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06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沒必要把它落在文字上嘛。

  下面就講落成文字的必要性:〖爲了修習菩提心善法,根據自己平時所理解的不同而在論典中陳述,暫時也能使自己的信心越來越增上。〗爲了讓自己修習菩提心,根據自己平時的不同理解,在論典中做一些陳述。有時我們做一些筆記和備忘錄,就是怕這些問題忘記了,沒辦法串習。所以通過這種方式,暫時也能使自己的信心增上,循著寫下來的東西,再再去看、去觀察,由于不忘失的緣故,暫時能夠讓信心不斷的增長。

  這裏有個“暫時增長”,有些大德認爲“暫時”的意思說明了有利他的含義:〖善天尊者與普明尊者說:所謂的 “暫”字說明有觀待他利的意思〗。暫時讓我的信心得以增長,究竟是爲了利他,暫時是觀待利他,暫時讓自己的信心增上,究竟是爲了讓衆生能夠增長善根。寂天菩薩有沒有菩提心?是不是爲了利益衆生而造《入菩薩行論》?實際上很清楚、沒有任何懷疑,一定是有利他心的,他已經圓滿了菩薩的學處,只是爲了後代衆生能夠趨入菩薩行而造論典。論典中“暫時”這句,很多大德分析隱藏了利他的思想,是一種謙虛。有利他心可謂菩薩,而一般的人容易産生傲慢——你看我是爲了利他,不是爲自己,有些人會在這上面做文章。寂天論師在文字上說:我寫這個論典不是爲了利他,主要是爲了我自己修行,是一種謙虛的示現。

  〖爲什麼這樣說呢?萬一與我具有同緣分即相同種姓百般尋求菩薩行、心術正直的其他諸位學人見到這些內容,也許會有增長菩提心等利益。〗大乘種姓是很重要的,有了大乘種性才可以真正趨入于大乘修行。如果大乘種姓不成熟,對大乘的教法就沒有強烈的信心。在《大乘莊嚴經論》第四品中,彌勒菩薩專門描繪了“種姓品”,講了大乘種姓的很多殊勝性。如果一旦大乘種姓蘇醒了,即便造了五無間罪,也不會馬上成熟。一般情況下,造了五無間罪沒有中陰,死後馬上墮入無間地獄。但是大乘種姓蘇醒了的人,即便造過五無間罪,在頌詞中有“遲入速出”的說法,“遲入”是什麼意思?本來造了五無間罪的人死後無間墮入地獄,但是有大乘種姓的人可以“遲入”——可延緩入地獄的時間,也許是隔好幾生、或者幾百生才會成熟。有時間就有機會,有可能通過修行把這個罪業忏悔清淨。“速出”就是即使果報成熟墮入地獄,也能很快起來,就像皮球落地馬上彈起一樣,即便在地獄中,也能對其他衆生發大悲心,這就是大乘種姓的不共功德。大乘種姓一旦蘇醒的功德非常了不起,種姓成熟有圓滿成熟的、部分成熟很多種,前面所講當然是種姓很強烈成熟的那種衆生。

  寂天菩薩很謙虛地說:與我有緣分的人,具有同樣大乘種姓的人,百般尋求菩薩行,對菩薩行很有興趣,心術也很正直(心術正直指有一種依法不依人的品性)的人,只要論典對修行有幫助,就不會看作者如何。我這個人不怎麼樣,但我寫的這個論典,在一些心術正直的學者面前,也許會接受。第一他們對菩薩行有興趣,另一方面心術正直,其他諸位學人看到這些內容,也許會有增長菩提心的利益,所以造了這個論典。

