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必要把它落在文字上嘛。
下面就讲落成文字的必要性:〖为了修习菩提心善法,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不同而在论典中陈述,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为了让自己修习菩提心,根据自己平时的不同理解,在论典中做一些陈述。有时我们做一些笔记和备忘录,就是怕这些问题忘记了,没办法串习。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增上,循着写下来的东西,再再去看、去观察,由于不忘失的缘故,暂时能够让信心不断的增长。
这里有个“暂时增长”,有些大德认为“暂时”的意思说明了有利他的含义:〖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 “暂”字说明有观待他利的意思〗。暂时让我的信心得以增长,究竟是为了利他,暂时是观待利他,暂时让自己的信心增上,究竟是为了让众生能够增长善根。寂天菩萨有没有菩提心?是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造《入菩萨行论》?实际上很清楚、没有任何怀疑,一定是有利他心的,他已经圆满了菩萨的学处,只是为了后代众生能够趋入菩萨行而造论典。论典中“暂时”这句,很多大德分析隐藏了利他的思想,是一种谦虚。有利他心可谓菩萨,而一般的人容易产生傲慢——你看我是为了利他,不是为自己,有些人会在这上面做文章。寂天论师在文字上说:我写这个论典不是为了利他,主要是为了我自己修行,是一种谦虚的示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分即相同种姓百般寻求菩萨行、心术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大乘种姓是很重要的,有了大乘种性才可以真正趋入于大乘修行。如果大乘种姓不成熟,对大乘的教法就没有强烈的信心。在《大乘庄严经论》第四品中,弥勒菩萨专门描绘了“种姓品”,讲了大乘种姓的很多殊胜性。如果一旦大乘种姓苏醒了,即便造了五无间罪,也不会马上成熟。一般情况下,造了五无间罪没有中阴,死后马上堕入无间地狱。但是大乘种姓苏醒了的人,即便造过五无间罪,在颂词中有“迟入速出”的说法,“迟入”是什么意思?本来造了五无间罪的人死后无间堕入地狱,但是有大乘种姓的人可以“迟入”——可延缓入地狱的时间,也许是隔好几生、或者几百生才会成熟。有时间就有机会,有可能通过修行把这个罪业忏悔清净。“速出”就是即使果报成熟堕入地狱,也能很快起来,就像皮球落地马上弹起一样,即便在地狱中,也能对其他众生发大悲心,这就是大乘种姓的不共功德。大乘种姓一旦苏醒的功德非常了不起,种姓成熟有圆满成熟的、部分成熟很多种,前面所讲当然是种姓很强烈成熟的那种众生。
寂天菩萨很谦虚地说:与我有缘分的人,具有同样大乘种姓的人,百般寻求菩萨行,对菩萨行很有兴趣,心术也很正直(心术正直指有一种依法不依人的品性)的人,只要论典对修行有帮助,就不会看作者如何。我这个人不怎么样,但我写的这个论典,在一些心术正直的学者面前,也许会接受。第一他们对菩萨行有兴趣,另一方面心术正直,其他诸位学人看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的利益,所以造了这个论典。
〖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前面这些谦虚之词很容易让大家知道,作者内心没有我慢心。有些大德没有我慢,但不示现谦虚之词;有些大德没有我慢,但是也示现谦虚。大德已经安住在一切万法的实相中,对他们而言,需不需要示现谦虚,关键在于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对众生有利益,可以示现谦虚,也可以示现不谦虚。我们看藏传佛教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德,如萨迦班智达,他的智慧非常深,他在写论典、在写注释后跋的时候,直接就说:我是精通十明的、我精通一切佛教论典、我具有甚深的辩才、我对一切正法通达无碍,直接这样写。他的相续中的确具有这样的智慧,直接把自己的功德表现出来,一部分众生看到也容易产生信心:这个作者的功德了不起!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造论的时候,也很少有这些谦虚的词句,他说:我就是精通胜乘瑜伽士龙钦绕将!克主杰尊者是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在论典中也没有很多的谦虚词。大德们本来具足通达万法的功德,直接讲出来是一种了义的谦虚,不用在词句上表现。如实表述并不是我慢,对一些众生有这样的必要性。诸位大德的风格不一样,对众生都是有利的。像萨迦班智达、无垢光尊者、克主杰尊者等等,因为他们的功德明摆着,谁也不会因为他们的论典中没有谦虚词,就认为他们一定有我慢,绝对不会这样想。
而有些大德的示现就很谦虚,如寂天菩萨百分之百没有我慢,在造论典的时候,词句上就很谦虚,有让众生趋入谦虚之道的必要。全知麦彭仁波切也相当谦虚,他在《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后跋中说:我是浊世的名相说法者,在《定解宝灯论》中也有很多谦词。不管怎样,这些大德谦虚也好,不谦虚也好,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引导众生的心趋向于实相,引导众生进入修正法之道,都有一定的必要。
所以一方面了解作者没有我慢,这是毫无疑问的,然后〖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当然寂天菩萨的论典中不可能出现丝毫的过失,但在词句上也表示如果有过失则请求宽恕。这是《善说海》的作者无著贤论师对颂词的理解,他所写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的最后也说:如果有什么过失,我也发露忏悔,请求圣者宽恕。也是这样的含义。以上是大德们的一些共同观点。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一、各自之本体;二、宣说之必要;三、如何宣说。
