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11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殊勝論典《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主要宣講了菩提心的功德、本體、生起次第以及如何讓菩提心再再增長至圓滿、如何行持菩薩行的殊勝竅訣。
上課前我們說: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起殊勝的菩提心,那麼這個菩提心到底是如何安立的?雖然整個大乘佛教對菩提心、菩薩行、受菩薩戒等都進行了宣說,但關鍵是我們自己內心中對菩提心的本體、修法有沒有一種清晰的認知?有沒有想過內心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所以學習《入菩薩行論》就是要准確地認知:何爲菩提心?怎麼樣生起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怎麼樣以菩提心利益有情?現在所講已經涉及到了真實菩提心的內容。
現在講菩提心的特殊功德。
己二(特殊功德)分叁: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叁、功德之差別。
第一個科判分類已經講完,世俗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類,我們心中首先要發起願菩提心,然後再發起行菩提心。今天我們學習第二個科判:
庚二、本體之差別
前面宣講了分類,現在宣講本體的差別: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具有什麼體相。通過學習本體之差別這一科判所攝持的頌詞,我們能夠了知什麼是願心、什麼是行心,此處以比喻的方式來宣講本體的差別。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一般人都了知欲行與正行的差別:欲行就是想要去某個地方,比如想去某個勝地如印度金剛座等等。這種想去的心願,是帶動行爲的一種總的意樂、發心。如果當時沒有這個想法,後面不會有准備錢財、資具的行爲。單單憑“想去”的意樂而不付諸行動,是無法到達目的地的。所以先“欲行”,後面才是“正行”——在因緣和合之後真正開始去向于自己的目的地。
猶如人們都了知欲行和正行的差別一樣,“如是智者知”:如是的道理有智慧的人應該了知;“二心次第別”: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次第與差別。二者如何對應比喻呢?欲行對應願菩提心,正行對應行菩提心。欲行是帶動正行的總基礎,同理,願菩提心也是帶動行菩提心的真實基礎。
願心是爲利益一切衆生發誓成佛的心願,是緣佛果的發心;行心是通過實踐願心,修持成佛的資糧。而成佛資糧的修法,是從如何成佛的加行、一種實踐方法上進行安立的。願心是緣果的一種發心,行心是緣因的一種發心,這個因就是六度萬行等真正的修法。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要成佛的心願是願菩提心,爲了成就佛果而行持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的重點是修持因地的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是緣因的一種修法的決心。二心的次第是:先有願心再有行心,二心的差別是:前者是發願,後者是真正的實踐。
如果我們相續中有了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此時我們內心中就具足了世俗菩提心。有了世俗菩提心,此後我們的思想行爲、種種修行都能安立在殊勝的正道上不斷發展。修道也需要某種紀律、規範,作爲大乘行人來講,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讓我們的心和行不至于流落到世間八法上,也不至于流失到小乘的自私自利上,自始至終都是在大乘的軌道上不斷奮發、不斷加強,此時可以說我們的行持達到了修法的標准。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次第對一個大乘修行者非常關鍵。如果沒有菩提心,缺少菩提心,實際上我們根本無法修持大乘佛法。就算表面上有大乘修行者的名稱,但並沒有大乘的意義,因爲大小乘是以有沒有菩提心來區分的。阿底峽尊者講過:“內外道以皈依別,大小乘以發心別”,內道外道以是否皈依叁寶爲區別,大乘小乘以有沒有發菩提心爲區別,發了菩提心就是大乘,沒發菩提心就是小乘。我們在修持菩薩道的過程中,要再再提醒自己一定要發菩提心、生起菩提心,這是非常關鍵的。現在我們已經學習到這樣的教言,了知了它的殊勝性,隨著深入學習《入菩薩行論》,還會學習到更殊勝的教授。
這個頌詞看似簡單,但在深入探討時,對菩提心的本體、分類、所緣、一乘道的修法,實際上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像《現觀莊嚴論》裏面有發菩提心的內容,印藏大德對此有很多不同的辯論。針對一般初學者來講,辯論過多有可能讓我們搞不清頭緒,因此有部分大德告訴初學者或在家修行者:盡可能了知菩提心各方面的內容,主要是了知之後每天串修,力爭在內心中體會菩提心,這也是一種方法,把主要意思掌握之後就要去實踐。
如果通過很長時間學習,雖然把菩提心的本體、不同的分類、到底佛地有沒有發心等等問題搞得非常清楚,如果沒有實踐的話,內心中還是沒有生起菩提心。換一個側面講,了知沒有那麼詳細、圓滿,但是了知關要之後,好好串修利益一切衆生的菩提心,慢慢修持內心就會生起感受,最終還是可以産生殊勝的利他之心、舍棄心中自私自利的作意。針對不同的情況,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