  〖這樣的謙虛之詞能使大家了解作者無有我慢。〗前面這些謙虛之詞很容易讓大家知道,作者內心沒有我慢心。有些大德沒有我慢,但不示現謙虛之詞;有些大德沒有我慢,但是也示現謙虛。大德已經安住在一切萬法的實相中,對他們而言,需不需要示現謙虛,關鍵在于對衆生有沒有利益,如果對衆生有利益,可以示現謙虛,也可以示現不謙虛。我們看藏傳佛教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大德,如薩迦班智達,他的智慧非常深,他在寫論典、在寫注釋後跋的時候,直接就說:我是精通十明的、我精通一切佛教論典、我具有甚深的辯才、我對一切正法通達無礙,直接這樣寫。他的相續中的確具有這樣的智慧,直接把自己的功德表現出來,一部分衆生看到也容易産生信心:這個作者的功德了不起!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造論的時候,也很少有這些謙虛的詞句,他說:我就是精通勝乘瑜伽士龍欽繞將!克主傑尊者是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在論典中也沒有很多的謙虛詞。大德們本來具足通達萬法的功德,直接講出來是一種了義的謙虛,不用在詞句上表現。如實表述並不是我慢,對一些衆生有這樣的必要性。諸位大德的風格不一樣,對衆生都是有利的。像薩迦班智達、無垢光尊者、克主傑尊者等等,因爲他們的功德明擺著,誰也不會因爲他們的論典中沒有謙虛詞,就認爲他們一定有我慢,絕對不會這樣想。

  而有些大德的示現就很謙虛,如寂天菩薩百分之百沒有我慢,在造論典的時候,詞句上就很謙虛,有讓衆生趨入謙虛之道的必要。全知麥彭仁波切也相當謙虛,他在《釋迦牟尼佛修法儀軌》後跋中說:我是濁世的名相說法者,在《定解寶燈論》中也有很多謙詞。不管怎樣,這些大德謙虛也好,不謙虛也好,都是從不同的側面引導衆生的心趨向于實相,引導衆生進入修正法之道,都有一定的必要。

  所以一方面了解作者沒有我慢,這是毫無疑問的,然後〖也表明如果出現過失則請求寬恕之義。〗當然寂天菩薩的論典中不可能出現絲毫的過失,但在詞句上也表示如果有過失則請求寬恕。這是《善說海》的作者無著賢論師對頌詞的理解,他所寫的《佛子行叁十七頌》的最後也說:如果有什麼過失,我也發露忏悔,請求聖者寬恕。也是這樣的含義。以上是大德們的一些共同觀點。

  丙二(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分叁:一、各自之本體;二、宣說之必要;叁、如何宣說。

  “宣說之必要關聯”,在藏傳佛教的論典當中,經常會看到出現講述“宣說之必要關聯”這樣的句子。第一是講到各自的本體。各自的本體是什麼意思?在宣講論典之前,宣講叁種法或者四種法作爲它的聯系,是趨入講解正論之前需要學習的。第一個本體是所說,或者叫所诠,就是這個論典所說的意義是什麼;第二個本體是必要;第叁個是必要的必要;第四個就是關聯,即它們有什麼聯系。

  首先我們來看注釋:〖此論的所說內容即以“趨入菩薩律儀法”這一句頌詞爲代表完整無缺的大乘之種姓、道、果,當然主要是菩薩的所有學處。〗這就是講到必要等四法、叁法的時候,第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所诠或所說。我們在學習論典之前,都要了解所诠是什麼。比如我們在學《入行論》,《入行論》講了什麼內容?首先就要做個簡單的介紹。此論的所說內容即以“趨入菩薩律儀法”這一句來代表,宣講了完整無缺的大乘種姓就是修道之基;然後是修持之道;修道之果就是成佛果或者菩薩果。《入行論》的所說主要是菩薩的所有學處。如果是對成菩薩、成佛有興趣的人,了解這個所說之後,就會産生興趣:這個論典好,我一定要學這個論典。這就是必要等四法中第一個所诠或者所說的意義。

  第二個就是四法當中第二法:〖這些所說內容依靠此論而通達爲必要,〗這個必要是什麼呢?學這個論典可以達到什麼必要?所說的內容、菩薩的學處依靠此論而通達,通達裏面的所說,通達菩薩的學處,就是它的必要,即學習這個論典的目的。

