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转。比如世间中修禅定的外道,可以达到非想非非想天,得到四禅定等世间禅定,但是由于没有断除无明,没有断除我执的种子,没有证悟无我空性的缘故,这种禅定最终会退失,这叫做退转,它是反复的自性。而佛陀及圣者已经完全断除了无明障碍,是完全不会退转的,尤其是到达了佛地后,完全没有丝毫退转的可能性,所以这就叫“不退而逝”。
“不退而逝”对照“善净瘟疫”。为什么呢?“瘟疫”就指天花等传染病,如果把这种病一次性治好了,今生不会再染上。佛陀断除了所知障之后,就不可能再生起所知障,不但今生不会产生,以后的生生世世中也绝对不会再产生所知障。“善净瘟疫”就是对“不退而逝”的比喻。
第三种“善逝”指〖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这里指净除一切习气。断习气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断烦恼障;第二个层次断所知障;第三个层次断习气障(最微细的习气)。菩萨在八、九、十地也要断烦恼障的习气,在十地末尾的时候,还没有现前佛功德法。第三层次主要是指金刚喻定,金刚喻定是用金刚比喻力量之大,金刚是无坚不摧的。我们相续中最微细的习气,十地以前的智慧根本没办法清净,必须要以最强大的智慧才能断除最微细的习气。一般来讲,在断除障碍习气时,最粗大的习气是最先断的。如通过学习外道产生的粗大的遍计烦恼、障碍,到初地时就断掉了,然后逐渐从粗到细,慢慢到达金刚喻定时,断除的就是最细的习气。这个过程在有的注释中用洗衣服作为比喻:洗衣服的时候最先洗掉的是最粗大的灰尘,但如领口、袖子等细微处,这些地方一下子洗不干净,所以要使劲用手搓,才能把很脏的地方洗净。断障也一样,粗大的烦恼最容易断,最细微的最后断,到金刚喻定时断除一切的习气,之后第二刹那无间成佛,就获得了殊胜的佛果。
佛陀已经清除了所有的习气,阿罗汉虽然也获得了一些殊胜的功德,但相续中的一些习气还没有办法断除。阿罗汉在小乘中已属于无学道,没有什么可学了,再没什么可增长的功德。可是因为没有大乘的殊胜修法、没有空性的缘故,阿罗汉的相续中还会残留一些习气。比如在《贤愚经》及其他很多小乘的经典中,就描绘了一些阿罗汉习气犹存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阿罗汉多生累世中是婆罗门、大户人家的领主,对手下的人经常称为小婢。成就阿罗汉果位之后,有一次他要过恒河,当时水很大,他就命令恒河女神:“小婢,住流!”他说,你把水给我停住,我要过河。像他这样阿罗汉,证悟的力量很大,恒河女神没办法,只有把水停住,然后阿罗汉就过河了。恒河女神不服气到佛陀面前告状:“您的声闻弟子某阿罗汉叫我小婢,其他的人都对我非常恭敬,但是他叫我奴婢。”佛陀说:“这是因为他在很多世以来,都是生长在富贵之家,对手下的人叫小婢惯了,实际上他没有烦恼,已经完全断掉了烦恼障及烦恼障的种子,不是不恭敬你,只不过习气未断所以如此。我把这个阿罗汉叫过来向你道个歉。”佛陀就把这个阿罗汉叫过来说:“你对她这样称呼非常不好,给她道个歉吧。”阿罗汉就说:“对不起,小婢。”他道歉的时候还是称呼小婢,所以佛陀说:“你看吧,他的习气还是有点深,没办法断除。”所以虽然阿罗汉烦恼没有了,没有伤害别人的恶心,但是习气还在。
有一些阿罗汉走路时,踩到毒蛇被咬的情况也有,[1]未专注、观察时,还是会有这种习气。还有一种说法:以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很多世做过猴子,所以今生成就阿罗汉后还有蹦蹦跳跳的习气,一个初学的比丘都不应该这样没有威仪,何况他是佛陀教下两大弟子之一的阿罗汉,但是多生累世以来的习气没有断掉,成就了阿罗汉仍然如此。还有一些阿罗汉多生累世当过妓女,今生虽然证悟了阿罗汉果,还是喜欢照镜子,还有照镜子的习气,没有烦恼但习气犹存。在《贤愚经》和其他经典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公案,说明虽然阿罗汉的证悟在小乘道中达到究竟,但是习气还没有断。而佛陀就绝对不可能有习气,绝对不可能有身、语、意习气的丝毫遗留。所以清除一切习气之后,“究竟而逝去”,说明了佛陀的功德非常究竟、圆满。
“究竟而逝”对照的比喻是“善满妙瓶”。“善满妙瓶”就指宝瓶满满的,装满了水和甘露,没有什么空缺,就是“无余”。所以有时“究竟而逝”就叫做“无余而逝”,究竟和无余是一个意思,指没有剩下的。此处“究竟而逝”也是达到了究竟的意思,装满了宝瓶再没办法装了,已经达到圆满、达到究竟,没有什么余下的空间。所以此处“究竟而逝”对照“善满妙瓶”。
上师在讲《入行论》的注释、以及讲《释量论》第二《成量品》“善逝”时,也是以三个意义对照三个比喻的方式介绍的。此处以前面的三种比喻与后面的意义一一对照,说明佛陀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完全一点不剩的断除了,赞叹了佛陀的圆满功德。
