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12课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二个科判:理证之合理性。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分二:一、意乐殊胜;二、加行殊胜。
意乐和加行如前所讲,意乐就是发心、想法;加行是指行为,有时指五加行,有时是指行为——加功用行,它是真正的修法、行为上的修法。
庚一(意乐殊胜)分二:一、意乐之所缘广大;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意乐的所缘是非常广大的,此处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我们知道行菩提心的利益到底有多大。“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单单思维疗愈少数有情头痛的痛苦,此处的“有情”是指少数有情而不是一切有情;想要遣除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种——头痛。如果具足这样的饶益心,不管是菩萨还是一般人,都能获得无穷无尽的福报。只是对待少数有情,遣除他们的少量痛苦,以这样的饶益心、利他心就能获得无尽的福报。下面开始对比:“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何况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想要遣除的是无量有情的无量不安乐,福报就更不可思议了。一方面菩萨想把所有众生的痛苦、所有不安乐完全去除,不让众生感受哪怕一刹那、一丝一毫的痛苦;“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一方面想令众生具足无量善法的功德、乃至获得成就佛果的功德。对少数众生发起利他心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而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为了让众生获得广大资粮,遣除他们无量的痛苦而开始奋发、发愿,功德当然更加无量无边。此处通过推理证明功德是非常巨大的。
〖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等,就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也能获得无量福德。〗“某人”不一定是菩萨,只是任意一个怀着慈悲心的善良人。一般人有慈悲,菩萨也有慈悲。《经庄严论》中弥勒菩萨对悲心进行了分类:一般众生的慈悲是普通悲心,不能叫大悲,加了“大”字的悲心是指菩萨的悲心,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才是大悲。“某人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肠,仅仅想用药物等”:此人想用药物、咒语、饮食等等方式,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这个人看到众生头痛就想遣除他们的痛苦,使用各种方便去治愈他们的头痛,证明他具有一颗饶益心,如果有这样一颗饶益心并如此发愿,就能够获得无量福德。
《妙臂请问经》也有类似的描述:我们只是想要遣除众生的老苦都会获得很多功德,更何况发心要遣除一切众生一切种类的痛苦,如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等等,当然功德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这是从“遣除众生痛苦”的角度宣讲的。从“让众生获得安乐”的角度讲,让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如不用操心住房、衣食、生活资具等等。这样的心众生可以发,菩萨也可以发,而让众生获得殊胜的安乐、乃至令众生获得最殊胜的佛果,这样的发心只会是菩萨发心,利益是非常巨大的。一般世间人因为没有学习佛法的缘故,不知道所缘众生如此广大、圆满,不知道痛苦有这么多种类,佛的遍智能照见所有众生所有种类的痛苦,佛教导后学弟子要缘所有众生的一切痛苦发愿去遣除。我们平时要经常串习、思考,救度众生的慈悲心才会逐渐生起、稳固和长大。菩提心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尤其是想快速产生无造作的菩提心,必须经过刻意串习,要缘词句的意义反复进行观修:怎样利益众生、怎样令众生的痛苦减轻乃至于消失,怎样令众生获得安乐,怎样让众生获得佛果。如果众生还没有获得解脱、没有获得佛果,即便在轮回中感受快乐也只会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发愿令众生究竟获得解脱、获得佛果,才是众生最佳的利益、终极的利益,这也是我们发愿让众生暂时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原因所在,如果能够这样思考就能够获得无量福德。
