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10課
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堂課的內容,現在講第五個科判: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這個火是指劫末火,或末劫火。因爲末劫火的力量非常大,所以用末劫火的比喻來說明功能非常強大的菩提心。頌詞中講到: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首先我們來了知一下末劫火,或者有的地方叫做劫末火,實際上意義都是一樣的。器世間有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到壞劫的時候,因衆生的業開始燃起大火。在燃火之前,世間衆生已通過不同的方式轉生到他方世界。地獄中罪業沒有受完的衆生,轉到其他世界的地獄繼續受苦,人間的衆生首先通過法性力獲得禅定,然後轉生到初禅天,再從初禅天轉到二禅天,像這樣逐漸往上轉生,最後到世界中一個有情都不存在、沒有有情時,就從無間地獄開始燃火,火越燃越大,燒到地面上時,須彌山、山河大地、一切有情界的所依全部燒幹淨,往上再燒到初禅天,包括初禅天在內以下的整個器世界全部已經燒盡,最後會漸次出現七個太陽,或一個太陽具足七個太陽的溫度,在這麼強烈的大火燃燒之下,連須彌山在內的所有器世界已完全燒毀,這是《俱舍論》等論典所講劫末火的概念。燒完之後被水淹、然後被風吹,二禅叁禅以下的器世界都被毀滅,有“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叁禅”的說法。此處只講了火,一禅天以下、四大部洲、須彌山等全部燒得幹幹淨淨,一點都不存在了。
菩提心也猶如這個劫末火一樣,刹那之間能毀壞一切重罪。心中一旦引發、産生了非常強烈的菩提心,以菩提心的力量就能把一切嚴重的罪業完全消盡。前面第四個科判主要講菩提心能夠救脫罪業,此處說菩提心能把罪業徹底摧毀。因爲菩提心能令功德再再增長,從救脫、摧毀這兩個方面都可以講,總而言之都是說明菩提心的力量很大。當然我們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對于菩提心和佛果等等還沒有徹底了知,有沒有這樣一種功效還不敢說。但是即便最初的時候心裏想一下發起菩提心都是非常有意義的。隨著自己修菩提心的深入,內心中菩提心由弱轉強,可由相似的菩提心最終變成真實的菩提心。這樣我們相續中的大罪業,隨著菩提心力量的不斷增加,逐漸都能夠消亡。此處說明如劫末火一般的菩提心力量非常巨大。我們平時修菩提心時需要從方方面面去觀修,觀修菩提心,剛開始很難找到一種方便,但是從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包括現在上師讓我們修的皈依,從這些方面入手都是可以的。因爲修法必定是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從不懂得修行到逐漸懂得修行,都有這樣的過程。
所以上師在講法之前,也針對有些道友修法時心非常散亂,或覺得很沮喪(不打坐時覺得沒有很多妄念,一打坐發現妄念很多)的情況,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問題。上師在講課時也提到,在我們修法過程中會經曆很多階段。上師在講記中采用其他論典的竅訣講了五個階段、五種覺受的方式。
首先是陡山落水的覺受,這種覺受叫做動搖的覺受。在最初修行時,心動搖得特別厲害,幾乎無法安住,就像陡山上面的瀑布,流下來的速度非常急,根本沒辦法阻止。在最初的階段,這也算是一種覺受,這是最初階段的一種覺受。
雖然我們有時候說這個覺受應該是好東西,但是我現在的心這麼難以控製還能算好現象嗎?實際上觀待從來不修禅定的人,能夠獲得這種覺受也算是一種最初成就的相。雖然這種成就相不是我們預想的,但畢竟我們能夠發現我們的心是如此的亂:不修禅定時,我們覺得心還沒這麼亂,一修禅定就發現心非常亂;有時覺得幹脆不修還好,越修心越亂,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我們不修禅定的時候根本沒發現自己的心這麼亂,一坐下來、一安靜下來之後,煩亂的心態就開始暴露出來了,但這是邁入成功的第一步,大部分人都必須要經過這一步。
以前上師經常打這個比喻:當我們要清理一個肮髒的水坑或水池時,裏面掉了很多樹葉、塑料袋等垃圾,我們想要徹底把這個水池清理幹淨,當我們把手伸進去撈池底垃圾的時候,就會把所有的髒東西全都翻起來,水變得特別的髒,特別的渾。也不能看到水這麼髒,幹脆就不清理了。那個時候放棄實際上是不必要的,因爲它是邁向于徹底清淨的第一步。這個過程是必須要經曆的,你如果不去動它就沒辦法調伏它、沒辦法徹底清淨。所以說我們去清理髒水池的時候,它雖然一動之後就馬上翻起來很多髒東西,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做,不能在這個地方退失。同樣的道理,在我們的心裏面也沈積了很多垃圾,以前從來沒想過動它,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就像髒水池,我不想清它之前看起來好像比較清淨,但是一動的時候馬上翻起來,這個是很好的現象,很有必要的。我們想清這個水的時候,就如我們去修禅定,一坐下來,念頭就開始翻起來,這是一個階段性的成就相,所以叫做動搖之相,這是必須要經曆的。
