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05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这部殊胜的大论主要是宣讲如何帮助众生产生殊胜的菩提心,并再再增上菩提心,从而圆满自他二利的殊胜的教授和窍诀。此论典表达的意义在整个世间的所知中是最为殊胜的,虽然我们无始以来乃至今生都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对于真正能够一心一意利他、改变自心与殊胜实相相应的教授,的确接触得不多。
我们有因缘接触到这样殊胜的教言,学习之后,应反复观察、思维,以期在心中产生殊胜定解。在殊胜定解的基础上,再再的反复串习、实践《入行论》教言。通过闻思修的次第不断串习,可以使我们的心从自私自利、虚妄分别的心态中,逐渐转变成菩萨心、菩提心;我们的行为也能变成菩萨行。所以我们现在有机缘学习《入菩萨行论》,应该生起大的欢喜心。
最初学习的时候,会兴趣比较大,感觉比较新鲜,但到了中后期,还要保持这份对正法的欢喜之心就不容易了。如果能够趋入法义,在学法过程中得到法喜,那么欢喜心比较容易保持;否则单凭新鲜感,很难一直保持非常殊胜的欢喜心。学习时应尽量多思考,多探讨,这样在学法过程中,自己的智慧、悲心会增长。对论典的殊胜含义认知得越深,实际上自己就越能受益。
论名和译礼上节课已经讲完了,今天要讲的是第二个科判“论义”。《入菩萨行论·善说海》的作者无著菩萨,对其他印度论师对本论的体系如何安排都做了观察,那么他在《善说海》中是怎样分这十品的含义的呢?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论义分为:第一、趋入造论的理由和前行;第二、所入菩萨行的自性;第三、圆满的结尾。从三方面来归摄《入行论》的论义。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在这个科判中,第一、真实宣说入造论之理;第二、宣说完造论之理的利益之后,以旁述的方式讲述所说、必要、关联等意义。在学习第二个科判时,可以知道它的必要等意义。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这个顶礼句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的顶礼句,也就是原文颂词的顶礼句。前面学习过《善说海》总的顶礼句、分别顶礼句;然后又学习了论名后的译礼句,即翻译者的顶礼;接下来又出现了顶礼句、礼赞句。这是在该论典中学到的第三种礼赞句,是寂天菩萨造论前的顶礼。其中主要顶礼的对境是三宝,附带对其余应该恭敬、顶礼之处都恭敬地顶礼。
“善逝法身佛子伴”:“善逝”指佛宝;“法身”指法宝;“佛子”指僧宝。“伴”是一起的意思,统一对三宝做顶礼。除了顶礼三宝之外,“及诸应敬”即其余应该恭敬的地方,我也恭恭敬敬的顶礼。
顶礼的必要性前面已经分析过,它可以圆满很多的资粮。顶礼是法行之一,在修持加行或其他修法时,很多地方都有顶礼;顶礼是折服傲慢的一种殊胜对治;顶礼能够获得殊胜的资粮;顶礼可以清净罪障;顶礼可以遣除造论之前的种种违缘;顶礼可以表明自己是佛弟子的身份等,有很多必要。所以寂天菩萨在造《入菩萨行论》的最初顶礼三宝,说明自己的身份是三宝弟子;对于其他应该恭敬之处也恭敬顶礼,说明寂天菩萨没有任何的傲慢心,只要是有功德的、应敬礼之处都顶礼。如果我们内心中有傲慢,是不愿顶礼的;如果愿意顶礼,说明内心打破了傲慢。如果对什么样的对境都能够顶礼,就说明相续中的修法达到什么样的阶段,或者说内心中的烦恼是不是消除,我慢是不是消除等等,通过顶礼方式也可以如是了知。
后面的注释会宣讲“善逝”指佛宝;“法身”指法宝。有时我们理解法身是属于佛宝之一,因为佛宝具有法、报、化三身,但是此处的法身是指法,不是指佛。佛宝以“善逝”代替,“法身”在此处代表的是法宝,“佛子”是僧宝。下面我们看注释中的内容:
〖关于“善逝”,普明论师认为,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比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善逝”指佛宝。印度的普明论师认为“善逝”两个字的含义应理解成“善妙逝去”。在其他注释中,“善”解释为“好”,“逝”解释为“去”,“善逝”就是“好去”的意思。有时“逝去、好去”很容易理解成是不是谁去世了,实际上此处不是这个意思。“逝去、好去”是去向哪里呢?是去向殊胜的彼岸。众生代表此岸,如果能够通过善妙之道修持,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这就是“善逝”的意思。
