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6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集論。它把整個大乘的經典內容,除《般若經》之外,彙集在一起:把所有皈依的內容彙集成皈依品;把所有發心的內容彙集成發心品;把所有神通的內容彙集成神通品;把所有的六度四攝彙集成度攝品。把經典中講皈依的放到一起,講發心的放到一起,講神通的放在一起,講六度四攝的放在一起,把這些教授一個個歸類,把零散的內容彙集到了一處。《入菩薩行論》也是彙集論,把經典中講菩提心的內容全部歸攝到一起。第六品安忍品,就是把佛經中有關安忍的教義彙集到一品,這叫彙集論。

  還有一種叫做修行論。修行論就是“並將許多典籍的內容概括起來進行闡述。”面對這麼多理論我們怎麼去修行?佛經浩如煙海,我們看一下《大藏經》,《大正藏》或者《龍藏》,去裏面找一個修行的關要,概括一個修行的內容,都是很困難的。大菩薩通過造論把修行的意義歸納出來,把所有關于修行的典籍內容概括起來,方便我們去修行。《入菩薩行論》一千頌,就是講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內容。

  大乘菩薩造論是非常有必要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必要性是什麼呢?佛陀講經的時候,有時密意非常深,一般人不依靠論典,以自力去看經典很容易誤解、誤讀,就要靠菩薩造論來解釋其中密意。有的菩薩實際上是佛的化身,有的是真正的菩薩,他們已經圓滿地見到了法界實相,獲得了空性智慧,他們比凡夫具有更深廣的智慧,能夠理解佛的密意,爲了解釋佛的密意就造出論典,令我們知道佛的意思。比如龍樹菩薩的“龍樹六論”[1],就是解釋般若經空性的意義。般若經中講了很多空,這個空到底怎樣正確理解呢?我們學習完“龍樹六論”之後,就可以正確理解般若經中的空性,而不會按照我們的分別念把空性理解成其他的東西,就不會有這種過失。所以造論典實際上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學論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經典中關于這類問題的比較准確的解釋、答案。“由此可見,並沒有你們說的過失。”

  〖這般宣說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會舍棄所立下的誓願,這樣立誓就是爲了使造論善始善終。〗宣說立誓句的必要性就是:所有正士,都是比較正直的人,不會舍棄所立下的誓願。世間的人也是這樣,一旦承諾之後,就算遇到生命危險也應承辦自己的諾言,何況是菩薩呢?菩薩發下誓願更不會舍棄。宣講立誓句的必要就是不舍棄所立誓願,立誓就是爲了使造論善始善終。

  有一些大德認爲,像寂天菩薩這樣一位大菩薩,造論絕對不可能半途而廢。尤其《入行論》是菩薩在法座上,從心中湧現之後誦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更不可能舍棄。這樣做的第一個目的是爲了符合造論的傳統;第二個是爲了讓後代的人了知,發了誓願之後不要輕易放棄。比如我們現在已經聽法了,沒必要爲了一些小事情中斷聽法,即便不得已中斷了聽法,也要通過聽光盤的方式補全,這方面上師也講過。所以我們發誓把這部論典學習圓滿,對今生後世,對自己他人也都有很大的必要。我們學習到如此殊勝的教言,要善始善終才有意義。論師造論不會隨便放棄,我們學習佛法也應該有一個比較殷重、比較重視的態度,不要因爲一點小事情就放棄。

  下面講第叁個科判。

  丁叁、示現謙虛:

     此論未宣昔所無,詩韻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爲修自心撰此論。

     循此修習善法故,吾信亦得暫增長,

     善緣等我諸學人,若得見此容獲益。

  這是謙虛之詞。寂天菩薩說“此論未宣昔所無”:這部論典沒有宣講以前沒有的內容,所宣講的內容在佛經、大德論典中都有;“詩韻吾亦不善巧”:對于寫作技巧、詩韻和詞藻運用方面,我不是很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既然內容沒有什麼新的,語言方面也不善巧,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就不敢說我的論典能利益他人;雖然說不敢言利他,那必要性是什麼呢?“爲修自心撰此論”:我是爲了修自己的心,或者說我是爲了修持菩提心而撰寫的這部論典;有人想:你自己修行菩提心就可以了,有什麼必要寫成論典呢?“循此修習善法故,吾信亦得暫增長”。

  這裏有兩個必要:第一個是“循此修習善法”,我對于修行有一些不同的理解,造論典之後,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有了文字就不至于忘失。循此修習善法的緣故,我的信心,因爲有論典作爲所依,也能夠暫時得以增長;還有一個必要是什麼呢?就是“善緣等我諸學人,若得見此容獲益。”“善緣等我”:和我有相同因緣的,即想發菩提心、想修菩薩道的後代菩薩行學人,“若得見此”的“此”就是這個論典,如果能夠見到這個論典,“容獲益”:也許也能夠獲得一點利益。所以它有兩個必要:一是我自己緣這個論典修習,可以讓我的心性得以增長,不至于忘失;二是和我有緣的後代學人,看到了《入行論》之後也許會有利益。現在我們正是在看這個論典,學這個論典,也正在從這個論典中獲益,所以說是有這個必要性的。

