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5課

  

《入菩薩行論》第05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寂天菩薩造的《入菩薩行論》。這部殊勝的大論主要是宣講如何幫助衆生産生殊勝的菩提心,並再再增上菩提心,從而圓滿自他二利的殊勝的教授和竅訣。此論典表達的意義在整個世間的所知中是最爲殊勝的,雖然我們無始以來乃至今生都學習了很多知識,但是對于真正能夠一心一意利他、改變自心與殊勝實相相應的教授,的確接觸得不多。

  

  我們有因緣接觸到這樣殊勝的教言,學習之後,應反複觀察、思維,以期在心中産生殊勝定解。在殊勝定解的基礎上,再再的反複串習、實踐《入行論》教言。通過聞思修的次第不斷串習,可以使我們的心從自私自利、虛妄分別的心態中,逐漸轉變成菩薩心、菩提心;我們的行爲也能變成菩薩行。所以我們現在有機緣學習《入菩薩行論》,應該生起大的歡喜心。

  

  最初學習的時候,會興趣比較大,感覺比較新鮮,但到了中後期,還要保持這份對正法的歡喜之心就不容易了。如果能夠趨入法義,在學法過程中得到法喜,那麼歡喜心比較容易保持;否則單憑新鮮感,很難一直保持非常殊勝的歡喜心。學習時應盡量多思考,多探討,這樣在學法過程中,自己的智慧、悲心會增長。對論典的殊勝含義認知得越深,實際上自己就越能受益。

  

  論名和譯禮上節課已經講完了,今天要講的是第二個科判“論義”。《入菩薩行論·善說海》的作者無著菩薩,對其他印度論師對本論的體系如何安排都做了觀察,那麼他在《善說海》中是怎樣分這十品的含義的呢?本注釋的分法如下: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論義分爲:第一、趨入造論的理由和前行;第二、所入菩薩行的自性;第叁、圓滿的結尾。從叁方面來歸攝《入行論》的論義。

  

  乙一(入造論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

  

  在這個科判中,第一、真實宣說入造論之理;第二、宣說完造論之理的利益之後,以旁述的方式講述所說、必要、關聯等意義。在學習第二個科判時,可以知道它的必要等意義。

  

  丙一(真實宣說)分叁:一、禮贊句;二、立誓句;叁、示現謙虛。

  

  丁一、禮贊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

  

  這個頂禮句是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的頂禮句,也就是原文頌詞的頂禮句。前面學習過《善說海》總的頂禮句、分別頂禮句;然後又學習了論名後的譯禮句,即翻譯者的頂禮;接下來又出現了頂禮句、禮贊句。這是在該論典中學到的第叁種禮贊句,是寂天菩薩造論前的頂禮。其中主要頂禮的對境是叁寶,附帶對其余應該恭敬、頂禮之處都恭敬地頂禮。

  

  “善逝法身佛子伴”:“善逝”指佛寶;“法身”指法寶;“佛子”指僧寶。“伴”是一起的意思,統一對叁寶做頂禮。除了頂禮叁寶之外,“及諸應敬”即其余應該恭敬的地方,我也恭恭敬敬的頂禮。

  

  頂禮的必要性前面已經分析過,它可以圓滿很多的資糧。頂禮是法行之一,在修持加行或其他修法時,很多地方都有頂禮;頂禮是折服傲慢的一種殊勝對治;頂禮能夠獲得殊勝的資糧;頂禮可以清淨罪障;頂禮可以遣除造論之前的種種違緣;頂禮可以表明自己是佛弟子的身份等,有很多必要。所以寂天菩薩在造《入菩薩行論》的最初頂禮叁寶,說明自己的身份是叁寶弟子;對于其他應該恭敬之處也恭敬頂禮,說明寂天菩薩沒有任何的傲慢心,只要是有功德的、應敬禮之處都頂禮。如果我們內心中有傲慢,是不願頂禮的;如果願意頂禮,說明內心打破了傲慢。如果對什麼樣的對境都能夠頂禮,就說明相續中的修法達到什麼樣的階段,或者說內心中的煩惱是不是消除,我慢是不是消除等等,通過頂禮方式也可以如是了知。

  

  後面的注釋會宣講“善逝”指佛寶;“法身”指法寶。有時我們理解法身是屬于佛寶之一,因爲佛寶具有法、報、化叁身,但是此處的法身是指法,不是指佛。佛寶以“善逝”代替,“法身”在此處代表的是法寶,“佛子”是僧寶。下面我們看注釋中的內容:

  

  〖關于“善逝”,普明論師認爲,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稱爲善逝,比如身相善妙、善瘟疫、善滿瓶。〗“善逝”指佛寶。印度的普明論師認爲“善逝”兩個字的含義應理解成“善妙逝去”。在其他注釋中,“善”解釋爲“好”,“逝”解釋爲“去”,“善逝”就是“好去”的意思。有時“逝去、好去”很容易理解成是不是誰去世了,實際上此處不是這個意思。“逝去、好去”是去向哪裏呢?是去向殊勝的彼岸。衆生代表此岸,如果能夠通過善妙之道修持,就可以到達解脫的彼岸,這就是“善逝”的意思。

