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接入大乘的就是菩薩,他們不需要經過小乘道修行之後重新發菩提心,菩薩不走迂回之道,直接發心生于如來家族、如來種姓中,能夠成爲如來的繼承者。菩薩修到底就是成佛,而聲聞的法修到底不是成佛,只得到小乘無學道的果位,要成佛必須重新開始發菩提心,修大乘的空性。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菩薩能夠成爲如來的繼承者。因而“佛子諸位---聖者菩薩”,就是僧寶。所以在《寶性論》和很多大乘經典中,大乘的僧寶就是指菩薩,而且是指登地的菩薩——聖僧。“諸位聖者菩薩”就是指僧寶。
從不太嚴格的角度而言,平時所講的僧寶,四個比丘以上都可以稱爲僧寶,也可以稱爲僧團,是凡夫的標准。如果按照大乘的標准,真正的僧寶應該指菩薩。《心性休息大車疏》也是這樣介紹僧寶的,所以聖者菩薩以上稱爲真正的僧寶。在凡夫的修行團體中,四位比丘、比丘尼以上都可以稱爲僧寶,沙彌等都可以叫做大僧衆、小僧衆,有時居士的團體也可以叫做僧團、小僧衆,《心性休息大車疏》是這樣講的。皈依叁寶中的聖僧寶時,真正的僧寶應該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
〖于包括僧寶在內的叁皈依處,以及雖不是大乘的皈依處,但總的來說功德超勝的聲聞、緣覺、親教師、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爲應禮處的對境前,作者叁門恭敬作禮。〗這裏解釋了第二句“及諸應敬我悉禮”:我要頂禮包括僧寶在內的叁皈依處,以及不是大乘的皈依處的聲聞緣覺阿羅漢,他們的功德遠遠超勝凡夫,對他們也應該頂禮。一方面是對他們表示尊重;另一方面可以打破我們自己的傲慢心。而且他們的確有超勝的功德,對他們頂禮也能夠得到福德。
有些人雖然是凡夫,但是身爲親教師、阿阇黎,也應該頂禮。親教師另外的名字叫堪布,堪布就是親教師,從戒律的角度講親教師主要負責傳戒,講授戒律,自己依止的親教師,就叫堪布。現在堪布一方面要傳戒,一方面要講法,有法師的意思。阿阇黎就是自己的上師。“凡是一切可堪爲應禮處的對境前”,有些親教師、阿阇黎也是聖者,但因爲叁寶已經包括了聖者,此處意爲雖然不是大乘的皈依處,或者不是聖者,但對于親教師、阿阇黎等應禮處也應該頂禮。還有其他的應禮處:比如佛塔、佛陀的聖地(佛陀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轉*輪的地方、涅槃的地方)、四大聖地等。這樣我們的內心會逐漸和佛相應,逐漸産生菩提心或修道的功德。
此處作者對應該頂禮的對境,叁門恭敬地頂禮。頂禮分爲叁類:上等頂禮、中等頂禮、下等頂禮。上等頂禮是安住在殊勝的證悟中,沒有能禮、所禮,這樣的安住就是一種頂禮;第二種隨順修行方式做頂禮;第叁種就是以叁門恭敬的方式來頂禮。對我們而言,叁門恭敬地頂禮比較容易理解。作者外表上叁門恭敬頂禮,內心安住在殊勝的證悟中,完全具足了上等頂禮。
〖關于這樣作禮贊的必要,正如《贊佛功德經》中說:“于本師善逝,雖作微供養,亦趨人天樂,得無死聖果。”〗這樣做頂禮、贊歎、供養的必要性到底是什麼?就像《贊佛功德經》所講,本師善逝和這些應該頂禮之處,都是非常殊勝的對境。我們的導師相續中具足很多圓滿的功德,所以對這樣殊勝對境,即使做微少的承事供養、簡短的頂禮、說一句贊歎,都能夠累積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爲對境太殊勝,即便做“微供養亦趨人天樂”,也能夠讓頂禮者、供養者,暫時獲得人天的快樂,究竟得到無死的聖果。《百業經》、《賢愚經》講了很多對佛、僧衆做一點點的供養,就得到很大安樂果報的公案。
《賢愚經》的《寶天因緣品》、《華天因緣品》講,以前有個人很窮,他只是去野地裏采一些花,散在僧衆的行列中,對佛和僧衆作供養,結果生生世世出生時都有鮮花降下,而且種種受用享之不盡,後來在釋迦佛出世時出家證阿羅漢果。他最初非常窮,但是以清淨心給佛、僧衆供養花的緣故,最後得這樣的功德,叫做華天比丘。還有一個人叫金天比丘,也是曾經給佛、僧衆供養一點點的水和一點金幣,最後得到很多功德。還有一個沒有很多財富的人,在野外溪水中撿到一些像珠寶一樣的圓石頭,拿來供養佛和僧衆,也暫時獲得了人天安樂,最後獲得聖果,這樣的公案在《賢愚經》中非常多。有空翻看一下《賢愚經》,對我們修行會起到很大的幫助,裏面直接講了因和果,這種因果不是一般人隨便想的,而是釋迦牟尼佛通過殊勝的智慧觀察之後宣說的。這一世的福報決定就是前世給僧衆、佛做了一點小小的供養得到的。如果我們去看,對因果不虛、果報成倍增長的道理,可以産生直觀的認識。雖然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推理、教證,但是這些公案、故事,可以直接告訴我們此因生此果的道理。
〖作禮贊的目的就是爲了成辦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等。〗作禮贊的目的和必要就是爲了成就暫時和究竟的快樂。所以平時經常觀想對佛陀、法寶、僧衆做供養、頂禮,能夠讓我們暫時和究竟都獲得快樂。本課就講到這裏。
[1]爲避免踩到蟲蟻,一般阿羅漢走路腳不沾地。
《《入菩薩行論》第05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