“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佛陀相续中有断德、证德。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主要就断德而言,当然断德圆满了,证德不可能不圆满,所以断、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断德圆满了,证德一定圆满。换个角度说,证德圆满了,断德一定是圆满的。
〖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普明论师从断德的角度介绍善逝,另外一位印度论师——善天论师认为:因为圆满证悟了一切所证,证悟了圆满的法界和一切诸法的究竟本性,以及自己相续中圆满的如来藏的自性,该证悟的全部证悟了,也可称为“善逝”。善妙的逝去,到达了圆满的彼岸。前面从断的角度来讲的,这里从证悟一切所证的角度讲,是从证德方面来讲善逝。
〖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总结前面的断和证两种观点,或是断德圆满,或是证德圆满各有侧重。非常善妙圆满的断德叫善逝,非常善妙圆满的证德也叫善逝;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也叫做善逝,从善至善,从快乐至快乐。如果已经安住在菩萨道,菩萨道的过程是很安乐的,道是安乐之道,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最胜安乐之果,叫做“从乐至乐”。善逝就是善妙的道趋向于最胜安乐之地。“去向、逝去”就是这个含义,所以才称之为善逝的。
〖《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个意义能在《菩萨地论》中找到教证。《瑜伽师地论》中有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的说法,《菩萨地论》是《瑜伽师地论》中的一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在讲菩萨的功德、佛的功德时,也讲了“趋入殊胜处而逝”。如前所说“趋至最胜安乐之地”,在《菩萨地论》中讲“趋入殊胜处而逝”,叫善逝、不退逝,断和证的功德完全不退转,所以称之为善逝。
〖这以上讲的是佛宝。〗以上对于佛宝功德是以“善逝”——佛陀十大名号之一,作为介绍佛宝功德的殊胜之处。了知之后,当然应该恭恭敬敬的顶礼。平时我们顶礼佛陀,如果能够了知佛陀的殊胜功德,那么内心的信心就会更加强烈;再去顶礼,其意义和功德完全不相同。
现在讲法宝。〖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这里“法身”主要指法宝。佛的功德法中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为什么把“法身”称为“法宝”?“法”就是种种的证法和教法;“身”有时理解成身体的身,但“身”字也有聚集的意思,很多法聚集在一起叫“身”,有时叫“蕴”,法身就是指很多法聚集在一起。法宝主要是“灭谛”和“道谛”所摄。灭谛和道谛都有很多功德法。道谛有证法和教法两种,法身包括了证法和教法。当然法身也包括最为清净的法身和依靠法身流现出来的教法,都称之为法身。此处引用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宣讲的观点,《宝性论》讲了七大金刚处、如来藏和菩提功德事业,还有佛法僧三宝的自性。在最开始时,把佛法僧三宝逐一介绍得非常清楚:佛陀的八种功德,法宝的八种功德,僧宝的八种功德等等。所以在讲法身时也有这样的安立。
“当知法身有二种”应该知道所谓的法身有两种,第一种是“法界极清净本体。”法界最为清净的本体,现前最为清净的本体,就称为法身。“以及依彼之等流”,“彼”字指法身,就是法界极清净本体。现前证悟的法界清净本体的自性,依靠所证悟的法身,流现出来的教法,叫做“依彼之等流”。“等”指平等,“流”指流现。“等”,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一种平等性。比如,教法佛经就是从佛所证悟的智慧中平等流现,佛证悟了什么境界,就在教典中宣讲证悟的境界、证悟的方法,与其相同流现成文字,所以它就是“以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教法中宣讲了甚深法和种种法两种,两者都属于教法。
按照《善说海》中的注释来看它的意义,〖按照此论中所…
《《入菩萨行论》第0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