  

  到彼岸有“暫時到彼岸”:比如說菩薩地當中的“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這樣的方式可以理解成暫時到彼岸;還有“隨順到彼岸”:比如修持布施的法,雖然還沒有達到布施波羅蜜,但是現在掌握了修持的方法,再不斷的修持,可以稱之爲“到彼岸之道”,是能夠到彼岸的一種方法。菩薩是階段性到達彼岸,佛陀是完全到達了大解脫善逝的彼岸,已經圓滿到達了彼岸,因而稱之爲“善逝”。

  

  〖比如說身相善妙,善淨瘟疫,善滿妙瓶。這些都是“善逝”的不同含義。“身相善妙”有善的含義,“善淨瘟疫,善滿妙瓶”都有“善逝”的意義,而且“身相善妙,善淨瘟疫,善滿妙瓶”與下面的含義也有對應。下面的這一段話中,不僅講了叁種善逝的不同意義,還配合這叁種意義講了叁種比喻。“身相善妙,善淨瘟疫,善滿妙瓶”就是叁種意義的叁種比喻,我們學習的時候就可以了知。

  

  〖斷除了煩惱障等障礙後莊逝去,第一種“善逝”是莊嚴的“逝去”,是莊嚴的含義。怎樣的一種莊嚴呢?“斷除了煩惱障等障礙”。因爲衆生相續中具足煩惱障,“等”字表示還有其他種種障礙,但以煩惱障爲主。斷除了煩惱障之後,才能稱之爲莊嚴。凡夫人沒辦法稱爲莊嚴,爲什麼呢?因爲凡夫人相續中具足煩惱障、充滿煩惱障,不但有俱生的煩惱障,還有遍計的煩惱障。由俱生的我執産生了煩惱障,通過學習外道的觀念産生了遍計煩惱障,衆生的相續充滿了汙穢,沒辦法稱之爲莊嚴。

  

  佛陀已經斷除了煩惱障。斷除煩惱障可以從兩個層次或是叁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個層次,針對小乘的修行者,到了阿羅漢果位的時候,相續中的煩惱障及其種子已經徹底滅盡了;第二個層次,從大乘菩薩角度講,七地菩薩末位到八地時,煩惱障種子也徹底滅盡,到佛地的時候,不但是煩惱障的種子滅盡,連煩惱障的習氣也完全斷盡了。

  

  真正來講,佛陀相續中斷除煩惱障的斷德,是以圓滿的方式呈現的。因此,此處可以對應一地到七地末位之間斷除煩惱障的功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因爲佛陀安住于佛地的殊勝功德,相續中完全沒有一點煩惱障,所以佛的相續是最爲莊嚴的,沒有一點點的染汙法,沒有不淨法,因此稱之爲“莊嚴逝去”。“莊嚴逝去”的意義對照叁個比喻中的“身相善妙”。佛陀淨除煩惱障之後,相續非常清淨、莊嚴,就比喻成一個士夫的身相非常善妙。就是說他的相續、面容,沒有一點點汙點,清洗得非常幹淨。就如一個人的身相善妙一樣,清淨了煩惱障種子的佛陀,也具足了如是的莊嚴功德。身相善妙的莊嚴和佛消盡了煩惱障的莊嚴,從某個意義上來講有相似之處,所以以“身相善妙”作爲“莊嚴逝去”的比喻。

  

  第二種“善逝”的含義是指遣除對真如不了知的無明等以後不退而逝去,〗“不退而逝”主要是遣除無明等。在注釋中宣講叁清淨地——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主要是斷除了所知障。所知障是無明的自性,因爲煩惱障在八地以前都已經斷盡,所以八地以後菩薩相續中剩下的就是前面煩惱障種子的習氣,也就是一種所知障。對真如沒有完全了知,對于一切圓滿所知法的本性不了知,這種障礙稱之爲所知障。所以需要遣除對真如法界、如來藏自性的不了知,達到完全了知。這裏不了知不是連一分都不了知,其實菩薩在初地就已經現前了法無我和人無我的證悟,所以對真如的本性是有一分了知的。此處說對真如不了知,主要是指不了知剩余的部分、圓滿的部分以及還有沒完全通達、完全現前的部分,主要是從所知障的角度講。

  

  前面講煩惱障是從初地到七地還有,佛陀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不管是初地菩薩對于所知障有一分的斷除,還是佛陀對所知障完全斷除,主要說明佛相續中不會再有所知障,已經完全遣除了對真如不了知的無明。遣除了這種微細的所知障之後“不退而逝”,即佛陀不會退轉,不可能在了知法性之後又退失。所以了解“不退”的時候,要先了知什麼是退轉?退轉指某個衆生在達到某種層次之後,還會失去這種身份、境界,稱之爲退…

《《入菩薩行論》第0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