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直接入大乘的就是菩萨,他们不需要经过小乘道修行之后重新发菩提心,菩萨不走迂回之道,直接发心生于如来家族、如来种姓中,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菩萨修到底就是成佛,而声闻的法修到底不是成佛,只得到小乘无学道的果位,要成佛必须重新开始发菩提心,修大乘的空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菩萨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就是僧宝。所以在《宝性论》和很多大乘经典中,大乘的僧宝就是指菩萨,而且是指登地的菩萨——圣僧。“诸位圣者菩萨”就是指僧宝。
从不太严格的角度而言,平时所讲的僧宝,四个比丘以上都可以称为僧宝,也可以称为僧团,是凡夫的标准。如果按照大乘的标准,真正的僧宝应该指菩萨。《心性休息大车疏》也是这样介绍僧宝的,所以圣者菩萨以上称为真正的僧宝。在凡夫的修行团体中,四位比丘、比丘尼以上都可以称为僧宝,沙弥等都可以叫做大僧众、小僧众,有时居士的团体也可以叫做僧团、小僧众,《心性休息大车疏》是这样讲的。皈依三宝中的圣僧宝时,真正的僧宝应该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
〖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这里解释了第二句“及诸应敬我悉礼”:我要顶礼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不是大乘的皈依处的声闻缘觉阿罗汉,他们的功德远远超胜凡夫,对他们也应该顶礼。一方面是对他们表示尊重;另一方面可以打破我们自己的傲慢心。而且他们的确有超胜的功德,对他们顶礼也能够得到福德。
有些人虽然是凡夫,但是身为亲教师、阿阇黎,也应该顶礼。亲教师另外的名字叫堪布,堪布就是亲教师,从戒律的角度讲亲教师主要负责传戒,讲授戒律,自己依止的亲教师,就叫堪布。现在堪布一方面要传戒,一方面要讲法,有法师的意思。阿阇黎就是自己的上师。“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有些亲教师、阿阇黎也是圣者,但因为三宝已经包括了圣者,此处意为虽然不是大乘的皈依处,或者不是圣者,但对于亲教师、阿阇黎等应礼处也应该顶礼。还有其他的应礼处:比如佛塔、佛陀的圣地(佛陀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转*轮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四大圣地等。这样我们的内心会逐渐和佛相应,逐渐产生菩提心或修道的功德。
此处作者对应该顶礼的对境,三门恭敬地顶礼。顶礼分为三类:上等顶礼、中等顶礼、下等顶礼。上等顶礼是安住在殊胜的证悟中,没有能礼、所礼,这样的安住就是一种顶礼;第二种随顺修行方式做顶礼;第三种就是以三门恭敬的方式来顶礼。对我们而言,三门恭敬地顶礼比较容易理解。作者外表上三门恭敬顶礼,内心安住在殊胜的证悟中,完全具足了上等顶礼。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这样做顶礼、赞叹、供养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就像《赞佛功德经》所讲,本师善逝和这些应该顶礼之处,都是非常殊胜的对境。我们的导师相续中具足很多圆满的功德,所以对这样殊胜对境,即使做微少的承事供养、简短的顶礼、说一句赞叹,都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对境太殊胜,即便做“微供养亦趋人天乐”,也能够让顶礼者、供养者,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得到无死的圣果。《百业经》、《贤愚经》讲了很多对佛、僧众做一点点的供养,就得到很大安乐果报的公案。
《贤愚经》的《宝天因缘品》、《华天因缘品》讲,以前有个人很穷,他只是去野地里采一些花,散在僧众的行列中,对佛和僧众作供养,结果生生世世出生时都有鲜花降下,而且种种受用享之不尽,后来在释迦佛出世时出家证阿罗汉果。他最初非常穷,但是以清净心给佛、僧众供养花的缘故,最后得这样的功德,叫做华天比丘。还有一个人叫金天比丘,也是曾经给佛、僧众供养一点点的水和一点金币,最后得到很多功德。还有一个没有很多财富的人,在野外溪水中捡到一些像珠宝一样的圆石头,拿来供养佛和僧众,也暂时获得了人天安乐,最后获得圣果,这样的公案在《贤愚经》中非常多。有空翻看一下《贤愚经》,对我们修行会起到很大的帮助,里面直接讲了因和果,这种因果不是一般人随便想的,而是释迦牟尼佛通过殊胜的智慧观察之后宣说的。这一世的福报决定就是前世给僧众、佛做了一点小小的供养得到的。如果我们去看,对因果不虚、果报成倍增长的道理,可以产生直观的认识。虽然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推理、教证,但是这些公案、故事,可以直接告诉我们此因生此果的道理。
〖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作礼赞的目的和必要就是为了成就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所以平时经常观想对佛陀、法宝、僧众做供养、顶礼,能够让我们暂时和究竟都获得快乐。本课就讲到这里。
[1]为避免踩到虫蚁,一般阿罗汉走路脚不沾地。
《《入菩萨行论》第05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