“宣说之必要关联”,在藏传佛教的论典当中,经常会看到出现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这样的句子。第一是讲到各自的本体。各自的本体是什么意思?在宣讲论典之前,宣讲三种法或者四种法作为它的联系,是趋入讲解正论之前需要学习的。第一个本体是所说,或者叫所诠,就是这个论典所说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个本体是必要;第三个是必要的必要;第四个就是关联,即它们有什么联系。
首先我们来看注释:〖此论的所说内容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为代表完整无缺的大乘之种姓、道、果,当然主要是菩萨的所有学处。〗这就是讲到必要等四法、三法的时候,第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所诠或所说。我们在学习论典之前,都要了解所诠是什么。比如我们在学《入行论》,《入行论》讲了什么内容?首先就要做个简单的介绍。此论的所说内容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来代表,宣讲了完整无缺的大乘种姓就是修道之基;然后是修持之道;修道之果就是成佛果或者菩萨果。《入行论》的所说主要是菩萨的所有学处。如果是对成菩萨、成佛有兴趣的人,了解这个所说之后,就会产生兴趣:这个论典好,我一定要学这个论典。这就是必要等四法中第一个所诠或者所说的意义。
第二个就是四法当中第二法:〖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这个必要是什么呢?学这个论典可以达到什么必要?所说的内容、菩萨的学处依靠此论而通达,通达里面的所说,通达菩萨的学处,就是它的必要,即学习这个论典的目的。
有时讲法是第三、第四调整,有些先讲〖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有些先讲〖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前面讲过一个“必要”就是通达此论。通达此论有什么必要呢?通达此论就可以获得果位,修习下去就可获得殊胜的佛果,这是必要的必要、究竟的必要。前面的必要是暂时的必要,通达本论的所说、所诠义。通达了又怎样?就要了知必要的必要。是不是通达了所诠义就圆满了?如果单是这一点我们就不愿意学下去了,只是通达所说意义,还不够圆满,还缺少点什么,这时就要讲必要的必要:通达了论义之后,通过实修可以获得殊胜的成佛果位,这个才是我们究竟的目的。获得果位之后可以真正展开利益众生的事业,必要的必要就很明显,究竟的必要是为了获得果位之后度化众生。所以通过三法观察之后,我们一定想学这个论典,因为它太殊胜了。
后面讲“关联”,“关联”就说联系是什么?“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我们要通达这种必要依靠于论典,论典是方便,通达这个意义是方便所生。我们要通达这个论典,必须要依赖《入行论》十品的文字,帮助我们通达所说意义,这就是关联。以上讲了四法各自的本体。
第二个科判宣说必要等四法有什么目的呢?〖诸位智者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有智慧的人学习之前会观察——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做完有什么必要?必要的必要是什么?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四法观察,觉得有投入的必要,把精力时间投下去有比较好的回报,才愿意深入学习。比如我们观察一个世间的论典是否需要学习,就要观察它的所说是什么。所说如果是引发的贪嗔痴的文字和意义,那么通达它有什么必要呢?暂时的必要没有,必要的必要也没有,这样就不值得学。如果观察之后,了知论典的所说就是大乘的基、道、果,通过论典可以帮助我们通达一切所诠义,那么学习是有必要的。必要的必要就是通达后继续修学,可以成佛。关联就是通过学习这个论典可以通达本论,通过能诠可以通达所诠,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学这个论典,学文字论典才能了知里面所诠的意义,了知里面所诠的意义才能够通达,通达之后才能够修持获得证悟,它是有这样次第性的。以上宣说了“必要四法”的作用。
第三“如何宣说”。〖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论释难》中说:“这部论的必要等实际上通过论名就已经指明了”。〗那波瓦尊者的观点是“所诠”、“必要”、“必要的必要”、“关联”这四法,通过《入菩萨行论》的论名就可以知道。所诠就是菩萨行的种种学处;“入菩萨行”的“入”就是必要,可以帮助我们趋入菩萨行;究竟的必要是什么?就是入了菩萨行之后一定会得到菩萨果,或者佛果;关联就是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当中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知所诠,逐渐达到“必要的必要”,所以通过论名就可以知道了。以上是那波瓦尊者的观点。
还有〖阿阇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是关联。〗善天论师讲解这个“四法”的时候,是通过“趋入佛子律仪法”这个立誓句来观察的。“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也是入菩萨行的意思,趋入就是“入”,“佛子”就是菩萨,律仪法就是“行”,也是通过论名来指明“四法”的关系。“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就是“能诠”,能诠和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通过这个论典,作为方便、因,就可以产生方便生所生利益自他的必要,所以它是关联。这里没有讲必要的必要,必要的必要很明显就是最后成佛。以上就讲了必要三法或四法。总而言之,必要等四法在很多论典里都有,主要是在趋入正论之前,通过观察它的所说、必要等等,建立深入学习下去的兴趣,这是特别重要的。本课就讲到这里。
[1]《根本中观论》、《精研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中观宝论》。
《《入菩萨行论》第06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