〖对此,有些论师是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的。〗“对此”,就是对“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这句颂词,有些论师结合匝哦之女的公案进行讲解。此公案在《大圆满前行》中有描述,匝哦之女是世尊的前世,匝哦之女是男性不是女性。在他出生之前,有几个哥哥生下来都死了,按当地印度的风俗,取女性的名字容易养活,所以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匝哦之女”。他长大后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种姓是什么,(在印度,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有固定的种姓,不能越过种姓做其他事情,比如务农就要世代务农,做生意就要世代做生意。)他问母亲自己是什么种姓,他们本来是商主种姓,商主种姓要到大海取宝,母亲害怕他会像父亲取宝一样一去不复返,就欺骗他一会说是卖粮食的种姓、一会说是卖衣服的种姓、卖珍宝的种姓等等,最后他知道自己是商主种姓就要去大海取宝,当他把东西准备好要出发时,母亲因为舍不得而抱着他的腿伤心哭泣,他当时大发嗔心说:“我要出海取宝,你还做这种不吉祥的哭泣!”就用脚狠狠踢了母亲的头一走了之。之后他的船在大海中翻了,有些过程在此省略,后来逐渐到了地狱中,因为用脚踢母亲头的果报成熟的缘故,有个很大的铁轮在他的头里面旋转,将脑浆打得四处飞溅,非常痛苦。当时他想到:当今整个世间跟我一样用脚踢母亲头而感受痛苦的人还有很多,愿他们所有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承受,愿他们解脱这样的痛苦。他刚发自内心地发起了这个善愿,当下铁轮就消失了,他马上生到天界中感受安乐。这个公案就是“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的真实例子。以上是结合案例对颂词所进行的讲解。
〖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望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只是对一个众生或者少数众生这样观想都能获得很大的福报,那么菩萨观想的所缘境是一切众生,希望能遣除每一个众生乃至于很微小的痛苦,不是口头上说一说,而是发自内心非常愿意一切众生都没有痛苦,渴望每一位有情都能够具足无量的安乐,那么菩萨获得无量福德就更不言而喻了。就我们自己来说,哪怕一点点痛苦都不愿受,一点点的安乐都想获得,由己推人可知所有众生都是如此,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受苦,每个众生都渴望获得安乐。因此菩萨发愿要满足众生的希求,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愿一切众生具足无量安乐。不单是这样发心,而且为了实践这样的愿望而去累积功德行持六度万行。
虽然我们发愿要让众生离开痛苦,但还是看到很多众生在不断遭受痛苦,没有办法去帮助他们,内心当中非常焦急、痛苦,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必须去做福善累积资粮,当我们福报具足时,就有能力帮助众生。比如现在我们说要利益一切众生,但是看到众生生病时,却干着急帮不上忙;所以就发愿:以后具足能力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能很快于一刹那中消除众生的一切痛苦,自己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去修行、去回向、去发愿,等到资粮逐渐圆满、累积到量时,发愿就会成熟,自己就会变成具足这些能力的人,就能够通过加持或其他的方式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因此发愿遣除所有众生的痛苦固然很好,但还是没有办法亲自解决所有众生的一切痛苦,为了亲自解除众生痛苦的缘故,必须要修持福善、修持善根,让这个善根成办自己心中救度众生的愿望。如释迦牟尼佛当年发了这样的愿,通过三无数劫累积资粮成佛之后,就拥有了利益众生的能力。我们看佛的传记中有很多记载:很多生病的众生,单单是看到佛陀就解除了病苦;有些仅仅依靠佛陀放光就解除了病苦;有些是得到佛陀的摩顶就解除了痛苦......这些都是佛在因地发了愿,通过累积资粮成熟了利他能力之后,能够实实在在救度众生的例子。不单释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世界无数的佛都已经具足这种利他的能力,他们正在解除众生的痛苦,正在进行着将众生安置于无量安乐妙道的行愿。所以现在我们也要这样发愿,也要这样累积资粮。如果不去做只是发一个空愿,永远没办法具足这个能力,为了具足利他的能力,我们就要非常精进地积累资粮,这就是此处所讲的“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
世间上任何众生所发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菩提心的意乐完全超越了整个世间的任何意乐,如果我们现在能够产生这种殊胜的菩提心,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不能把生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当做一般的世间之事来看待,更不应有与生起世间善心无有差别的想法,生起菩提心是远远超胜世间善心的。此处以父母的心、苦行仙人的心、欲天、梵天的心来对比说明,看看到底他们有没有菩提心,最后就知道菩提心的确是非常珍贵、非常殊胜的。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菩提心利益众生的意乐非常殊胜,超胜了世间一般众生的心,此处就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首先以父母为例:“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父亲具足菩提心?还是母亲具足菩提心呢?此处是宣讲世间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菩提心,指的是没有学过大乘佛教、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一般的世间父…
《《入菩萨行论》第12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