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05课▪P3

  ..续本文上一页法的法身是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在《宝性论》中对法身分了两类,第一类叫做真证法身,第二类叫假教法身,有真假的差别。

  

  第一是真实的证法身。证法身是什么呢?“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的自性、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法界的本体具二清净,第一是具有本性清净,每个众生的本性都是清净的;第二叫做具足离垢清净,虽然一切众生本性清净,但因没有认知其本来清净而染上了烦恼障、所知障的垢染,因垢染遮蔽了本来清净的本性,就像乌云遮住了天空。之后通过发心、加行、修道的方式,把烦恼障、所知障一分一分清净,这叫离垢。到了佛地时,一切垢染彻底清净,现前了离垢清净。本身具足原始的本性清净,后来通过修道又具足离垢清净,就叫做具二清净。只有殊胜的佛果,才是真正圆满具足二清净,其余果位都不能称之为二清净。众生只有一种清净,就是本性清净。声闻、菩萨等,只具有部分离垢清净还没有圆满,真正圆满具足二清净的就是佛。所以“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叫做真证法身。“证”就是证悟、证法的意思,是真实的法身,叫真证法身。

  

  第二是假教法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些是法宝。〗假教法身的“假”是相对于“真”而言。“真”是和法界无二无别的,具二清净无漏智慧是和法性、究竟实相完全相合的,相对而言就是真实;“假”是通过法身流现出来的,为了度化众生而在众生的分别心面前显现的教法。如我们看到白纸黑字上的语言文字,都是属于众生的分别心,相合于众生的分别心显现出来的。虽然通过文字可以引导我们趋向究竟法界,但它的本体、自性必定是属于分别心,或属于眼识的对境,或属于耳识的对境,或属于意识的对境,都是属于分别心的对境,所以还不是真实的法界。此处“假”并不是说法是假的,而是针对于究竟实相来讲是属于分别心境界的缘故,所以称为假教法身。

  

  “教法身”即教法的法身,是指二谛而言,以二谛作为分基。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观察时相合于胜义谛的法就叫一切甚深法,在《宝性论》第四句中说“宣说甚深种种法”,实际上是假教法身中的两类:一个是甚深法,一个是种种法。从二谛而言,抉择圆满的胜义谛、与胜义谛相合的法称为“甚深法”;就世俗谛而言的法叫做“种种法”。为什么世俗谛的法叫做“种种法”?因为胜义谛只是唯一的法性,没有很多的分别。讲空性的时候,一切万法的空性圆融一味,没有种种不同差别;而讲世俗的时候,就有很多差别:有出离心修法、菩提心修法、四禅八定的修法等等。世俗谛的种类很多,观待于世俗谛的修法也分很多种,所以此处称为“种种法”。一切甚深法和种种法是相合于胜义谛和世俗谛讲的,种种教言法门就称为法宝。

  

  为什么把法宝称为法身,就是从这个方面去理解的,而且通过学习“法身”,我们也知道了:一个名词出现的时候,不一定是我们已经认知的那种意思。如果不学习法身和法宝之间的异同,我们一看到“法身”,就很容易认为这里的法身就是佛的法身,就会怀疑与之前讲的佛宝是否有重复的过失,是否有未讲到法宝的过失?实际上不是这样,此处法身就是指法宝。那么从哪个方面理解法宝?从它的真证法身和假教法身,尤其是从假教法身的角度来安立,比较相合于现在对法宝的理解。因此,不同的名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一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通过系统学习佛经,我们就知道,当看到一个名词时,要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在此处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诸如此类的内容很多,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逐渐接触到,接触之后我们抉择的方式、以及种种的智慧就会逐渐打开。

  

  〖由于些法宝对于善逝来说也是具足的,因而“具”。〗上师在讲记中说,在藏文中有个“具”字,但是没有翻译出来。为什么叫“具”?法宝对佛来讲都是具足的,故称之为“具”。我分析时有一个怀疑,当然自己不太懂藏文,只是怀疑而已,讲出来看能不能作为参考的一种思路。颂词“善逝法身佛子伴中有一个“伴字,注释《善说海》中有一个“具”字,从意义来讲,“具”和“伴”有相似之处,而在《善说海》注释中没有解释“伴”字,“善逝”、“法身”、“佛子”、“应敬”都解释了,“伴”字在注释中没有出现,而出现了一个“具”字,我怀疑“具”字就是颂词中“伴”的意思。在《善说海》注释中解释了“具”而没有“伴”,颂词中有“伴”而没有“具”,从这个角度观察,有可能“具”就是“伴”的含义,是不是具足这种含义?作为一种思路,大家可以观察一下。

  

