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意(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法(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祛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8]。
建基于如是念住和觉照(mindfulness)的方法,美国教授Jon Kabat-Zinn在麻省大学医学院设立了减压治疗中心,教导病人以此念住和觉照的方法治疗和面对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病苦,并取得共许的成就[9]。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现在也在研究以念住和觉照来帮助曾患抑郁症的人士不再旧病复发。而从初步的研究数据显示,念住和觉照的修习对曾患抑郁症的人有一定的帮助[10]。
但是必须要指出,在念住和觉照的修习过程中,对被觉知的情绪和感受,佛陀是没有“肯定或否定”与“应该或不应该”的含意,而只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意和心法有清明的觉知和了解。《大念处经》的经文如是说: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内在(自己)的感受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然则,念住“有受”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
从经文可见,观察感受的目的只是为了认知它的真相,继而因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便可消解情绪和感受对我们的操纵和影响。
知识(knowledge):
有了从“眼”而生的觉照和认知,心中便产生形相和概念。有了形相和概念,就可以安立文字和名相。有了形相、概念、文字和名相,心便有了思维、分别、反省和学习的工具,继而将之累积成为知识。所以前说的觉照和认知,就是培养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但若在觉照和认知过程中起了偏差和执着,则随之而生起的知见也必定有差错。所以在佛经中,佛陀时常指出如实了知的重要;而在修行八正道中,亦以正见[11]为首要。
同时,选取觉照和认知的角度和对象,亦影响随之而生起的知见和智慧。例如,依据经文的教导,认知和觉照感受的过程,应以去了解“感受”或“情绪”本身的真相为目的,而不是去了解感受或情绪生起背后的人生故事。若仔细地去觉照,便能了知感受的生起是缘于根、境、识[12]三者和合,亦因三者和合而有触觉。有触觉便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例如眼见美色而生乐受,或耳闻恶骂之声而生苦恼。这样对感受本身的观察,便能清晰地了知:有触觉,就有感受的生起;当触觉灭,感受亦随之息灭。就如“如实的智慧”经文中说的“这就是感受的生起”、“这就是感受的息灭”。
如实觉照情绪和感受本身,是最彻底和直接处理情绪的方法,因为这样我们便能了解到情绪本身是无常变迁,而其本质亦是虚幻不实的。若能清晰地觉知到感受和情绪的无常和虚幻性,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自然大大降低,继而于人我是非得失等境况中,心能更自在无碍。
以直接观察感受作为处理情绪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某些现代心理治疗法。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现代心理治疗法引导病患去察觉、寻找被遗忘或压抑了的情绪,继而让情绪得到肯定、舒发或转化;或去探讨情绪和人生故事的关系,以确立情绪的成因,继而对人生故事作出反省和去处理那些还未了结的故事情节。所以,与直接观察情绪而消解其影响力的禅修方法,是有所分别的。
但是,现今西方的觉照禅修大师高丹(Goldstein J.) 善巧地指出,若把上面所说对情绪本身的觉照禅修和现代心理治疗法并行运用,可以互补而达更佳效果。因为心理治疗对心灵的分析,能帮助我们了解和疏导内心的情意结,让心神更容易集中而进入直接觉照情绪和自心的禅修。而对情绪和自心本身的觉照禅修,能帮助行者更深入了解和体会情绪和世事的虚幻性,好让心能更快放下情意结[13]。所以二者虽然有别,但亦能互相扶助而成为更有效的冶疗和个人成长工具。
智慧(wisdom):
智慧是分别事理、断除疑惑和作出拣择的心灵活动。一般来说,培育智慧有三个次第,那就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藉着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经过听闻、读闻而摄取知识和智慧。所以闻所成慧的运作是需要依靠形相、概念、文字和名相作为学习和思维的工具,亦是一种“二手”的学习。但是作为入门和缩短学习过程,也是必要的。
思所成慧是把从闻所成慧得来的知识和智慧,或是个人从直接觉照和认知得来的知识,作为分别事理乃至作出拣择的背景和资料,经过内心思维和反省而生起的智慧。例如从觉照感受和情绪而见到它们不同的状态,经过分析和反省,我们便可了知到情绪的生灭因缘和无常虚幻性。建基于如是的背景资料,心就自然生起智慧,而了知到依恋情绪的过患,而决定不可再执着和依恋感受和情绪。
修所成慧是凭借前两种智慧为指南,离开语言文字,不经思虑,当下直接亲身觉照事物而生起的智慧。犹如在打羽毛球的时候,只要眼睛不离开球,身手足便自会任运配合,把球打好,而无需思维如何去打球。若我们能如实直接觉照感受和情绪,并以闻、思二慧为指南,则能当下把触到感受和情绪的无常和虚幻性,继而不用思维分别,而能任运自在,不再受到它们的操纵和束缚。
如实知见(true knowledge)
前所说之眼、知识、智慧的生起都是凭借观照事物的形相和变化而得出来的智慧。如实知见则是以眼、知识、智慧为基础,而进一步觉悟出个中运作的法则。