  有時講法是第叁、第四調整,有些先講〖通達依賴于論典是關聯。〗有些先講〖實修所通達的意義從而獲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前面講過一個“必要”就是通達此論。通達此論有什麼必要呢?通達此論就可以獲得果位,修習下去就可獲得殊勝的佛果,這是必要的必要、究竟的必要。前面的必要是暫時的必要,通達本論的所說、所诠義。通達了又怎樣?就要了知必要的必要。是不是通達了所诠義就圓滿了?如果單是這一點我們就不願意學下去了,只是通達所說意義,還不夠圓滿,還缺少點什麼,這時就要講必要的必要:通達了論義之後,通過實修可以獲得殊勝的成佛果位,這個才是我們究竟的目的。獲得果位之後可以真正展開利益衆生的事業,必要的必要就很明顯,究竟的必要是爲了獲得果位之後度化衆生。所以通過叁法觀察之後,我們一定想學這個論典,因爲它太殊勝了。

  後面講“關聯”,“關聯”就說聯系是什麼?“通達依賴于論典是關聯。”我們要通達這種必要依靠于論典,論典是方便,通達這個意義是方便所生。我們要通達這個論典,必須要依賴《入行論》十品的文字,幫助我們通達所說意義,這就是關聯。以上講了四法各自的本體。

  第二個科判宣說必要等四法有什麼目的呢?〖諸位智者通過了知論典具有必要等從而才會深入修學。〗有智慧的人學習之前會觀察——所做的事情是什麼?做完有什麼必要?必要的必要是什麼?之間有什麼聯系?通過四法觀察,覺得有投入的必要,把精力時間投下去有比較好的回報,才願意深入學習。比如我們觀察一個世間的論典是否需要學習,就要觀察它的所說是什麼。所說如果是引發的貪嗔癡的文字和意義,那麼通達它有什麼必要呢?暫時的必要沒有,必要的必要也沒有,這樣就不值得學。如果觀察之後,了知論典的所說就是大乘的基、道、果,通過論典可以幫助我們通達一切所诠義,那麼學習是有必要的。必要的必要就是通達後繼續修學,可以成佛。關聯就是通過學習這個論典可以通達本論,通過能诠可以通達所诠,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學這個論典,學文字論典才能了知裏面所诠的意義,了知裏面所诠的意義才能夠通達,通達之後才能夠修持獲得證悟,它是有這樣次第性的。以上宣說了“必要四法”的作用。

  第叁“如何宣說”。〖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論釋難》中說:“這部論的必要等實際上通過論名就已經指明了”。〗那波瓦尊者的觀點是“所诠”、“必要”、“必要的必要”、“關聯”這四法,通過《入菩薩行論》的論名就可以知道。所诠就是菩薩行的種種學處;“入菩薩行”的“入”就是必要,可以幫助我們趨入菩薩行;究竟的必要是什麼?就是入了菩薩行之後一定會得到菩薩果,或者佛果;關聯就是通過學習《入菩薩行論》當中的文字,可以幫助我們了知所诠,逐漸達到“必要的必要”,所以通過論名就可以知道了。以上是那波瓦尊者的觀點。

  還有〖阿阇黎善天說:“趨入佛子律儀法”是所說,爲利益自他是必要,論典與必要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即是關聯。〗善天論師講解這個“四法”的時候,是通過“趨入佛子律儀法”這個立誓句來觀察的。“趨入佛子律儀法”是所說,也是入菩薩行的意思,趨入就是“入”,“佛子”就是菩薩,律儀法就是“行”,也是通過論名來指明“四法”的關系。“趨入佛子律儀法”是“所說”,利益自他是“必要”,論典就是“能诠”,能诠和必要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通過這個論典,作爲方便、因,就可以産生方便生所生利益自他的必要,所以它是關聯。這裏沒有講必要的必要,必要的必要很明顯就是最後成佛。以上就講了必要叁法或四法。總而言之,必要等四法在很多論典裏都有,主要是在趨入正論之前,通過觀察它的所說、必要等等,建立深入學習下去的興趣,這是特別重要的。本課就講到這裏。

  [1]《根本中觀論》、《精研論》、《回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中觀寶論》。

  

《《入菩薩行論》第06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