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11课

  《入菩萨行论》第11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殊胜论典《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本体、生起次第以及如何让菩提心再再增长至圆满、如何行持菩萨行的殊胜窍诀。

  上课前我们说: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起殊胜的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到底是如何安立的?虽然整个大乘佛教对菩提心、菩萨行、受菩萨戒等都进行了宣说,但关键是我们自己内心中对菩提心的本体、修法有没有一种清晰的认知?有没有想过内心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所以学习《入菩萨行论》就是要准确地认知:何为菩提心?怎么样生起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怎么样以菩提心利益有情?现在所讲已经涉及到了真实菩提心的内容。

  现在讲菩提心的特殊功德。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第一个科判分类已经讲完,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我们心中首先要发起愿菩提心,然后再发起行菩提心。今天我们学习第二个科判:

  庚二、本体之差别

  前面宣讲了分类,现在宣讲本体的差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具有什么体相。通过学习本体之差别这一科判所摄持的颂词,我们能够了知什么是愿心、什么是行心,此处以比喻的方式来宣讲本体的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一般人都了知欲行与正行的差别:欲行就是想要去某个地方,比如想去某个胜地如印度金刚座等等。这种想去的心愿,是带动行为的一种总的意乐、发心。如果当时没有这个想法,后面不会有准备钱财、资具的行为。单单凭“想去”的意乐而不付诸行动,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所以先“欲行”,后面才是“正行”——在因缘和合之后真正开始去向于自己的目的地。

  犹如人们都了知欲行和正行的差别一样,“如是智者知”:如是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应该了知;“二心次第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次第与差别。二者如何对应比喻呢?欲行对应愿菩提心,正行对应行菩提心。欲行是带动正行的总基础,同理,愿菩提心也是带动行菩提心的真实基础。

  愿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心愿,是缘佛果的发心;行心是通过实践愿心,修持成佛的资粮。而成佛资粮的修法,是从如何成佛的加行、一种实践方法上进行安立的。愿心是缘果的一种发心,行心是缘因的一种发心,这个因就是六度万行等真正的修法。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要成佛的心愿是愿菩提心,为了成就佛果而行持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重点是修持因地的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是缘因的一种修法的决心。二心的次第是:先有愿心再有行心,二心的差别是:前者是发愿,后者是真正的实践。

  如果我们相续中有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此时我们内心中就具足了世俗菩提心。有了世俗菩提心,此后我们的思想行为、种种修行都能安立在殊胜的正道上不断发展。修道也需要某种纪律、规范,作为大乘行人来讲,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让我们的心和行不至于流落到世间八法上,也不至于流失到小乘的自私自利上,自始至终都是在大乘的轨道上不断奋发、不断加强,此时可以说我们的行持达到了修法的标准。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次第对一个大乘修行者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菩提心,缺少菩提心,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修持大乘佛法。就算表面上有大乘修行者的名称,但并没有大乘的意义,因为大小乘是以有没有菩提心来区分的。阿底峡尊者讲过:“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内道外道以是否皈依三宝为区别,大乘小乘以有没有发菩提心为区别,发了菩提心就是大乘,没发菩提心就是小乘。我们在修持菩萨道的过程中,要再再提醒自己一定要发菩提心、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到这样的教言,了知了它的殊胜性,随着深入学习《入菩萨行论》,还会学习到更殊胜的教授。

  这个颂词看似简单,但在深入探讨时,对菩提心的本体、分类、所缘、一乘道的修法,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像《现观庄严论》里面有发菩提心的内容,印藏大德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辩论。针对一般初学者来讲,辩论过多有可能让我们搞不清头绪,因此有部分大德告诉初学者或在家修行者:尽可能了知菩提心各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了知之后每天串修,力争在内心中体会菩提心,这也是一种方法,把主要意思掌握之后就要去实践。

