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母的愛心,所以不能較真說我的父母是菩提學會的,他們是發了菩提心的,不是從這個角度講的。父母對子女都有一種天然的愛心,人道的父母是這樣,旁生道的父母也是如此。我們從人道分析觀察,從降生開始父母就傾注了所有的愛在我們身上,給我們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經常防護我們不要生病、不要出現違緣,辛辛苦苦撫育我們長大;到了上學的年齡,就聯系好的幼兒園、好的學校,爲了我們的教育傾注了所有心血;完成學業開始工作,父母又爲自己的工作奔波,爲自己成家操心等等,總之父母傾注到子女身上的這些愛、這些心血,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父愛、母愛非常偉大。的確世間中的父母之愛是值得贊歎的,非常偉大、非常清淨。但這種在社會中被讴歌的父母之愛,站在一個公正的角度觀察,有沒有饒益一切衆生的菩提心呢?實際上父母的愛對境非常狹隘,幾乎把所有的愛放在了自己的子女身上,或者再大一點就是放在親朋好友身上,而對與自己無關的其他衆生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所以父母之愛所緣非常狹隘,而且給予的主要都是世間利益,就是讓兒女能在世間過得好一點,無病無災、順順利利,有錢有物質,就覺得這是最大的愛了。當然從一個角度講這是需要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父母之愛也只能給予這些,至于能不能讓兒女發起菩提心、讓他們修道、讓他們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呢?絕大多數的父母想都沒有這樣想過。仔細公正地觀察一下,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雖然他們的愛心非常廣大,這些愛已經感天動地了,但還是沒有菩提心。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父母沒有菩提心,那麼仙人有沒有呢?此處的仙人是指印度的一些苦行者,他們在深山修煉禅定,通過修煉具足五通,咒力很厲害。這裏的“仙”並不是中國傳統所說的神仙,中國的“仙”可以劃在欲天中,而此處的“仙”是指具有神通、禅定的苦行者。這些苦行仙人雖然可以抛棄家庭等一切去修煉禅定,但是他們有沒有菩提心呢?他們沒有利益衆生的菩提心,要不然就是爲了自己解脫,或者爲了自己忏罪等等。雖然出家後到森林中苦行,實際上他們沒有爲了利益衆生而奮發成佛的菩提心。
那麼欲天有沒有呢?比如叁十叁天、欲界天人、帝釋天等等,他們有沒有菩提心?有時講到帝釋天是菩薩的化身,是有利益衆生的菩提心的,而此處不是指菩薩化身的帝釋天或梵天,就是指一般的世間欲天。一般的世間欲天是以修持十善業的福報生到欲天的,經常忙于享樂,沒有真正利益衆生的心態。有時候帝釋天對他的屬民、或者南瞻部洲的人民,有一些慈愛之心,但是對所有衆生沒有産生願其離苦得樂的心,所以欲天也沒有菩提心。
那梵天呢?梵天也沒有菩提心。梵天雖然把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衆生執爲自己的子民,執著爲自己的幻化,對他們很慈愛,但慈愛不等于菩提心。我們容易把愛心和菩提心混淆,梵天有一些愛心、但不一定有菩提心。菩提心的本體很清淨,不夾雜“這個是怨敵我對他不産生慈愛心,那個是親友我對他産生慈愛心”的分別,這種夾雜了煩惱的愛心在菩提心中是沒有的,所以梵天是沒有菩提心的。“有此耶?”是反問,其實就是根本沒有的意思。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父母梵天等爲了自利都沒有夢到過菩提心,爲了自己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成佛都沒有想到過菩提心。“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更何況是爲了利益其他衆生,生起饒益他人的菩提心呢?實際上根本沒有生起。“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其他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尚且沒有發起菩提心,我們能夠産生這個珍貴的願心太稀有了。
有時覺得産生利益衆生的心好像不是特別困難,這有幾個原因:第一、我們內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大乘善根,有大乘宿善做支撐的緣故,遇到其他因緣的引發,就覺得産生利他心不是特別困難;第二、現在遇到了殊勝的上師給我們傳講殊勝的妙法,傳講者上師也有殊勝的菩提心,所傳講的殊勝論典也能引導我們産生利他心,通過這些外緣的加持,就容易讓我們産生利他心。這種願心的産生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但這些因緣不是隨隨便便具足的。我們覺得産生“爲利益衆生我要發誓成佛”的願心不是很困難,從淺層次來講比較容易,但如果要深入下去,要讓這種願心、菩提心增長、穩固、圓滿最後開花結果,還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最初發心比較容易,但要維護這個發心還需要很大的精進。現在我們就觀察自己的相續,如果已經産生了這樣的願心,那是非常的稀有,我們應該非常慶幸!因爲前面所講父母、欲天乃至梵天都沒有産生菩提心,現在在我們的相續中居然産生了,當然應該非常珍惜。
從另一個角度講,一方面現在産生的菩提心還很弱,另一方面以前沒有産生菩提心時,不一定遇到很多違緣,而一旦真正開始生起菩提心,開始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時候,內心中我執的習氣、外在非人等的障礙,都會接連不斷的産生。這就要求我們在發了菩提心之後,如果遇到這些障礙應想方設法堅持殊勝的菩提心,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一方面應該知道生起菩提心非常稀有,另一方面也要知道在此過程中遇到違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想發了菩提心爲什麼還出現違緣,菩提心的功德這麼巨大爲何還出現違緣。實際上無論世間還是佛法中都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我們想要增長一點功德,也會感召很多違緣。但是如果我們把違緣轉成道用,此時違緣就不再是障礙,我們會非常歡喜地修持殊勝菩提心。
