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證法的法身是與法界、具二清淨無漏的智慧無二無別,〗在《寶性論》中對法身分了兩類,第一類叫做真證法身,第二類叫假教法身,有真假的差別。
第一是真實的證法身。證法身是什麼呢?“證法的法身是與法界的自性、具二清淨無漏的智慧無二無別”。法界的本體具二清淨,第一是具有本性清淨,每個衆生的本性都是清淨的;第二叫做具足離垢清淨,雖然一切衆生本性清淨,但因沒有認知其本來清淨而染上了煩惱障、所知障的垢染,因垢染遮蔽了本來清淨的本性,就像烏雲遮住了天空。之後通過發心、加行、修道的方式,把煩惱障、所知障一分一分清淨,這叫離垢。到了佛地時,一切垢染徹底清淨,現前了離垢清淨。本身具足原始的本性清淨,後來通過修道又具足離垢清淨,就叫做具二清淨。只有殊勝的佛果,才是真正圓滿具足二清淨,其余果位都不能稱之爲二清淨。衆生只有一種清淨,就是本性清淨。聲聞、菩薩等,只具有部分離垢清淨還沒有圓滿,真正圓滿具足二清淨的就是佛。所以“具二清淨無漏的智慧無二無別”叫做真證法身。“證”就是證悟、證法的意思,是真實的法身,叫真證法身。
第二是假教法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種種教典法門,這些是法寶。〗假教法身的“假”是相對于“真”而言。“真”是和法界無二無別的,具二清淨無漏智慧是和法性、究竟實相完全相合的,相對而言就是真實;“假”是通過法身流現出來的,爲了度化衆生而在衆生的分別心面前顯現的教法。如我們看到白紙黑字上的語言文字,都是屬于衆生的分別心,相合于衆生的分別心顯現出來的。雖然通過文字可以引導我們趨向究竟法界,但它的本體、自性必定是屬于分別心,或屬于眼識的對境,或屬于耳識的對境,或屬于意識的對境,都是屬于分別心的對境,所以還不是真實的法界。此處“假”並不是說法是假的,而是針對于究竟實相來講是屬于分別心境界的緣故,所以稱爲假教法身。
“教法身”即教法的法身,是指二谛而言,以二谛作爲分基。二谛即勝義谛和世俗谛,觀察時相合于勝義谛的法就叫一切甚深法,在《寶性論》第四句中說“宣說甚深種種法”,實際上是假教法身中的兩類:一個是甚深法,一個是種種法。從二谛而言,抉擇圓滿的勝義谛、與勝義谛相合的法稱爲“甚深法”;就世俗谛而言的法叫做“種種法”。爲什麼世俗谛的法叫做“種種法”?因爲勝義谛只是唯一的法性,沒有很多的分別。講空性的時候,一切萬法的空性圓融一味,沒有種種不同差別;而講世俗的時候,就有很多差別:有出離心修法、菩提心修法、四禅八定的修法等等。世俗谛的種類很多,觀待于世俗谛的修法也分很多種,所以此處稱爲“種種法”。一切甚深法和種種法是相合于勝義谛和世俗谛講的,種種教言法門就稱爲法寶。
爲什麼把法寶稱爲法身,就是從這個方面去理解的,而且通過學習“法身”,我們也知道了:一個名詞出現的時候,不一定是我們已經認知的那種意思。如果不學習法身和法寶之間的異同,我們一看到“法身”,就很容易認爲這裏的法身就是佛的法身,就會懷疑與之前講的佛寶是否有重複的過失,是否有未講到法寶的過失?實際上不是這樣,此處法身就是指法寶。那麼從哪個方面理解法寶?從它的真證法身和假教法身,尤其是從假教法身的角度來安立,比較相合于現在對法寶的理解。因此,不同的名詞出現在不同的場合,一定有不同的意義。所以通過系統學習佛經,我們就知道,當看到一個名詞時,要看它出現在什麼場合,在此處表達的是什麼意義。諸如此類的內容很多,隨著學習的深入還會逐漸接觸到,接觸之後我們抉擇的方式、以及種種的智慧就會逐漸打開。
〖由于這些法寶對于善逝來說也是具足的,因而稱“具”。〗上師在講記中說,在藏文中有個“具”字,但是沒有翻譯出來。爲什麼叫“具”?法寶對佛來講都是具足的,故稱之爲“具”。我分析時有一個懷疑,當然自己不太懂藏文,只是懷疑而已,講出來看能不能作爲參考的一種思路。頌詞“善逝法身佛子伴”中有一個“伴”字,注釋《善說海》中有一個“具”字,從意義來講,“具”和“伴”有相似之處,而在《善說海》注釋中沒有解釋“伴”字,“善逝”、“法身”、“佛子”、“應敬”都解釋了,“伴”字在注釋中沒有出現,而出現了一個“具”字,我懷疑“具”字就是頌詞中“伴”的意思。在《善說海》注釋中解釋了“具”而沒有“伴”,頌詞中有“伴”而沒有“具”,從這個角度觀察,有可能“具”就是“伴”的含義,是不是具足這種含義?作爲一種思路,大家可以觀察一下。
