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此處是通過護送者比喻說明能夠解脫罪業。實際上每個人從無始以來,都犯了很多重罪、輕罪、自性罪、佛製罪,這些罪業存留在我們的相續中還沒有成熟。第一,種子已經有了;第二,還沒有通過受報等方式成熟。我們就得到結論:知道這些果報一定會成熟,但什麼時候成熟非常難以預料,一旦成熟沒有一個人願意承受。
這些罪業之果,有時通過外在的地震、水災、火山爆發、或者風災等等災難成熟,有時通過內在的嚴重疾病如癌症、腫瘤或其他重病成熟,有時候遇到戰爭......這些都是沒有人願意遇到的。所以罪業成熟之後,都是通過這些方式顯現。誰願意承受?沒有一個人願意承受。然而不願意承受只是我們的想法。如前分析:罪業種子已在我們相續中,果報還沒有成熟,一定會成熟。我們是坐在這個地方等它成熟呢,還是主動找機會在它成熟之前改變它?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對自己負責的人,肯定會選擇在成熟之前把它消滅掉。這麼多忏罪的方式、這麼多解脫罪業的方式,實際上能夠最有效、最快速清淨罪業的——就是菩提心。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這兩句是比喻: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本來要被繩之以法,但是如果有一個強勢的伴侶,通過這個勇士(武功高強、膽識過人可叫勇士,更廣義的勇士指有能力的人)的護送、幫助,可以從大的怖畏、懲罰中解脫,這是從比喻的方面講。
從意義方面講:“如人雖犯極重罪,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第一句、第叁句、第四句,這叁句是從它的意義上講,“然依勇士得除畏”,第二句是從比喻上講。就猶如弱者依靠勇士可以順利通過危險之處一樣,這個犯了極其嚴重罪業的人,如果遇到了一個能夠讓他迅速解脫重罪的方式,“畏罪之人何不依”——畏懼罪業成熟的人爲何不依靠呢?那麼這是什麼?就是猶如勇士一樣的菩提心。
如果菩提心能夠迅速幫我們解脫惡業,畏罪的人一定是願意依靠這種殊勝菩提心的。原因如前分析:這麼重的罪業我們都犯過啊,讓其成熟的話,我們是無法承受的,前面所說還只是世間中如病重等痛苦。更重的痛苦是墮到惡趣中:墮入無間地獄、熱地獄、寒地獄,墮入惡鬼、旁生,墮到任何一處我們都沒辦法承受那種痛苦。所以我們不能等它成熟,一定要忏悔。尤其現在學佛有了因果觀念,知道因果不虛之後,我們尤其想要解脫重罪。這麼多方法中真正有效、非常迅速、像勇士一樣能夠穩穩當當幫我們解脫罪業的就是菩提心。有一個法能夠幫助我們迅速解脫,爲什麼不去依靠呢?一定可以依靠。這個法是什麼法呢?這個法就是菩提心。所以當我們修持菩提心時,就可以從這樣的罪業中獲得解脫。
所有嚴重的罪業都是由自利心引發的,而菩提心是打破自利、唯求利他的心態,所以這種利他的心態可以從根本上瓦解自利心的基礎,自利心的基礎一旦瓦解,罪業失去了依靠處,很快就會解脫。緣一切衆生能夠解脫的菩提心,其功德、力量、威力非同一般,遠遠超過以自私自利心去忏罪的方式無數倍。
〖即便是造了危害叁寶等不堪設想的彌天大罪,然而就像依靠一位護送者的勇士能夠擺脫怨敵的嚴重威脅一樣,對于頃刻間就能脫離重罪異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謹慎罪業的人們爲什麼不依靠呢?理應依靠。〗“危害叁寶”就是偷叁寶物或者損害叁寶,例如文革的時候砸了很多佛像、燒佛經、迫害僧人,都是屬于危害叁寶罪;還有很多不堪設想的罪業:五無間罪、殺生、偷盜等等,即使造了這麼多的罪,然而“就像依靠護送者的勇士能夠擺脫怨敵”一樣,比如一個人帶了很多錢,想到其他地方做生意,中間遇到一個非常危險的樹林,裏面可能有很多盜匪,如果這個時候能夠依靠一個護送勇士,就能擺脫強盜的威脅,與此相同,“對于頃刻間就能脫離重罪異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謹慎罪業”,對罪業非常害怕的人們應該依靠它,“爲什麼不依靠呢?理應依靠。”
就如《大圓滿前行》所講到的匝哦之女公案:匝哦之女以前用腳踢了母親的頭,後來在海中翻船,逐漸到了地獄中。在地獄的時候,他的頭被鐵輪不停地旋轉,感受了強烈的痛苦,這時他想到: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用腳踢過母親頭的罪人正在受這個果報,願他們所有的痛苦我一個人承擔,願他們都離開這種痛苦。他發起了這一念利他心當下解脫,即刻升到天界中感受安樂。所以就是頃刻間發了一念利他心,嚴格意義上還不是那麼圓滿的菩提心,就馬上讓他脫離了異熟重罪。
又如無著菩薩在雞足山苦修12年,未能見到本尊彌勒菩薩,後來也是通過一念大悲心,淨除了以前的罪障,這才見到彌勒菩薩的尊顔,有很多很多公案。所以現在我們經常對衆生發起菩提心、通過菩提心去忏罪,也能很快從罪業中解脫。
〖《無盡慧經》中雲:“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懼諸怨敵,同理,依真實菩提心勇士之菩薩不畏一切罪行怨敵。”〗在《無盡慧經》中講如同依靠勇士可以不畏怨敵,同樣道理,如依靠真實菩提心勇士的菩薩,也不畏懼一切罪行怨敵。因爲通過菩提心,很快就可把一切罪業消滅。對于我們來講,相當于指出了一種盡快忏罪的殊勝所依。在忏罪中講四對治力的時候,菩提心的修法,既是所依對治力,又是現行對治力,在所依對治力當中有菩提心、在真正現行對治的時候也有菩提心。華智仁波切講道:如果有了菩提心和空性慧這兩種修法,再重的罪業都可以清淨,如果不具足菩提心、空性慧,即便是有了四對治力都不能夠完全清淨,所以菩提心在忏罪當中的力量非常大。
還有我們以前學習過《百業經》,裏面有很多小乘行者的公案,他們在世時造了一些罪業:就是對一位聖者阿羅漢說了一句惡口,還不是危害叁寶、五無間罪等特別大的罪業,而且馬上當場很恐懼地忏悔了,雖然忏悔了,但是罪業未能清淨,雖沒墮地獄,結果還是墮到狗、猿猴等旁生道。這麼強烈地去忏悔都沒有徹底清淨,這裏面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不具有大乘當中所講的菩提心、空性見,這種殊勝的因緣不具足。所以雖然當時馬上忏悔了,還是很難清淨。我們翻開《百業經》到處都是此類公案。所以小乘當中忏悔的法,不是說不好,只是不圓滿。如果有大乘菩提心這種法,忏悔的時候依靠這樣的法來忏悔,不要說前面所講這些相對比較小的罪業,就是五無間罪、破根本戒的罪業通過菩提心的威力全部都可以清淨,它的力量非常巨大。
《《入菩薩行論》第09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