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09課
現在我們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殊勝論典《入菩薩行論》,現在學習的是第一品《菩提心利益》。了解菩提心有什麼利益,對在我們相續中引發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必要。選擇趨入一個法或一項事業,如果不知利益所在,不會有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所以在修學菩薩道之前,有必要了知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不只可以帶來輪回中的某些安樂,最大的利益乃是能夠轉變我們無始以來的輪回之因:自私自利的作意。這種作意在輪回中給我們帶來無盡痛苦,傷害了無數衆生。修持菩提心,就能將自私自利的作意完全轉變成利他的意樂,轉變之後,起心動念都能安住在利他的意樂中,一切所作所爲都爲了利他而奮發,入于殊勝的菩薩道。菩薩道是一切諸佛成佛的通衢大道,每尊佛都經由修持菩薩行而圓滿功德,現在我們有幸修持菩薩道,就應了知發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和利益。
庚五(以喻贊德):分六: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以喻贊德是通過比喻贊頌菩提心的殊勝功德。這六個科判以不同的比喻、義理,宣講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
辛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用極少點金劑就可以把很多廢銅爛鐵變成殊勝的黃金,所以點金劑是非常難得、殊妙的一種金屬。同樣的道理,菩提心也能讓充滿了業惑和叁十六種不淨物的劣身逐漸轉爲殊勝的佛身。這顆小小的菩提心就好像點金劑一樣,能起到轉劣爲勝的殊勝作用,所以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引發相續中的殊勝菩提心。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猶如最勝冶金料”:冶金料就是點金劑。點金劑在古印度比較發達,有些大德爲了弘法利生的緣故專門煉點金劑。如龍樹菩薩除了證悟空性也有很多殊勝成就,其中包括點金劑成就。
龍樹菩薩的傳記曾記載:當年龍樹菩薩在那爛陀寺擔任執事(管家)的時候,他的上師羅睺羅正在入定閉長關。當時城外發生了很大的饑荒,龍樹菩薩用點金劑變了黃金,到沒有饑荒的地方換成糧食供養僧衆,使僧衆順利度過了饑荒,但其他人死了很多。上師出關後批評他:“你爲什麼不請我出關?我有降下糧食雨的禅定,能從天空降下糧食。因爲你發心太小,間接導致了很多人死亡。”爲了讓龍樹菩薩忏悔這個罪業,上師命他大量修塔建寺培養僧衆,菩薩也依教奉行。
有一次菩薩看到一座很像鈴杵之鈴的鈴形山,很想把山變成黃金,正要變時度母顯現了,度母對他開示:衆生的貪心沒有窮盡,黃金山會引發衆生的貪欲、爭鬥和罪業,菩薩就打消了這個想法。從這些故事可以知道龍樹菩薩是掌握點金劑的製造方法的,並以此方便方法供養僧衆、救度衆生。
點金劑非常珍貴,一點點就可以把成千上萬的銅鐵變成殊勝的黃金,有這種神奇功效。與此相同,“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垢身”指我們和衆生充滿叁十六種不淨物的身體。人和旁生都是血肉之軀,由皮膚、肌肉、血液、脂肪等不淨物組成,天人的身體比較善妙。不淨的身體得“此”,“此”就是菩提心。如果內心中有菩提心,經過不斷串習,通過菩提心的加持和力量,就能把垢身轉變成“無價之寶佛陀身”。佛陀之身當然是無價之寶,是一切圓滿功德的累積。《寶鬘論》對佛陀相好的功德如何增長、如何成就有殊勝的講解。佛身具有叁十二妙相八十隨形好,殊妙相好的佛身能夠救度很多衆生,而相好光明的佛身即來自于修持菩提心。佛在因地最初發心的時候,菩提心的苗芽也是從垢身中産生的,我們也應隨學佛陀,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菩提心。在我們這種非常不淨的垢身中,也有了度化衆生、發誓成佛的菩提心苗芽,如果我們像佛陀一樣堅持菩提心,經過叁個無數劫的修持,逐漸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隨著二資糧的圓滿,隨著不斷修習殊勝的空性智慧,那麼所有我執、貪嗔癡和其他不淨的業,都將在修道過程中逐漸消亡。不淨垢身的直接來源是不淨業,不淨業的來源是我執、煩惱,把這些業和煩惱消盡,業因已不存在,身體就逐漸變得清淨,成爲色界天人一樣的光明身,修持到功德圓滿就成就叁十二妙相八十隨形好的佛身。佛身是經由叁個無數劫積累殊勝的二資糧所獲得的,所以說佛陀的身體是無價之寶,是所有身體中最爲殊妙、圓滿的身體。
菩提心有這麼大的作用,“故應堅持菩提心”。我們要生起菩提心,生起之後應該堅持。最初多數人會有一種新鮮感,如我們剛剛開始學《入行論》,也有一種動力、一種想修學的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福報不夠深厚,覺得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容易退失初心,剛對菩提心産生的一點興趣,最後也會被庸俗分別念全部遮蓋。對于真正想修菩提道的人,我們應該樹立最遠的目標——就是成佛。
