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比如世間中修禅定的外道,可以達到非想非非想天,得到四禅定等世間禅定,但是由于沒有斷除無明,沒有斷除我執的種子,沒有證悟無我空性的緣故,這種禅定最終會退失,這叫做退轉,它是反複的自性。而佛陀及聖者已經完全斷除了無明障礙,是完全不會退轉的,尤其是到達了佛地後,完全沒有絲毫退轉的可能性,所以這就叫“不退而逝”。
“不退而逝”對照“善淨瘟疫”。爲什麼呢?“瘟疫”就指天花等傳染病,如果把這種病一次性治好了,今生不會再染上。佛陀斷除了所知障之後,就不可能再生起所知障,不但今生不會産生,以後的生生世世中也絕對不會再産生所知障。“善淨瘟疫”就是對“不退而逝”的比喻。
第叁種“善逝”指〖清除一切習氣以後究竟而逝去〗。這裏指淨除一切習氣。斷習氣分成叁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斷煩惱障;第二個層次斷所知障;第叁個層次斷習氣障(最微細的習氣)。菩薩在八、九、十地也要斷煩惱障的習氣,在十地末尾的時候,還沒有現前佛功德法。第叁層次主要是指金剛喻定,金剛喻定是用金剛比喻力量之大,金剛是無堅不摧的。我們相續中最微細的習氣,十地以前的智慧根本沒辦法清淨,必須要以最強大的智慧才能斷除最微細的習氣。一般來講,在斷除障礙習氣時,最粗大的習氣是最先斷的。如通過學習外道産生的粗大的遍計煩惱、障礙,到初地時就斷掉了,然後逐漸從粗到細,慢慢到達金剛喻定時,斷除的就是最細的習氣。這個過程在有的注釋中用洗衣服作爲比喻:洗衣服的時候最先洗掉的是最粗大的灰塵,但如領口、袖子等細微處,這些地方一下子洗不幹淨,所以要使勁用手搓,才能把很髒的地方洗淨。斷障也一樣,粗大的煩惱最容易斷,最細微的最後斷,到金剛喻定時斷除一切的習氣,之後第二刹那無間成佛,就獲得了殊勝的佛果。
佛陀已經清除了所有的習氣,阿羅漢雖然也獲得了一些殊勝的功德,但相續中的一些習氣還沒有辦法斷除。阿羅漢在小乘中已屬于無學道,沒有什麼可學了,再沒什麼可增長的功德。可是因爲沒有大乘的殊勝修法、沒有空性的緣故,阿羅漢的相續中還會殘留一些習氣。比如在《賢愚經》及其他很多小乘的經典中,就描繪了一些阿羅漢習氣猶存的故事。
比如有一個阿羅漢多生累世中是婆羅門、大戶人家的領主,對手下的人經常稱爲小婢。成就阿羅漢果位之後,有一次他要過恒河,當時水很大,他就命令恒河女神:“小婢,住流!”他說,你把水給我停住,我要過河。像他這樣阿羅漢,證悟的力量很大,恒河女神沒辦法,只有把水停住,然後阿羅漢就過河了。恒河女神不服氣到佛陀面前告狀:“您的聲聞弟子某阿羅漢叫我小婢,其他的人都對我非常恭敬,但是他叫我奴婢。”佛陀說:“這是因爲他在很多世以來,都是生長在富貴之家,對手下的人叫小婢慣了,實際上他沒有煩惱,已經完全斷掉了煩惱障及煩惱障的種子,不是不恭敬你,只不過習氣未斷所以如此。我把這個阿羅漢叫過來向你道個歉。”佛陀就把這個阿羅漢叫過來說:“你對她這樣稱呼非常不好,給她道個歉吧。”阿羅漢就說:“對不起,小婢。”他道歉的時候還是稱呼小婢,所以佛陀說:“你看吧,他的習氣還是有點深,沒辦法斷除。”所以雖然阿羅漢煩惱沒有了,沒有傷害別人的惡心,但是習氣還在。
有一些阿羅漢走路時,踩到毒蛇被咬的情況也有,[1]未專注、觀察時,還是會有這種習氣。還有一種說法:以前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很多世做過猴子,所以今生成就阿羅漢後還有蹦蹦跳跳的習氣,一個初學的比丘都不應該這樣沒有威儀,何況他是佛陀教下兩大弟子之一的阿羅漢,但是多生累世以來的習氣沒有斷掉,成就了阿羅漢仍然如此。還有一些阿羅漢多生累世當過妓女,今生雖然證悟了阿羅漢果,還是喜歡照鏡子,還有照鏡子的習氣,沒有煩惱但習氣猶存。在《賢愚經》和其他經典中,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公案,說明雖然阿羅漢的證悟在小乘道中達到究竟,但是習氣還沒有斷。而佛陀就絕對不可能有習氣,絕對不可能有身、語、意習氣的絲毫遺留。所以清除一切習氣之後,“究竟而逝去”,說明了佛陀的功德非常究竟、圓滿。
“究竟而逝”對照的比喻是“善滿妙瓶”。“善滿妙瓶”就指寶瓶滿滿的,裝滿了水和甘露,沒有什麼空缺,就是“無余”。所以有時“究竟而逝”就叫做“無余而逝”,究竟和無余是一個意思,指沒有剩下的。此處“究竟而逝”也是達到了究竟的意思,裝滿了寶瓶再沒辦法裝了,已經達到圓滿、達到究竟,沒有什麼余下的空間。所以此處“究竟而逝”對照“善滿妙瓶”。
