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青雲法雨——定光寺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今天,我能跟你們大家一起研討這些生命的問題,我覺得很開心,總算遇到知音了。斷這個“集”是需要很大功夫的,但是我們首先要知道世間是有善惡因果報應的,我們要把佛陀教給我們的智慧這個理念,變成一股力量來斷惡修善,斷惡修善的力量來自于深信因果,來自于持戒。如果我們在座的人自己都不能深信因果的話,你又怎麼能升起力量去教化那些世間不信因果的人呢?我們現在在佛學院裏學習,就是爲了以後向世間輸送我們的佛教人才,我們每一位從佛學院裏畢業出來的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以後都要尋聲救苦救難的。

  現在大家在這個佛學院裏學習是非常非常殊勝的,我看到這個學院的宗旨: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這個非常好。我們的寺院又叫伽藍,也叫昭提,本來就是學院,是我們出家的佛教徒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地方,所以我們被這麼多法師引領著學佛。他們從各個角度從唯識的角度、從般若的角度來指導我們,甚至我們從老和尚的身行示範、樸實踏實的行持上慢慢地來淨化我們的身心,讓我們的身心世界轉凡成聖。前面我一上來就說:定光成就四色蓮,我們在座的就是仰仗這個定光道場,要在定光的德性中沈入到青色青光、**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的四色寶蓮中,我們要在娑婆汙泥中作一朵人間的蓮花,要在這個末法時代作中流砥柱。

  前天我在香港的時候,晚上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先是沒有人只有一條河,我憶念著《金剛經》裏的意思,踏著水就渡過了這條河。然後就有幾個人站在那兒說話,我不爲他們所幹擾,還是憶念著《金剛經》的意思,又一次踏著水面渡過了河流。旁邊的人說:哎,你們看,那個和尚在水上走路哦。然後我還是不爲這些人啊、物啊、水啊這一切的情與非情所動,還是憶念著《金剛經》的意思,再次從水上渡過。醒來後想想,這是什麼意思呢?我今天在這裏把這個夢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深入經藏”,用身心去體驗佛陀的每一句甘露法語。我們這個教學樓的後面不是有一個普同塔嗎?那塔的後面有副對聯,說什麼:小夢還歸大夢時,是不是?希望我們在座的諸位菩薩們,人天的師表們,我們衆生的福田們,都能夠非常順利地像我們老和尚所期待的那樣,早日小夢還歸大夢時。在這裏我預先祝福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能夠成就我們佛子的功德,做人間的示範,做衆生的福田。南無阿彌陀佛!

  (衆:阿彌陀佛)

  佛陀剛剛弘法的時候,度千二百五十比丘衆,佛陀那時候並沒有製戒,佛陀是在吠舍離這個地方才製戒的,也就是在這個地方接受比丘尼衆的。當時佛陀回家度化了自己的爸爸,然後迦毘羅衛國的人都皈依在往昔悉達多太子也就是釋迦佛陀的足下。釋迦牟尼在印度大家稱作釋迦族的聖者,意思就是“寂默能仁”。現在我們到印度去朝聖說到釋迦牟尼,導遊會告訴你:釋迦牟尼是釋迦族修行得道的一位聖者。那時候佛陀教化了釋迦族的八萬四千衆,佛的父親淨梵王也皈依了佛門,並且證了法眼淨。他證法眼淨很簡單,他就是看佛陀的相好,經典裏有一個《佛說觀佛叁昧海經》就是淨梵王親自發起的,然後由佛陀親自說的:我的哪一相是什麼,裏面有什麼功德,衆生憶念觀想可以滅什麼罪。佛陀講了這個經之後,淨梵王就觀佛的相好證了法眼淨,然後佛陀授記說,父王以及迦毘羅衛國的八萬四千衆都要求願往生清淨的佛國極樂世界。然後返回摩伽陀國,路過吠舍離這個地方時,印度佛教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