上師在講記中提到了一些辯論,如菩提心是屬于心王,還是心所?世俗菩提心即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到底純粹是凡夫人行持的,還是聖者位以後行持的?這方面的辯論很多。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在凡夫位就必須要學習、實踐的,到了聖者果位就有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不是通過儀軌而是通過證悟法性生起的。願菩提心是一種分別念,是緣善法産生的善心,可以通過儀軌、訓練的方式生起並再再增上。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實際上就是一個心的兩個側面,就是一個本體、不同的反體。從一個本體的不同側面來安立爲一個緣果、一個緣因的修法。
寂天菩薩以容易理解的比喻告訴了我們什麼是願心、什麼是行心。我們要了知:願心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自己發誓成佛的心態。要利益一切衆生發誓成佛,但是觀察自己的內心——業障很深厚、福德很淺薄,這樣的心態很難利益衆生,怎麼辦呢?爲了實踐自己的諾言,我們就要去修持布施、持戒等等六度萬行,這就叫做行心。通過這種比喻的方式,我們能夠了知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不同次第和差別。
注釋中講:〖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樣,爲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用發願想去某地比喻願菩提心是爲他利獲得菩提的意樂。菩提心有兩種心態:一是悲心緣衆生爲他利。菩提心真正的內涵就是一心利他,以利他爲重點;二是以智慧緣佛果。爲了利他要怎麼做呢?爲了利他就要獲得菩提。爲什麼一定要獲得菩提呢?因爲只有獲得了菩提果位,才能夠圓滿地成辦利他;如果沒有獲得菩提果位,利他的能力是不圓滿的。
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衆生我們能利益,有的衆生我們無法利益。我們凡夫人看到很多受苦的衆生,雖想救度他們但是只能幹著急,爲什麼呢?因爲沒有利益他們的能力,所以只能在內心好好發願,願自己累積資糧成就佛果之後再來廣大利益衆生。雖然如此發願,並不意味著利益衆生一定要等到成佛之後,而是因爲成佛之後利他的功德、利他的能力是最圓滿的。修持菩薩道時,我們內心的功德會逐漸增上,利益衆生的能力也在不斷增上。所有利益衆生的能力當中,獲得佛果之後能力是最強的。所以爲了普遍利益所有衆生,我們要發誓成佛,這就是願菩提心。我們要牢牢記住願菩提心的體性是一種作意:以大悲緣衆生、以智慧緣佛果。
〖如同正式啓程前往該地一般,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有了想去某地的想法之後,接下來就是准備資具、錢財等,計劃好就開始正式啓程,以走路、坐車、搭飛機等方式開始前往該地,這就是正行。以此比喻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且渴望修持此道。要成佛必須具備很多的因緣、很多的資糧,(佛陀非常慈悲,在經典中告訴我們獲得佛果的方法。)此處以已經有菩提心爲前提,菩提心當然是獲得佛果最不可或缺的因。
發了菩提心之後怎樣去圓滿資糧呢?佛陀告訴我們六種圓滿資糧的方法: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通過六度圓滿福德和智慧二資糧。前叁度即布施、持戒、安忍是圓滿福德資糧的因;後二度禅定和智慧是圓滿智慧資糧的因;第四個精進度是能夠幫助圓滿福德、智慧資糧的共同助緣——有了精進才能在福德、智慧資糧方面繼續修持、圓滿修持。這就是能夠圓滿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的六度修法,也是佛陀告訴我們的獲得佛果的正道。所有菩薩都要修六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廣傳》中,全都是以六度作爲修持成佛之道的殊勝方法,其他的修法無一不包括六度的修法,而且渴望修持此道。一方面是踏上此道,另一方面是非常渴望、對修持此道非常有興趣。爲什麼?因爲只有通過此道才能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最大程度利益衆生。菩薩利益衆生的心願如此迫切,所以對于修持六度之道充滿了渴望,作爲一個真正的菩薩,以怎樣的意樂修道非常關鍵。菩薩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修道,而只有佛果才是最圓滿的利衆之道,因此菩薩對于能夠獲得佛果的方法沒有一點厭倦,充滿了希求之心。這是初發心菩薩必須要了知的,內心要向這個標准看齊,雖然這個標准現在而言對我們是高了點,但我們要爭取達到。如果爲了利益衆生、修持佛道可以舍棄一切,把所有的精力事業全用于修持菩薩道,自己就會變成一個標准的菩薩,能夠有這樣的修行,就是行菩提心。
〖希望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同時就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順序。〗“希望成辦自他二利”,此處“他利”就是利益衆生,“自利”就是成佛。希望成辦自他二利的有智慧的人,通過了知欲行和正行這二種比喻的差別,就會明白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不同次第、意義。有智慧的人也通過對照比喻和意義,同時明白此中所诠釋的殊勝含義。
…
《《入菩薩行論》第1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