所以剛開始發菩提心,一方面比較容易發起,另一方面也容易退失。所以我們在發心之後還是要非常小心謹慎地觀察自己的心。有時産生邪見:覺得發了菩提心怎麼這麼麻煩,或者覺得發了菩提心怎麼這麼多障礙,准備想退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我們生起的菩提心很珍貴、稀有,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但如果能通過各種各樣的竅訣戰勝障礙,我們的菩提心也會再再增上,最後我們會像佛陀一樣不會遇到任何違緣。
〖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諸位親朋友人當中,有誰會具備這樣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沒有。〗世間的親屬中,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沒有具足這樣的利益之心。有時我們的父母親很善良,對待乞丐、可憐的人是有慈愍心的,會經常幫助、救濟他們。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會具有慈悲心。但在實際意義上,這種愛心與真正菩提心的利他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因爲他們想要幫助的僅是人道中的少數對象,對于其他衆生如旁生有沒有這種愛心呢?有的時候就沒有。有時僅對一些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呼籲保護、禁止殺害,但對一般的旁生就沒有這樣的心態,就算要保護所有的動物,但對地獄道、惡鬼道的衆生就不一定有這樣的想法,所以真正要利益所有有情的心態,只有在大乘菩提心中講得非常具體、非常圓滿。所以一般來講父母親沒有具足利益衆生的慈悲心。
〖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這樣的心嗎?他們也同樣不具有。〗不單是世間的父母、一般的凡夫不具足菩提心,即便是天人、仙人、梵天也不具足。他們具足威光、禅定、四力、長壽和圓滿的身相,也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但他們的四無量心與菩提心的四無量心不同。梵天所修持的四無量心能夠幫助衆生生到梵天,也叫四梵住。小乘也有四無量心,大乘也有四無量心,但是它們的所緣、修法都不同,其內涵與菩薩的四無量心差別很大。此處說梵天雖然具有四無量心,但沒有具足清淨利他的慈悲之心,功德利益沒有那麼圓滿廣大。
〖如《經觀莊嚴論》中雲:“猶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諸有情,如是父母諸親友,子與至親不具備。”〗佛子具足利他之心,在此世間中成熟一切有情。這種利他之心,父母、親友、兒子、至親,他們都不具備。一般來講,父母對兒子、其他至親都非常慈愛、都能具足利益之心,但都不如真正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所具足的利他心,爲了成熟有情而奮發的心態是沒有的。所以實際上除了菩薩之外,其余所有的世間人都不具備慈悲的菩提心。
〖這些衆生以前爲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心,又怎麼可能爲他衆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這些衆生以前爲了自己的利益,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一種心,菩提心不是爲了自利,但即便就是爲了自利、爲了自己成佛,有沒有産生過這樣的菩提心呢?實際上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菩提心,又怎麼可能完全按照菩提心的體性,爲了他衆的利益而真正萌生菩提心呢?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說,其他衆生尚且爲了一己私利,也從來沒有生起過一心一意爲衆生利益著想的這一珍寶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夠生起實在是難能可貴、稀有罕見。〗其他衆生爲了自己的利益都沒有産生過一心一意利益衆生的珍寶菩提心,我們現在能接觸這個教法,能生起或者准備生起這樣的菩提心,的確是非常可貴、非常稀有罕見的。反過來觀察,我們認爲自己已經生起的這個菩提心,是不是一心一意爲衆生著想的心態?不夾雜自利也不帶任何一種偏袒,真正一心一意地爲衆生的利益著想。首先是內心中發起意樂,發起意樂之後付諸實踐,爲了真實廣大地利益衆生去聽法、去討論、去修行。有這樣一種純淨的意樂,我們的修法就成爲了成佛的因。如果還沒有這種清淨的想法,我們還需要著手轉變相續、轉變心態,通過不斷的串習,直到起心動念純粹是爲了利益衆生。這是可以改造的,我們要改造這樣的心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精力、需要一種毅力。因爲前面再叁講過,我們無始以來流轉輪回,自私自利的力量太強大了,如果沒有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和毅力的話,要想改變它,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
在其他的修行教法中,有一個比喻用在這裏是比較合適的,我們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熏染到了什麼程度呢?就像狗卷起來的尾巴,把它抓住拉直了,一放手就又自動卷回去。我們自私自利的習氣也是這樣,現在我們通過發心,把狗尾巴一樣自私自利的心好像拉直了、好像生起了利他的心,但是稍一松懈,馬上又返回到以前的狀態,自然就回去了,根本不需要刻意造作。我們的習氣又像卷紙,把一張紙卷成桶狀放一段時間,後來想把它鋪平,攤在桌子上用手壓住時是平展的,一松手馬上又卷回到原來的形狀,這個比喻說明自私自利的心力量很強大,所以我們要刻意地、精進地去調伏它,因爲僅憑幾天、幾年的時間想調伏自私自利的心是很困難的。一方面不能太天真,覺得生起菩提心很容易,另一方面也不能太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沒有這種利他的能力,我們應保持一種適中的心態,這種心態很重要。我們持續努力一定能調伏煩惱,但在調伏煩惱的過程中,我們也時刻准備迎接挑戰,時刻准備和自己的習氣戰鬥,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一定可以戰勝自己自私自利的習氣。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12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