  吠舍離以前叫莊嚴城,這個地方當時是最富貴的地方,計算富貴怎麼計算啊?說那個瓦用黃金做的有多少間房子,用白銀做的有多少間房子,都這樣計算的。當時佛陀的姨母波舍波提見佛度了很多眷屬出家,她也發心帶著後宮五百位女衆想追隨佛出家,但是佛卻一直不答應。當佛領著衆人返回摩伽陀國的時候,波舍波提就與侍從們緊隨在後面跟著。那個時候印度都是光腳的,她們的腳都走破了也沒退道心,一直跟到吠舍離這個地方,佛陀暫時安頓下來,她們也停下來,又不敢靠得很近,就在那裏哭。阿難尊者心裏非常難過,就去安慰她們。有的經典記載阿難尊者是波舍波提生的,他跟佛陀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關系,所以他看著媽媽還有那些姐妹們哭得那麼傷心,就一面去安慰她們,一面幫她們去向佛陀求情。但是幾次都被佛陀製止了:不可以。後來阿難學聰明了,他跪在佛面前問:世尊啊,您講的教法如果有人能夠如理地受持,精進地修行,他們能成道嗎?佛陀說:能成道。阿難又問:男衆這樣子能成道,女衆如果也能夠依教奉行精進修持的話,她們也能成道嗎?佛陀說:當然也能成道。阿難就乘機求佛:世尊呐,您憐憫憐憫那群女衆吧,她們再叁發誓,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誨,願意依教奉行精進修持,您就收下她們吧。佛陀就沈默了,好了,這個沈默就變成了默許,阿難就去報告給大家,她們都高興壞了。這時候佛陀就說:不要這麼高興,你們出家必須要依止“八敬法”,還說:你們不能跑來跑去,要固定住在一個地方。當時佛陀住的地方叫精舍,佛陀是這邊住幾個月,那邊住幾個月,但是唯一固定的寺廟就是比丘尼住的愛道堂,有了比丘尼僧團以後,佛教就具足了四衆弟子。佛教裏是最講究知恩報恩的,我們男衆的寺廟裏是迦葉尊者在上首,阿難尊者在下首,而比丘尼的寺廟就不一樣了,阿難尊者擺在上首,就是感恩阿難尊者這個恩德的。因爲波舍波提是佛的姨母,所以我們見到比丘尼,不管老的小的我都說:阿彌陀佛,師太你好!也是在這個地方,佛講了《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也傳授了《大悲咒》,並且開始製定了戒律。

  吠舍離這個地方很奇特,我已經去過叁次了。這個地方作爲印度佛教八大聖地之一,這裏的阿育王石柱是完整的,石獅子也是完整的,其他地方的阿育王石柱都斷下來了,石獅子也是殘缺的,只有吠舍離這個地方它還完整地保留著並屹立在那邊。每次我到了那兒就會感覺到:佛教戒律的法幢還在!戒在,正法就在!戒法是我們佛教任何一個乘的共同學處,不管你怎麼分宗分派,戒是共同的。戒能得不動,在這個無漏的上面增長,定就由此而得,所以有了定學。定的學問也是很多的,我們在佛學院不單要學戒學,還要學定學。定學是各宗各派都要學的,乃至念佛法門也有定,念佛法門的定就是念茲在茲。印光大師講“客路溪山任彼戀,自家風光有誰爭?”這就是定學。念佛有定學,念佛也有慧學,慧學種種的法門,每一位善知識都有他們修行的心得,對佛法的受用越是往上,越是需要善知識的攝授。比如說戒法叁千威儀、行走坐臥我們還能看得見,但是慧學就一定要師父親傳了,需要師父的口傳,而且師父的口傳都不能暢盡佛的本懷,也不能暢盡善知識的本懷,叫言不達意啊。那怎麼樣才能領會呢?這就需要我們作爲弟子的對自己的師父一定要有恭敬心、要有信心,唯有這樣師徒才能心心相印,然後師父的智慧才會映現到我們的心中。因爲,所謂的慧,般若也好,真如也好,它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表達的,禅宗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天臺憨山大師也說:“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叫我如何說?”文字表達不到的地方,你叫師父怎麼說呢?所以只能是以心印心。

  中國禅宗作爲正法眼藏,它是慧學的最高峰,最能代表正法的,好比佛的心。佛的心是沒有辦法說的,所以是“教外別傳”。它是離文字相、離言語相的,怎麼能用語言文字來傳授呢?所以各門各派共同遵守戒律之外,還要共同尊重善知識,如果不尊重善知識就不能夠了達如來的“真實義”,所以尊師重道是我們佛門裏證悟最重要的關鍵。如果沒有善知識,縱使你有很大的智慧也沒有用的,就象《華嚴經》裏講的“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得現;佛法無人說,有慧亦難解”。佛法裏還有個比喻說:如夏蟲不見冬雪,如盲人不見白色。夏天的蟲壽命很短,不知道冬天的雪是什麼樣子的。盲人不見白色也一樣,佛法裏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人說:今天的陽光真好,雲那麼白。盲人聽到了就問:白雲是什麼樣子的?盲人怎麼跟他說呢?就說:哦,跟棉花一樣白。棉花怎麼白啊?還是不知道。這時候正好有一只大白鵝跑過來,那人就把大白鵝抱過來說:喏,棉花跟大白鵝一樣白。然後這個盲人就抱著大白鵝,那個大白鵝“呱”地叫了一聲,盲人就說:噢,原來白雲就是這個樣子的,我知道了。我們學佛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就會象那個盲人一樣。