到彼岸有“暂时到彼岸”:比如说菩萨地当中的“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这样的方式可以理解成暂时到彼岸;还有“随顺到彼岸”:比如修持布施的法,虽然还没有达到布施波罗蜜,但是现在掌握了修持的方法,再不断的修持,可以称之为“到彼岸之道”,是能够到彼岸的一种方法。菩萨是阶段性到达彼岸,佛陀是完全到达了大解脱善逝的彼岸,已经圆满到达了彼岸,因而称之为“善逝”。
〖比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这些都是“善逝”的不同含义。“身相善妙”有善的含义,“善净瘟疫,善满妙瓶”都有“善逝”的意义,而且“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与下面的含义也有对应。下面的这一段话中,不仅讲了三种善逝的不同意义,还配合这三种意义讲了三种比喻。“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就是三种意义的三种比喻,我们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了知。
〖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第一种“善逝”是庄严的“逝去”,是庄严的含义。怎样的一种庄严呢?“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因为众生相续中具足烦恼障,“等”字表示还有其他种种障碍,但以烦恼障为主。断除了烦恼障之后,才能称之为庄严。凡夫人没办法称为庄严,为什么呢?因为凡夫人相续中具足烦恼障、充满烦恼障,不但有俱生的烦恼障,还有遍计的烦恼障。由俱生的我执产生了烦恼障,通过学习外道的观念产生了遍计烦恼障,众生的相续充满了污秽,没办法称之为庄严。
佛陀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断除烦恼障可以从两个层次或是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针对小乘的修行者,到了阿罗汉果位的时候,相续中的烦恼障及其种子已经彻底灭尽了;第二个层次,从大乘菩萨角度讲,七地菩萨末位到八地时,烦恼障种子也彻底灭尽,到佛地的时候,不但是烦恼障的种子灭尽,连烦恼障的习气也完全断尽了。
真正来讲,佛陀相续中断除烦恼障的断德,是以圆满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此处可以对应一地到七地末位之间断除烦恼障的功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因为佛陀安住于佛地的殊胜功德,相续中完全没有一点烦恼障,所以佛的相续是最为庄严的,没有一点点的染污法,没有不净法,因此称之为“庄严逝去”。“庄严逝去”的意义对照三个比喻中的“身相善妙”。佛陀净除烦恼障之后,相续非常清净、庄严,就比喻成一个士夫的身相非常善妙。就是说他的相续、面容,没有一点点污点,清洗得非常干净。就如一个人的身相善妙一样,清净了烦恼障种子的佛陀,也具足了如是的庄严功德。身相善妙的庄严和佛消尽了烦恼障的庄严,从某个意义上来讲有相似之处,所以以“身相善妙”作为“庄严逝去”的比喻。
第二种“善逝”的含义是指〖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不退而逝”主要是遣除无明等。在注释中宣讲三清净地——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主要是断除了所知障。所知障是无明的自性,因为烦恼障在八地以前都已经断尽,所以八地以后菩萨相续中剩下的就是前面烦恼障种子的习气,也就是一种所知障。对真如没有完全了知,对于一切圆满所知法的本性不了知,这种障碍称之为所知障。所以需要遣除对真如法界、如来藏自性的不了知,达到完全了知。这里不了知不是连一分都不了知,其实菩萨在初地就已经现前了法无我和人无我的证悟,所以对真如的本性是有一分了知的。此处说对真如不了知,主要是指不了知剩余的部分、圆满的部分以及还有没完全通达、完全现前的部分,主要是从所知障的角度讲。
前面讲烦恼障是从初地到七地还有,佛陀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不管是初地菩萨对于所知障有一分的断除,还是佛陀对所知障完全断除,主要说明佛相续中不会再有所知障,已经完全遣除了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遣除了这种微细的所知障之后“不退而逝”,即佛陀不会退转,不可能在了知法性之后又退失。所以了解“不退”的时候,要先了知什么是退转?退转指某个众生在达到某种层次之后,还会失去这种身份、境界,称之为退…
《《入菩萨行论》第0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