我們看佛陀傳記的時候,對佛陀的身相、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大悲及弘法利生的事業都會産生極大的仰慕之情。但要知道:佛陀所有殊勝的功德,就來自于最初的、和我們一樣在相續中産生的這一念——救度衆生的菩提心!最初要生起菩提心,然後不斷堅持、讓它不斷發展,最終功德圓滿,菩提心就能令衆生獲得殊勝的佛果。從這個方面來說也應該堅持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不管是什麼身份,都是應該贊歎的;不管是什麼樣的身體,都是應該頂禮的。相反,如果只是徒具修行者的外表,衣著光鮮、處于高位,或者具有大法師、大和尚的名號,相續中卻充滿自私自利,這樣的人身不是佛陀所贊歎的,令佛歡喜的是真正的修行者。世間人沒有殊勝的智慧,只會以貌取人:外表莊嚴高大、衣著光鮮、聲名赫赫就盲目追隨;外表一般、沒有財富就容易輕視。如前分析,表面殊勝的上上人有可能充滿了自私自利心,路邊的乞丐或一般人卻可能具足菩提心。所以不管是誰的身體,即便是很髒的垢身,有菩提心就值得贊歎、頂禮供養。我們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應讓內心真實地産生菩提心,不要做表面文章,要真實串習菩提心的教授,以期具足這樣一種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是依靠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金屬也能變成金子)一樣,不清淨的這個身體依靠得受菩提心可以轉變成無價之寶的佛陀身,因而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懈穩固受持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通過使用最上等的冶金原料,普通的金屬能變成金子。與此相同,不清淨的業惑之身,依靠得受菩提心、修持菩提心,讓菩提心不斷增長、圓滿,也能把不淨身逐漸轉爲無價之寶佛陀身。通過修持菩提心,我們的身份可從凡夫變成聖者、從聖者逐漸成佛,這一系列轉變的根本來源就是利益衆生的菩提心。
從佛的叁十二妙相、八十隨形好的介紹看,每個相好都具有不共的殊勝功德,每個衆生都希望獲得這樣的妙身。而我們的垢身不只是不清淨,很容易四大不調、受到外緣的傷害。從生下來到死之前,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保護、照顧身體。如果沒有這個不淨身,或者這個身體很清淨、具足功德,就可帶來很多快樂、方便,而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獲得如是清淨之身,就應該通過修持菩提心,把不淨身轉變成具有功德、能利益衆生的無價之寶佛陀身。要想達成這個目標,就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修持菩提心、堅持菩提心。此處作者告訴我們“因而我們要堅持不懈穩固受持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入行論》對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讓菩提心不退,或讓菩提心在不退的基礎上增長等等都有系統的教授,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接觸到更多、更珍貴的殊勝教言。
〖《華嚴經》中雲:“以一兩水銀類之金能使千兩鐵變成金爲喻,如是發心水銀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爲一切智智而發菩提心之金。”〗
前面講過冶金料非常殊勝,冶金料的比喻來源于佛陀所宣講的《華嚴經》。“一兩水銀類之金”:即一兩點金劑。水銀類就是汞,冶金料很多成分是汞。以一兩點金劑可以讓一千兩鐵變成黃金爲喻,點金劑一樣的菩提心可以滅盡一切業惑之鐵。菩提心包括利益一切衆生和普皆回向的心,一方面“普皆回向”給衆生以安樂,另一方面爲了更好地利益衆生,回向成爲“遍知之智”的佛果。因爲已經發了利益衆生的心,所做的一切善根是爲了幫助衆生成就殊勝的安樂,因此叫“普皆回向”。這種善根“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滅盡”是逐漸進行的,我們發起菩提心的當下,已經有了能夠轉變垢身的種子,種子的力量逐漸加大,逐漸把我執等業惑、不淨的法全部滅盡。“能夠滅盡一切業惑障的鐵物”:就是把業惑、障礙、我執等比喻成鐵物,然後通過菩提心點金劑把這些鐵變成黃金。如果內心中有了菩提心,相續中所有如鐵物一樣的業惑、障礙等諸法,都會變成一種遍知的妙色。
鐵本來是黑乎乎的,點金劑一點,一方面黑色變成非常殊妙的金黃色,另一方面本體變成了黃金。所以通過菩提心的作用,能夠把外相上的垢身轉變成金色相好的佛陀之身,本體上也由凡夫的相續轉成了具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佛陀。
“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爲一切智智而發菩提心之金”:一兩點金劑能讓一千兩鐵變成黃金,但是一千兩鐵並不能變成一兩點金劑,或者說點金劑能滅盡一切鐵,但是業惑之鐵不能滅盡菩提心之點金劑,因爲菩提心這個點金劑的本體遠遠超勝了我執、業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在這種清淨的心態中沒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法只存在于不具足菩提心的相續中,有了利他之心,就已經轉變…
《《入菩薩行論》第0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