上師在講《入行論》的注釋、以及講《釋量論》第二《成量品》“善逝”時,也是以叁個意義對照叁個比喻的方式介紹的。此處以前面的叁種比喻與後面的意義一一對照,說明佛陀相續中的煩惱障、所知障和習氣完全一點不剩的斷除了,贊歎了佛陀的圓滿功德。
“清除一切習氣以後究竟而逝去”。〖這是從斷功德的角度而講的。〗佛陀相續中有斷德、證德。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主要就斷德而言,當然斷德圓滿了,證德不可能不圓滿,所以斷、證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只要斷德圓滿了,證德一定圓滿。換個角度說,證德圓滿了,斷德一定是圓滿的。
〖善天尊者則認爲,由于證悟了一切所證,因而稱爲善逝。〗普明論師從斷德的角度介紹善逝,另外一位印度論師——善天論師認爲:因爲圓滿證悟了一切所證,證悟了圓滿的法界和一切諸法的究竟本性,以及自己相續中圓滿的如來藏的自性,該證悟的全部證悟了,也可稱爲“善逝”。善妙的逝去,到達了圓滿的彼岸。前面從斷的角度來講的,這裏從證悟一切所證的角度講,是從證德方面來講善逝。
〖總而言之,正因爲善妙圓滿斷證功德或者趨至最勝安樂之地,故而才稱爲善逝。〗總結前面的斷和證兩種觀點,或是斷德圓滿,或是證德圓滿各有側重。非常善妙圓滿的斷德叫善逝,非常善妙圓滿的證德也叫善逝;或者趨至最勝安樂之地也叫做善逝,從善至善,從快樂至快樂。如果已經安住在菩薩道,菩薩道的過程是很安樂的,道是安樂之道,趨至最勝安樂之地、最勝安樂之果,叫做“從樂至樂”。善逝就是善妙的道趨向于最勝安樂之地。“去向、逝去”就是這個含義,所以才稱之爲善逝的。
〖《菩薩地論》中雲:“趨入殊勝處而逝,不退逝故稱善逝。”〗這個意義能在《菩薩地論》中找到教證。《瑜伽師地論》中有聲聞地、緣覺地、菩薩地的說法,《菩薩地論》是《瑜伽師地論》中的一品。《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在講菩薩的功德、佛的功德時,也講了“趨入殊勝處而逝”。如前所說“趨至最勝安樂之地”,在《菩薩地論》中講“趨入殊勝處而逝”,叫善逝、不退逝,斷和證的功德完全不退轉,所以稱之爲善逝。
〖這以上講的是佛寶。〗以上對于佛寶功德是以“善逝”——佛陀十大名號之一,作爲介紹佛寶功德的殊勝之處。了知之後,當然應該恭恭敬敬的頂禮。平時我們頂禮佛陀,如果能夠了知佛陀的殊勝功德,那麼內心的信心就會更加強烈;再去頂禮,其意義和功德完全不相同。
現在講法寶。〖所謂的“法身”,如《寶性論》中雲:“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極清淨本體,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說甚深種種法。”〗這裏“法身”主要指法寶。佛的功德法中有法身、報身和化身。爲什麼把“法身”稱爲“法寶”?“法”就是種種的證法和教法;“身”有時理解成身體的身,但“身”字也有聚集的意思,很多法聚集在一起叫“身”,有時叫“蘊”,法身就是指很多法聚集在一起。法寶主要是“滅谛”和“道谛”所攝。滅谛和道谛都有很多功德法。道谛有證法和教法兩種,法身包括了證法和教法。當然法身也包括最爲清淨的法身和依靠法身流現出來的教法,都稱之爲法身。此處引用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宣講的觀點,《寶性論》講了七大金剛處、如來藏和菩提功德事業,還有佛法僧叁寶的自性。在最開始時,把佛法僧叁寶逐一介紹得非常清楚:佛陀的八種功德,法寶的八種功德,僧寶的八種功德等等。所以在講法身時也有這樣的安立。
“當知法身有二種”應該知道所謂的法身有兩種,第一種是“法界極清淨本體。”法界最爲清淨的本體,現前最爲清淨的本體,就稱爲法身。“以及依彼之等流”,“彼”字指法身,就是法界極清淨本體。現前證悟的法界清淨本體的自性,依靠所證悟的法身,流現出來的教法,叫做“依彼之等流”。“等”指平等,“流”指流現。“等”,從某個角度來講,是一種平等性。比如,教法佛經就是從佛所證悟的智慧中平等流現,佛證悟了什麼境界,就在教典中宣講證悟的境界、證悟的方法,與其相同流現成文字,所以它就是“以彼之等流,宣說甚深種種法”,教法中宣講了甚深法和種種法兩種,兩者都屬于教法。
按照《善說海》中的注釋來看它的意義,〖按照此論中所…
《《入菩薩行論》第0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