例如观照感受时,觉照到有快乐的触觉,便有乐受生起,有苦的触觉便生苦受;当乐的触觉灭,乐受亦随之而灭,苦的触觉灭,苦受亦灭。从觉照感受的生灭因缘,我们可以觉悟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因缘生灭法则。
如是的因缘生灭法则,是从如实观照感受的生灭而觉悟出来的。须知那些被观照的感受,犹如所有感受一样,都是随因缘生灭而变化无常,所以并不真实。但是从观照此等感受而觉悟出来的法则,于一切时空,乃至放诸四海,皆是真实不虚。所以,如实知见就是掌握(grasp)和理解(comprehend)到从如实了知世间事物的生灭和运作,而觉悟出来的法则之知识和智慧。
当我们能掌握和理解到事物出现和运作的法则,便能提高我们处理(manage)事物的能力。这样,当我们能掌握和理解到情绪和感受的生灭法则,我们便能更善巧和根本地处理自心的情绪和感受。
实则,所谓个人成长的培育,就是学到掌握和理解人际关系及自心情绪的生灭和运作法则,继而能更善巧地去处理它们。所以,若要真真正正达到个人成长,培育觉照情绪而生的如实知见,是不能缺少的。
光明(light)
光明乃智慧的功能。有光明,我们便能了见路上的石块和水坑;既然能够了见,心便无须刻意亦能自然任运,安全而行。同样,有智慧的光明,心便能清晰地掌握和理解到事物和心灵的生灭和运作,继而能任运作出适当的抉择和取舍。
当我们能如实了知情绪和感受的生灭和运作法则,自然会明白到情绪和感受是因有触觉而生。若于苦与乐的触受生起依恋,心便会生起味着的危险,而要承担情绪和感受的拘束和系缚。若情绪是围绕着“我苦”、“我乐”等感受而生,我们便成为情绪和感受的奴隶。反之,若能对所生起的感受投以智慧的光明,便能了知到情绪和感受的虚幻性和众生对情绪和感受的迷恋和执着;继而因对情绪和感受的了解而得自在,和对众生情执的谅解而生起关怀的悲悯心。
在此有必要强调,佛法对情绪和感受的觉照,目的并非要否定或抹煞情绪和感受,而是要以觉照而生起的智慧光明,把不健康的情绪(例如:惊恐、仇恨、傲慢、贪瞋痴等烦恼)转化为由光明引导的慈悲喜舍等健康情绪。没有情绪和感受是不可能赋与世间意义(meaning)和作出取舍抉择的。所谓菩萨,就是以大悲心为动力,去求取究竟的智慧光明,来行自利利他的有情众生;佛陀,就是慈悲与智慧圆满具足的成就。
结语
从上可见,佛法有一套完整和清晰的明心和调心方法。这套方法是以“觉”为基础,“如实知见”为指导和能自利利他的“智慧光明”为理想。这套方法是佛陀与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亲身经历,继而为世人讲说出来的指引。其中所包含的经验和智慧,实在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佛法传入西方社会只有百余年,但在此期间,西方人以他们的研究精神和务实文化,把佛教很多神秘色彩的面纱除下,而直接探索佛法中的智慧和处理心灵问题的方法。上文中所谈及的Daniel Goleman 与Jon Kabat-Zinn 就是其中之佼佼者。
佛法本来就不应说是西方或东方的,因为它是真理,而真理是恒常和普遍地存在,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佛法是宗教,亦非宗教;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并非源自中国。不管如何,佛法对人心的研究和处理烦恼的善巧,已是不辩的事实。在讲求精神文明与个人成长的今天,把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佛法拿出来,以不管黑猫白猫的精神,好好应用和认真研究,这正是时候,也有此必要。
注释:
[1]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 No. 1579), p.762c。
[2] London P.: The modes and morals of psychotherapy (2nd ed.)( New York:Hemisphere1986)。
[3] G. Davison & John Neale: Abnormal Psychology (6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 1996), P.530。
[4] Daniel 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 1995)。
[5] 瞿汝稷编集《指月录》,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3年,383页。
[6] Bhikkhu Bodhi: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Vol. II (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P.1281。
[7]依经文原意,眼乃至光明都有佛教本身严谨的定义。可参考《佛光大藏经》“杂阿含二”645页和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册,108页。
[8] 《大念处经》,巴利文英译长部第22经。巴利文英译:Maurice Walshe 英文中译:曾银湖,《四念处》(台湾:大林静舍,1996)23页。
[9] Kabat-Zinn Jon: Full Catastrophe Living: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Dell Publishing1990)。
[10] Segal Z., Williams J.M.G., Teasdale J.D.: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on 2001)。
[11]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就是不落人我和二边执着的中道正见。
[12] 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13] Goldstein J.: Insight Mediation(Dublin:Newleaf 1993), p.102。
《佛学与心理学(衍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