daniel 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 1995)。

  [5] 瞿汝稷編集《指月錄》,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383頁。

  [6] Bhikkhu Bodhi: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Vol. II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P.1281。

  [7]依經文原意,眼乃至光明都有佛教本身嚴謹的定義。可參考《佛光大藏經》“雜阿含二”645頁和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中冊,108頁。

  [8] 《大念處經》,巴利文英譯長部第22經。巴利文英譯:Maurice Walshe 英文中譯:曾銀湖,《四念處》(臺灣:大林靜舍,1996)23頁。

  [9] Kabat-Zinn Jo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Dell Publishing1990)。

  [10] Segal Z., Williams J.M.G., Teasdale J.D.: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on 2001)。

  [11]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就是不落人我和二邊執著的中道正見。

  [12] 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

  [13] Goldstein J.: Insight Mediation(Dublin:Newleaf 1993), p.102。

  

《佛學與心理學(衍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