以上講了法寶的含義,接下來講僧寶——佛子。〖關于“佛子”,《寶性論》中雲:“具信勝乘之種子,生佛與法智慧母,禅樂胎處悲乳母,彼即隨佛生菩薩。”〗在不同的論典中,佛子分爲叁類:一類佛子就叫做“身佛子”,比如以釋迦牟尼佛爲例,佛陀的身佛子就是羅睺羅,他是佛陀出家前的親生子,是佛的身子,即佛之子;還有一種稱爲佛的“語子”,指聲聞緣覺,通過佛陀講法而證悟聖果,從佛的語言所生,叫語子;還有一種叫做“意子”,意子就是繼承了佛陀的真實思想,對于大乘菩薩道、究竟的意趣、思想能夠繼承的稱爲佛的意子,叫做大乘菩薩。此處的佛子,主要指大乘菩薩。《寶性論》中說,要誕生一個菩薩需要具足四個條件:
第一、“具信勝乘之種子”,必須對勝乘具有殊勝的信心。勝乘就是指大乘,對于大乘的整個修道和果,具足非常清淨的信心,相信通過道修持,一定能獲得殊勝的果、一定能夠利益衆生。對大乘道及其所表達的一切甚深、廣大的含義,都完全能夠信受,這叫做“具信勝乘之種子”。大海般無量無邊的佛法寶藏,如果沒有信心則無法趨入;想要現證圓滿的心性,沒有信心也無法趨入。這是第一個條件:如種子一樣的信心。
此處以四個比喻“種子、智慧母、胎處和乳母”,代指一個轉輪王王子誕生或生存的四個必要條件。這四個條件具足了,就可以逐漸生長成人。同理,一位菩薩的誕生也需要具足四個條件。第一就是“具勝乘信”,具大乘殊勝的信心就相當于種子。這個種子來自于父親。胎生的衆生,父親的種子很重要,如果沒有父親的種子就沒辦法誕生。一般而言,轉輪王王子需要轉輪王父親的種子,有一個很好的血統、種姓。對大乘的殊勝信心猶轉輪王的種子一樣。
第二是需要一個生母。“生佛與法智慧母”,能夠産生佛陀和法的智慧作爲母親。這裏的智慧是什麼呢?就是般若。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般若空慧。很多地方把空性法門、般若比喻成諸佛之母。“叁世佛母我敬禮”,叁世的佛都是通過般若空性而産生的,所以把般若空性比喻成佛的母親。有了般若空性才能夠顯現佛,才能夠顯現法,所以必須要有般若的空性。要成爲一個菩薩,除了有信心之外,還必須有了達萬法空性的智慧,這種智慧就相當于母親。所以只有種子還不行,還必須有生母,胎生尤其如此,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叁個條件“禅樂胎處”。父母結合之後,受精卵住于“胎處”,即母親的子宮。子宮必須健康,沒有疾病,沒有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的障礙,沒有導致流産的因素等等,安樂的胎處是第叁個條件。住胎時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古代國王的兒子——太子住胎時,國王會非常小心,讓人保護懷胎的婦人,有很多這樣的記載,所以安樂的胎處很重要。此處的“安樂胎處”是指能夠讓住胎的太子安樂生長的環境。一位真正的菩薩,能安住在禅定安樂的樂受中,相當于胎兒安住于良好發育的子宮一樣。所以菩薩除了具足信心和智慧,還需要具足殊勝甚深的禅定和禅定的安樂,這也是非常關鍵的。止觀雙運,禅定和無我智慧雙運,所以禅定的修法也很重要。
第四個是“悲乳母”,出生之後,喂養小王子都是由乳母進行,印度會給新生的太子配備四位、八位或十六位、叁十二位乳母,有不同的描述。乳母主要負責喂乳,也有負責清汙的、懷抱的、安全的,所以會安排很多位乳母。同樣的道理,要成爲佛子,也必須要有大悲心。大悲心就相當于乳母,可以很好的照管小孩。有了大悲心之後,最初發心是爲了救度衆生,中間積累資糧也爲救度衆生,最後成佛也是爲了救度衆生而說法。所以大悲心貫穿始終,就像乳母一樣,是不能缺少的。具足了這些條件之後,轉輪王的王子就可以順利的生長。同樣的道理,具足了這四個條件,“彼即隨佛生菩薩”,就可以跟隨佛陀的教法誕生一位殊勝的菩薩,這就是《寶性論》教證的意義。
〖由于生在如來種姓當中或者能夠成爲如來的繼承者,因而佛子---諸位聖者菩薩是僧寶。〗爲什麼把菩薩稱爲僧寶?因爲生在如來種姓中。真正的菩薩是生于如來種姓的,什麼是如來種姓、佛種姓?如來種姓是以救度一切衆生實現自他二利爲種姓的。聲聞緣覺不能夠完全承擔如來家業,沒辦法完全承擔這樣的種姓,所以聲聞緣覺後來要重新發心入大乘。…
《《入菩薩行論》第05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