  以上讲了法宝的含义,接下来讲僧宝——佛子。〖关于“佛子”,》中云:“具信乘之子,生佛法智慧母,禅乐悲乳母,彼即佛生菩。”〗在不同的论典中,佛子分为三类:一类佛子就叫做“身佛子”,比如以释迦牟尼佛为例,佛陀的身佛子就是罗睺罗,他是佛陀出家前的亲生子,是佛的身子,即佛之子;还有一种称为佛的“语子”,指声闻缘觉,通过佛陀讲法而证悟圣果,从佛的语言所生,叫语子;还有一种叫做“意子”,意子就是继承了佛陀的真实思想,对于大乘菩萨道、究竟的意趣、思想能够继承的称为佛的意子,叫做大乘菩萨。此处的佛子,主要指大乘菩萨。《宝性论》中说,要诞生一个菩萨需要具足四个条件:

  

  第一、“具信胜乘之种子”,必须对胜乘具有殊胜的信心。胜乘就是指大乘,对于大乘的整个修道和果,具足非常清净的信心,相信通过道修持,一定能获得殊胜的果、一定能够利益众生。对大乘道及其所表达的一切甚深、广大的含义,都完全能够信受,这叫做“具信胜乘之种子”。大海般无量无边的佛法宝藏,如果没有信心则无法趋入;想要现证圆满的心性,没有信心也无法趋入。这是第一个条件:如种子一样的信心。

  

  此处以四个比喻“种子、智慧母、胎处和乳母”,代指一个转轮王王子诞生或生存的四个必要条件。这四个条件具足了,就可以逐渐生长成人。同理,一位菩萨的诞生也需要具足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具胜乘信”,具大乘殊胜的信心就相当于种子。这个种子来自于父亲。胎生的众生,父亲的种子很重要,如果没有父亲的种子就没办法诞生。一般而言,转轮王王子需要转轮王父亲的种子,有一个很好的血统、种姓。对大乘的殊胜信心犹转轮王的种子一样。

  

  第二是需要一个生母。“生佛与法智慧母”,能够产生佛陀和法的智慧作为母亲。这里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般若。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般若空慧。很多地方把空性法门、般若比喻成诸佛之母。“三世佛母我敬礼”,三世的佛都是通过般若空性而产生的,所以把般若空性比喻成佛的母亲。有了般若空性才能够显现佛,才能够显现法,所以必须要有般若的空性。要成为一个菩萨,除了有信心之外,还必须有了达万法空性的智慧,这种智慧就相当于母亲。所以只有种子还不行,还必须有生母,胎生尤其如此,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禅乐胎处”。父母结合之后,受精卵住于“胎处”,即母亲的子宫。子宫必须健康,没有疾病,没有导致胎儿发育不良的障碍,没有导致流产的因素等等,安乐的胎处是第三个条件。住胎时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古代国王的儿子——太子住胎时,国王会非常小心,让人保护怀胎的妇人,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所以安乐的胎处很重要。此处的“安乐胎处”是指能够让住胎的太子安乐生长的环境。一位真正的菩萨,能安住在禅定安乐的乐受中,相当于胎儿安住于良好发育的子宫一样。所以菩萨除了具足信心和智慧,还需要具足殊胜甚深的禅定和禅定的安乐,这也是非常关键的。止观双运,禅定和无我智慧双运,所以禅定的修法也很重要。

  

  第四个是“悲乳母”,出生之后,喂养小王子都是由乳母进行,印度会给新生的太子配备四位、八位或十六位、三十二位乳母,有不同的描述。乳母主要负责喂乳,也有负责清污的、怀抱的、安全的,所以会安排很多位乳母。同样的道理,要成为佛子,也必须要有大悲心。大悲心就相当于乳母,可以很好的照管小孩。有了大悲心之后,最初发心是为了救度众生,中间积累资粮也为救度众生,最后成佛也是为了救度众生而说法。所以大悲心贯穿始终,就像乳母一样,是不能缺少的。具足了这些条件之后,转轮王的王子就可以顺利的生长。同样的道理,具足了这四个条件,“彼即随佛生菩萨”,就可以跟随佛陀的教法诞生一位殊胜的菩萨,这就是《宝性论》教证的意义。

  

  〖由于生在如来种中或者能承者,因而佛子---者菩是僧。〗为什么把菩萨称为僧宝?因为生在如来种姓中。真正的菩萨是生于如来种姓的,什么是如来种姓、佛种姓?如来种姓是以救度一切众生实现自他二利为种姓的。声闻缘觉不能够完全承担如来家业,没办法完全承担这样的种姓,所以声闻缘觉后来要重新发心入大乘。…

《《入菩萨行论》第05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