第二步就如我們清理水池的步驟,逐漸把大的髒東西撈出去,經過一段時間的清理,把髒東西、髒水的來源全部清理之後,這時它的表面、內部、底部全部變得清淨,必須有這種過程,我們修定也一樣。通過五個階段來說明這個問題,這就是第一個陡山落水的動搖相。
第二個叫獲得相,獲得相如山谷流水還比較陡,我們到過山區,山裏小溪流水是比較湍急的,聲音也大,但是相對于瀑布已經溫和多了。這個第二步的階段它叫做獲得相,獲得也就說初步獲得了安住,初步有一種獲得了,它雖然不是究竟的獲得,只是初步的獲得,就說可以在所緣上稍微的安住一會兒,不會起很大的分別念。但畢竟是剛剛獲得,還會有反複,反複之後又重新安住,又會有一種安住的相,這方面就叫做獲得之相,比前面那個好一點。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修持,就會獲得一種平原江河的相。平原江河是修行之相,修行的覺受就如平原的江河在遠處看起來似乎根本沒有流一樣,但是當你走近之後會發現:噢,仍然在流動而且比較急。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到第叁個階段的時候,獲得了比第二個階段要穩固一點的禅定之相,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明顯的起心動念,但是稍微仔細觀察還是有細微的分別念在不斷地湧現,但表面上看起來已經溫和多了,這是第叁個階段。
第四個階段是大海離波。大海離波是較穩固之相,指獲得穩固的覺受。大海離開了波浪,沒有波濤大海非常平靜。所以我們通過這樣的修持之後得到了一種比較穩固的相,就像這樣的確內心當中是比較穩定的。到了這個階段的時侯基本上比較堪能,我們想要修定像這樣就比較堪能了。
第五個就叫須彌山王穩固之相,像須彌山王之相的這種覺受叫究竟覺受,這種覺受就是我們的心像須彌山王一樣,根本不動搖,不管外面是什麼樣的因緣,都沒辦法讓它動搖,就像這樣子。
上師講這些修定的過程,一方面是要鼓勵我們,像修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前世有一些修定經驗的修行者之外,一般人修定都需要經過這樣的過程,關鍵是我們對于修定必須要有強烈的興趣,我們必須要樹立不調伏自心根本沒有辦法在修行上面成就的觀念,然後也必須要付出時間,每天我們都要這樣串習,哪怕是每天串習十分鍾或者半個小時,像這樣每天都串習,我們的心就越來越堪能、越來越調順,如果不管教它的話,它就會永遠這麼粗野;如果管教它呢,它就會逐漸逐漸調順。調順就容易和我的心配合,我想要讓它發菩提心想要讓它幹什麼,因爲它很柔軟的緣故都可以配合我的意樂,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或者修行佛法的事業,都是可以的。一方面是對我們修行的一種安慰,一方面是我們必須要經曆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法不需要苦行,不需要其他的方便就可以自然生起來。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有的時候得到一些覺受,也不要太過于喜悅了,有時候就是修行長時間沒有進步也不用過度沮喪,反正這些在修道過程中都會經曆,現在只要我們沒有丟棄聞思修的主要方面,然後進一步去積累資糧、祈禱上師等等,這些過程都可以順利通過。所以說一般來講,初學者心比較急,總是想一下子獲得像我們看到的佛的傳記、大德的傳記所言的那種很高的證悟,暫時我們不要太著急了,如果把下面的修法加行基礎打好了,後來上面的功德都會逐漸逐漸獲得。所以說我們修持菩提心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菩提心可能很弱,後面通過不斷串習、修行,菩提心逐漸逐漸增長,隨著菩提心的增長它能對治、能夠燒毀的惡業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很重的罪業都能夠通過菩提心的力量把它消盡,這方面是結合劫末火的比喻來進行說明,下面學習注釋中的內容:
〖末劫火能將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毀無余,〗一禅天屬于色界,色界有四禅天。一禅天有大梵天、梵輔天和梵衆天,末劫火將包括一禅天在內的叁層天界全部燒毀。再往下是六欲天,從他化自在天到化樂自在天、再到兜率天、夜摩天、再到叁十叁天、四大天王天,再到四大部洲,再往下到地獄,像這樣末劫火就把初禅天以下到無間地獄以上的所有世界全部焚毀無余。
〖同樣,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間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深重罪業。〗同樣道理,依靠這樣強大菩提心的力量,一刹那之間必定能夠從根本上一點不剩燒毀五無間罪等所有深重的罪業。菩提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在所有的罪業當中,顯教中講到的重罪——五無間罪和謗法罪,這個罪業是非常重的,但是即便是五無間罪這樣一種罪業,如果內心中能夠産生真實的菩提心,這個真實的菩提心産生的一刹那就能夠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罪。一方面講造了五無間罪的人,相續中罪業的習氣非常深厚,習氣非常深厚才能夠造五無間罪,所以說這種罪業一方面罪性本身很嚴重,一方面通過其他的…
《《入菩薩行論》第10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