  前面寂天菩薩說,我不敢有利他的想法,不敢說有利他的心,只是爲了讓我自己修行,表現得很謙虛。但是後面又講到“若得見此容獲益”,還是希望利益衆生。寂天菩薩是謙虛的,沒有人會說寂天菩薩沒有菩提心,他不但有世俗菩提心,而且勝義菩提心都已經圓滿。這樣一位大聖者,只是在我們面前示現一種謙虛的本性和功德而已。很多人自己沒有功德,還想去捏造一些功德來宣揚自己,如果有一點功德,就想誇大其辭。而寂天菩薩等聖者,是爲了讓後學菩薩行的人保持一種謙下、謙卑的心態,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所以才這樣宣說。只有謙虛才能夠獲得功德,傲慢就無法獲得功德。寂天菩薩本來就沒有傲慢,謙虛也好,不謙虛也好,對他自己來講沒什麼,關鍵是對後學者有很強的示範意義,他是做一個標杆。我們學佛法的時候,對寂天菩薩有信心,對《入行論》有信心,那麼我們對他的教言,他的指導也非常有信心。寂天菩薩都這麼謙虛,那麼我們在學《入行論》,在學菩薩行的過程中也應當謙虛。不要有一點點功德,就到處去宣揚,沒有功德就去捏造,這是沒有必要的。以上講了示現謙虛的原因,是爲了讓後代的衆生以一種比較謙下的心態去學習,有示現謙虛的必要。

  在注釋中提到“此論未宣昔所無”,講義中也說這和寂天菩薩在法座上傳《入行論》的故事有關。當時他登上法座之後,就問下面的僧衆:你們想聽以前沒有的論,還是想聽以前有過的論。有的人對他有信心,有的人想要看熱鬧,都說要聽一個以前沒有的論,寂天菩薩就宣講了《入行論》。從對話看,他要宣講一個以前沒有的論典,但在論典中又說“此論未宣昔所無”。兩種說法是不是有矛盾?其實沒有矛盾,從哪個方面講沒有矛盾呢?實際上“此論未宣昔所無”,是從意義上講的。就是說《入行論》的意義在佛經論典中都有。當時他問:你們要聽以前有的,還是沒有的?大家說要聽以前沒有的,這是從詞句的角度而言。寂天菩薩誦出《入行論》之前,《入行論》的法本、詞句在人間有沒有呢?是沒有的。所以《入行論》的法本是以前沒有的,但意義是“未宣昔所無”,意義早已宣說,這就可知二者之間實際上沒有什麼矛盾。寂天菩薩造這個論典有很大的必要性,《入行論》出世之後,它對衆生的修行、斷除衆生的煩惱等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前佛經等之中未曾出現過的任何內容在此論中一概沒有宣說,前所未有的詞藻、詩歌韻律我寂天也並不精通。〗“此論未宣昔所無”,以前佛經論典中沒有出現過的內容,在本論中一概沒有。《入行論》先講菩提心的功德,之後就是忏悔,怎麼樣發願、怎麼樣爲衆生服務等等,這些內容在《華嚴經》及很多大乘的經典中都有。“詩韻吾亦不善巧”就是說詩韻、詞藻、詩歌等等,我寂天菩薩也不是很精通。實際上作爲一個大菩薩,精通世間的文字、詞句,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因爲他已經通達了萬法的實相,世間中這些詞藻、詩歌的問題,對大菩薩來講根本不存在任何困難。那爲什麼他說我不精通呢?這也是有密意、有必要的。有什麼必要呢?就是引導後學者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不要把重點放在論典、經典的文字上——詩詞怎麼樣?詞句優不優美?應當把重點放到意義上。詞句優不優美,只要能指點出它的意義就已經足夠。佛陀當年講法時,是用最白的語言,給大家宣講最樸實的道理:世間無常、苦、空、無我,一切萬法的空性。佛陀是用最樸實、最簡單的語言來講法的,沒有用很多的詞藻,沒有用詩學、詩歌來講法,因爲講法是爲了度衆生,爲了讓衆生能夠理解諸法的含義,如果加上一些詞藻,讓衆生在通達的時候産生困難,這不是佛陀的目的。寂天菩薩也一樣,詩韻善不善巧,用不用詩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意義。尤其是利他的思想、空性的思想,這些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菩薩說我不精通詩韻,放棄了華麗的詞藻,使用一些平實的語言。《大圓滿前行》也有這種特點,作者華智仁波切是非常精通詩學的,但他寫《大圓滿前行》,也是使用非常簡單的語言,讓我們學習之後,能夠掌握裏面很甚深的修行內容、修行關要。

  〖鑒于這兩種原因,我不是爲了利益他衆而造此論的。〗一方面說,我沒有利他心,或者說不是爲了利益他衆而造《入菩薩行論》。〖那麼是爲什麼呢?是爲了自相續串習菩提心,我才撰寫這部論典,〗就是爲了讓我自己的相續修習菩提心,我的相續能夠串習菩提心,所以就撰寫了這部《入菩薩行論》,是爲了利益我自己,沒有利益他人的想法。下面講〖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論有什麼必要呢?〗如果只是自己串習菩提心的話,自己了知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撰寫論典吧?…

《《入菩薩行論》第06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