  佛陀講的所有的法都沒有兩樣,只不過應不同的根機講不同的法,就象一年級總是學一年級的知識,二年級學二年級的知識,也不能說一年級的不是知識,對不對?就算我們讀到大學了,回過頭來對一年級所學的還是說那是文化,那是知識。就像我們在座的都是學生,盡管分出預科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大家都一樣還是學生啊。佛法也是這樣,定學雖然分很多層次,四禅八定屬于世間共同的禅定法門,還有出世間的定慧學,但是他們共同的一點都是來自善知識的教誨。所以我們大家最重要的一定要記住:從初發心一直到證悟究竟的圓滿佛果,都不能夠離開善知識的愛護教導和加被。一旦我們內心裏面對善知識的尊敬有所沖淡的話,就是已經亮起紅燈了,就要好好忏悔了。如果我們光在嘴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卻不知道把自己眼前的善知識看成是引領我們離苦得樂的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站在那兒也等于白站。我們大家看到阿彌陀佛的塑像都是站在那邊的,爲什麼?站在那邊表不休息啊。只要有衆生在輪回中受苦,善知識也是不休息的。還有阿彌陀佛垂下來的手是什麼意思啊?

  (衆:接引衆生)

  那大家有沒有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衆生啊?

  (衆:沒有啊)

  告訴你們吧,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來接引衆生的那只手!如果我們對法師、善知識沒有生起“真佛”的這種心,那你就是沒有看到阿彌陀佛的手啊,很可惜的。佛陀左手托的那朵蓮花表示極樂世界,表示他已經功德圓滿了,右手垂下來接引我們,就是要把他的極樂世界毫無保留地給我們,但是我們卻還不相信。現在馬路上你買東西給他一張一百塊的人民幣,他拿過去還要摸一摸彈一彈,是不是假的?這個就是末法時代衆生的業障,對什麼都用懷疑的眼光、排斥的心態。

  末法時代衆生的業障在哪兒?具體就表現在這裏:在佛門裏對善知識的遠離,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淡薄。我們佛教徒每天要修四無量心,發四宏誓願,社會上卻是恰恰相反。所以,我們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要用法的鏡子來觀照自己的心,社會這個依報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會在我們正報的心態裏面顯現。所以在這個世間,看到不如法的現象,看到我們痛心棘手的事情,要馬上回光返照: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任何一樣事情,都是我無量劫以來所造作的因,感召的果,因此我都有責任,要忏悔我們自己的內心。看到衆生的一絲之善:到廟裏一合掌、一問訊、獻一花,我們都要隨喜贊歎,這是叁寶加被攝授的結果啊。我常常心裏想:那一個來投胎爲人的不是受到佛菩薩的加被救護啊,否則哪裏有機會來做人噢。所以,對叁寶的慈悲救度衆生,我們要非常地恭敬隨喜;對衆生的業障,我們要回光返照忏悔自己。諸佛菩薩對衆生永遠是不舍不棄的,甘做衆生的不請之友,甘願代替衆生受苦,把自己的福德加被給衆生,種種的一切讓我們從內心生起一種慚愧,要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

  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佛子們,在這二十一世紀物質的五蘊昌盛的時代,魔的力量是很大的,衆生的苦難也是很深的,唯有佛教才是衆生的希望之光。叁寶在這個世界上,是黑暗中的燈燭,苦海中的舟船,大火中的甘露。作爲佛弟子我們要體會到,我們自己就有黑暗就有煩惱,我們心裏面就有猛火。六祖大師說常生智慧,我們是常生煩惱,但是《早晚功課》裏的每句法語,嘴裏一邊念的時候心裏一邊憶念,馬上這個清涼就灌頂了,心情就安定下來了,這真是受益于祖師們的慈悲加持,所以早晚功課非常重要。今天見面略略地跟大家這樣聊聊天。

  

《青雲法雨——定光寺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