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痛苦、被打罵的痛苦、缺衣少食的痛苦等等,因爲有了業惑,一定會感受輪回牢獄的痛苦,這是果。爲了讓衆生從因的煩惱和果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菩薩發起了非常猛烈的誓願:“在生死輪回沒有空無之前,懷著義無反顧的利他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即在生死未盡、輪回未空之前,菩薩懷著非常猛烈、義無反顧的利他心,真心實意地利益衆生,受持殊勝的行菩提心,實踐種種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
〖從此以後,如果沒有失毀這一行菩提心,那麼即便處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齊天洪福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産生。〗從受持行菩提心開始,如果沒有遇到違品,也沒有想過要抛棄行菩提心,沒有生起不想再精勤利益衆生的發心,只要沒有出現這些明顯的心態及行爲,即在沒有出現行菩提心的違品之前,菩薩即便在睡眠時,中斷了善法的修行;或者有時放逸,沒有真正處在正知正念的狀態中,齊天洪福也會連續不斷的産生,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非常巨大。
我們看到這些頌詞之後,應該讓這些文字打動自己的心,應該相信願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行菩提心的功德更是大得不可思議。從而如是發願:我一定要生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一定要獲得如是的殊勝功德!那麼接下來自問:我能具足嗎?仔細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發起利益衆生的心、成佛的心,受持願菩提心;然後每天盡己所能去修習身語意的善法,受持行菩提心,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雖然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不同的層次,初發心菩薩的願心和行心不能和加行道的菩薩相比,更不能和初地以上菩薩相續中的行心相比。相續中修行功德越圓滿,行菩提心的狀態也就越殊勝。但是相應于我們現在的心態也可以實踐願行菩提心,大菩薩們也曾經與我們一樣是凡夫,不能因爲現在和大菩薩相比有差距就放棄。我們應盡己所能在自己當下的境界中,盡量發展自己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這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的。
上師在講記中說,行菩提心的功德這麼巨大,那麼天天睡覺、放逸,是不是也可以增長功德呢?認真觀察下來,不能這樣想、更不能這樣做。爲什麼呢?因爲行菩提心之所以能在睡眠和放逸的狀態中連續不斷地産生功德,主要原因就是它産生了強烈的要利益衆生、爲了利益衆生要修持善法的心態,此心態非常之強烈,導致即便在偶爾放逸、睡眠時,這種行持善法的強烈決心並沒有消失。反過來說,如果天天睡覺、放逸,內心中早已失去了這種強烈的決心,相續中失去這種強烈的利他心時,就再也沒有支撐功德屢屢産生的因了,基礎已經不存在了,産生功德的推力不存在時,天天睡覺放逸,內心中利他心、行菩提心的力量只會逐漸變弱,最後就沒有了。如此還想在睡眠、放逸時連續不斷産生功德是絕對不可能的,之所以能夠在發了行菩提心之後于睡眠或放逸中産生功德,是因爲它的力量非常強大——利他心、成佛的心、實踐利益衆生的決心非常強大,因這個心態很強大的緣故,可以連續不斷産生功德。反過來講,如果這種很強大的決心已經失壞了,天天睡覺是絕對不可能有強烈的行菩提心的,因爲失壞了行菩提心的緣故,怎麼可能連續不斷産生福德呢?從原因上分析的時候,應該知道這種差別。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證之合理性;二、理證之合理性。
己一、教證之合理性
首先講第一個科判教證之合理性:
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此處以教證和理證進行宣說。首先通過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所宣講的教證說明行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然後再通過理證推理行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巨大。
頌詞“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就是說,爲了讓信仰小乘的衆生趣入大乘修法,或者令他們對行菩提心的功德産生信解,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宣講了行菩提心的利益。“其益極應理”:總的歸納起來,行菩提心所緣的衆生是無量無盡的,一切衆生都在調化範圍之內,所緣非常廣大圓滿。廣大的意思是:對境不是個別、幾個衆生,而是無量的衆生;圓滿的意思是:一個都不剩下,所有的衆生都是菩薩發願的對境,這種心態非常清淨、偉大。行菩提心緣衆生幹什麼呢?要遣除他們相續中的障礙,遣除他們的痛苦,這是無比清淨的善心,所以功德很偉大。不但暫時遣除他們在輪回中的痛苦,而且也令他們究竟離開所有業惑而成佛,讓衆生安住在佛果的意樂當中,這個意樂非常的清淨,而且時間也是連續不斷的。通過很多方面觀察,就知道佛陀在經典中所言的根據的確是非常應理的。下面理證還要宣講,僅僅是利益一個人都能獲得福報,何況對所有的衆生都這樣去利益,福報就更加圓滿了。所以引用《妙臂請問經》中佛陀親自宣講的教證,來說明行菩提心利益非常巨大的合理性,對方也會信仰佛陀的教導,能夠說明問題。
〖行菩提心能産生衆多福德這一點具有合理性,〗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很大、能産生衆多福德這一點是具有合理性的。合理性有教證、理證兩種,首先是教證。〖確鑿可靠的依據是《妙臂請問經》。爲使信解小乘之所有衆生趨入大乘,〗確鑿可靠的依據就在《妙臂請問經》中,佛陀宣講了這種功德,爲了使信解小乘的所有衆生趨入大乘。“所有衆生”需要觀察,一方面從直接所化來看,是指相當一部分衆生,而不是指真實意義的所有衆生。按照一些大乘經典如《經莊嚴論》,衆生可以分爲幾類:有些是決定大乘種姓,有些屬于不定種姓,有些屬于決定小乘種姓,當然小乘種姓是暫時的,並不是究竟的決定種姓。那些決定小乘種姓的人,不管誰給他們宣講大乘佛法,暫時對他們來講都沒有辦法趨入大乘,只有先按小乘的道路走到圓滿的盡頭,入于一萬大劫的禅定出來之後才可能趨入大乘,在此之前他是不會趨入大乘的。從這個方面我們可以知道,即便是佛陀也沒辦法讓所有小乘衆生全部趨入大乘,此處所講的“所有衆生”,從當下語境來看是“很多、相當一部分人”的意思。或者 “所有衆生”是就總體而言,因爲所有衆生都具有如來藏,現在不能趨入大乘以後也會趨入,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安立“所有衆生”的意義。
〖佛陀在此經中雲:“設若我爲利樂無邊衆生而披上盔甲,則利樂一切無邊之所緣無邊,善根亦無邊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晝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長、強盛、圓滿。〗佛陀在經典當中講,“設若我”,這個“我”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或者我們自己。爲了“利益無邊衆生”是所緣,指無邊無際所有衆生。“披上盔甲”,佛經中很多“披上盔甲”實際上就是指發起了大誓願,或是叁種精進中的第一種盔甲精進,盔甲精進主要就是指發起利益衆生的誓願。古代的戰士披上盔甲之後可以減少沖鋒陷陣的傷亡,那麼菩薩爲了利益無邊衆生披上了誓願的铠甲,就像戰士披上了盔甲一樣勇往直前,“則利樂一切有情之所緣無邊”:“利”是暫時的安樂,“樂”是究竟的安樂。利樂一切有情,所緣無邊的緣故,能夠獲得的功德也無邊,善根亦無邊,緣衆生生起了無量的善根,爲了利益衆生修集了無量的善根,所以善根也無邊。“即使放逸或睡眠”:即便是在放逸或睡眠的狀態,在晝夜心的每一個刹那,心中善根都在再再增長,不斷強盛,趨于圓滿。這個《妙臂請問經》的教證講得非常清楚。本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11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