  如果通过很长时间学习,虽然把菩提心的本体、不同的分类、到底佛地有没有发心等等问题搞得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内心中还是没有生起菩提心。换一个侧面讲,了知没有那么详细、圆满,但是了知关要之后,好好串修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慢慢修持内心就会生起感受,最终还是可以产生殊胜的利他之心、舍弃心中自私自利的作意。针对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上师在讲记中提到了一些辩论,如菩提心是属于心王,还是心所?世俗菩提心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到底纯粹是凡夫人行持的,还是圣者位以后行持的?这方面的辩论很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在凡夫位就必须要学习、实践的,到了圣者果位就有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不是通过仪轨而是通过证悟法性生起的。愿菩提心是一种分别念,是缘善法产生的善心,可以通过仪轨、训练的方式生起并再再增上。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的两个侧面,就是一个本体、不同的反体。从一个本体的不同侧面来安立为一个缘果、一个缘因的修法。

  寂天菩萨以容易理解的比喻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愿心、什么是行心。我们要了知:愿心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发誓成佛的心态。要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但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业障很深厚、福德很浅薄,这样的心态很难利益众生,怎么办呢?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我们就要去修持布施、持戒等等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心。通过这种比喻的方式,我们能够了知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不同次第和差别。

  注释中讲:〖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用发愿想去某地比喻愿菩提心是为他利获得菩提的意乐。菩提心有两种心态:一是悲心缘众生为他利。菩提心真正的内涵就是一心利他,以利他为重点;二是以智慧缘佛果。为了利他要怎么做呢?为了利他就要获得菩提。为什么一定要获得菩提呢?因为只有获得了菩提果位,才能够圆满地成办利他;如果没有获得菩提果位,利他的能力是不圆满的。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众生我们能利益,有的众生我们无法利益。我们凡夫人看到很多受苦的众生,虽想救度他们但是只能干着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利益他们的能力,所以只能在内心好好发愿,愿自己累积资粮成就佛果之后再来广大利益众生。虽然如此发愿,并不意味着利益众生一定要等到成佛之后,而是因为成佛之后利他的功德、利他的能力是最圆满的。修持菩萨道时,我们内心的功德会逐渐增上,利益众生的能力也在不断增上。所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当中,获得佛果之后能力是最强的。所以为了普遍利益所有众生,我们要发誓成佛,这就是愿菩提心。我们要牢牢记住愿菩提心的体性是一种作意: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

  〖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有了想去某地的想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准备资具、钱财等,计划好就开始正式启程,以走路、坐车、搭飞机等方式开始前往该地,这就是正行。以此比喻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要成佛必须具备很多的因缘、很多的资粮,(佛陀非常慈悲,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获得佛果的方法。)此处以已经有菩提心为前提,菩提心当然是获得佛果最不可或缺的因。

  发了菩提心之后怎样去圆满资粮呢?佛陀告诉我们六种圆满资粮的方法: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通过六度圆满福德和智慧二资粮。前三度即布施、持戒、安忍是圆满福德资粮的因;后二度禅定和智慧是圆满智慧资粮的因;第四个精进度是能够帮助圆满福德、智慧资粮的共同助缘——有了精进才能在福德、智慧资粮方面继续修持、圆满修持。这就是能够圆满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的六度修法,也是佛陀告诉我们的获得佛果的正道。所有菩萨都要修六度。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全都是以六度作为修持成佛之道的殊胜方法,其他的修法无一不包括六度的修法,而且渴望修持此道。一方面是踏上此道,另一方面是非常渴望、对修持此道非常有兴趣。为什么?因为只有通过此道才能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最大程度利益众生。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如此迫切,所以对于修持六度之道充满了渴望,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以怎样的意乐修道非常关键。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道,而只有佛果才是最圆满的利众之道,因此菩萨对于能够获得佛果的方法没有一点厌倦,充满了希求之心。这是初发心菩萨必须要了知的,内心要向这个标准看齐,虽然这个标准现在而言对我们是高了点,但我们要争取达到。如果为了利益众生、修持佛道可以舍弃一切,把所有的精力事业全用于修持菩萨道,自己就会变成一个标准的菩萨,能够有这样的修行,就是行菩提心。

  〖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同时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顺序。〗“希望成办自他二利”,此处“他利”就是利益众生,“自利”就是成佛。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有智慧的人,通过了知欲行和正行这二种比喻的差别,就会明白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不同次第、意义。有智慧的人也通过对照比喻和意义,同时明白此中所诠释的殊胜含义。

  …

《《入菩萨行论》第1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