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09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够带来的利益功德,绝对远远超胜其他任何一个法门给我们带来的功德受用,我们要好好观察学习菩提心的种种教证。

  “其余善行如芭蕉”:所谓的“其余善行”是指什么呢?就是一般的世间善法,称为随福德分善根,它是跟随福德分的一种善根,如修持不杀生、不偷盗等是一种善根,这些善根因为没有出离心摄受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成为解脱的因,它只能成为世间福德的一个支分,所以叫做随福德分。就是说,不管是放生、顶礼,还是做一些其他的善业,如果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等摄受,这种善根就称之为随福德分的善根。这种善根即便做了很多,它的利益只能够让众生在后世感受人天的安乐;还有一类是随解脱分的善根,随解脱分善根也有大乘和小乘之分。此处指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它有出离心摄持,修善法不是为了得到人天的快乐,而是为了得到出离三界轮回的解脱,它的意乐如此。一切善法的成熟全靠意乐,意乐想要让善根成熟在解脱方面,善根就能在解脱方面成熟,这种善根称之为随解脱分的善根。当然这是从它大的方面讲,除了出离心之外,解脱还需要有无我空性的摄受。

  这些随福德分和小乘的随解脱分的善根,犹如芭蕉树一样,“果实生已终枯槁”。关于芭蕉树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芭蕉树生一次果之后就自然穷尽;另一种观点是芭蕉树也可以连续生果。但不管是生一次就穷尽,还是连续生几次,绝对不是永远不尽的生果,生长周期毕竟有限,芭蕉树的寿命到了尽头自然会穷尽。所以也许它在几年、几十年当中每年都可以结果,但是绝对不可能永远不停地结果,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有些善法成熟一次之后就永远没有了,而有些人可以在几世中连续不断感受同一善果成熟的殊胜快乐。不管是一世也好,几世也好,反正最后都会穷尽——“果实生已终枯槁”,所以这种善行所结的善果最后也会消亡。为什么世间的善行不可靠呢?因为它的作意、心量有限,所以得到的善果也是有限的。为什么佛法中不鼓励修行者发心去得一些天界的受用,得一些人间富豪的果,就因为它的引业是有穷尽的,引业一旦穷尽,它的果就会穷尽,这是世间的福善。出世间的福善,如小乘的目标定为出离三界,它的善根就是为了得到出离三界的阿罗汉果,所以这种善根引导相续到达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之后就终止了,善根在此用尽,不会再再生长。如果后面想修大乘,从定中出来之后要重新发起菩提心的善根,那是另外一个阶段的事情了。但是在这个阶段,走到无余涅槃这个位置时,所有的善根已经穷尽,所以说“其余善根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为了度化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誓成佛的菩提心也像一棵树一样,这棵树就如天界的如意树,如意妙树是恒生果的,它不会阶段性的没有了,树上一直不断生果,生了之后又生,源源不断产生殊妙的果实。菩提心这种善行也同样有这个显著特点,就是再再的生果,生果之后非但不穷尽反而越来越蒸蒸日上,这就是菩提心妙树生果的殊胜功用。

  比如现在我们是一介凡夫,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去放生、听课或者顶礼,心态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有这种发心的话,从现在到成佛之间,不管中间流转多少世,如果没有遇到违品——很大的嗔恨心等等,这个善根在每一世中都会成熟很多殊胜的妙果,乃至于在成佛之间都不会穷尽,我们想想其中有多少生世啊。发了菩提心之后,善果永远不会穷尽——“非但不尽反增茂”,反而再再增上,这就是菩提心的殊胜作用。

  我们通过对比就知道了:如果我们没有以菩提心摄持一份善行,只是世间心的摄持、小乘心的摄持,我们能够得到的善果很少;如果我们做善法时能够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这个小小善根,那么这个小善根就成了如意妙树一样,乃至成佛它的果还不会穷尽,生生世世中都会感受到这种殊妙的果。所以发了菩提心之后,引来的福德的确是非常深厚的。

  为什么说佛的福德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个例子看,一个小小的善根被菩提心摄持了,它就能够得到这么大的福德;而佛陀积累了多少念的菩提心得到了佛果,所以佛相续中的福德是没办法计算的。从这个方面讲,要任运地利益众生,必须要像佛那样具足无量善根、无穷的福德才可做到,这个善巧方便就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我们想要累积像佛那样圆满的功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了菩提心,通过菩提心的摄受,一念善根就可转变成无穷无尽。每一念都有菩提心摄受,每一念都会积累无量无尽的善根。其他的善法没有这个善巧方便,所以通过常规方式累积成佛的资粮永远没法圆满,但是只要有菩提心这种善巧方便,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圆满成佛的资粮,达到能够利益众生的殊胜功德。

  我们分析这个原理:为什么其余的善行得果这么少,而菩提心的善行这么多呢?这完全是由心量大小来决定的。世间的善根局限于我执:只是为我得到快乐、我升官发财、我的朋友怎么样......范围很小,只在轮回中善趣的小圈子里得到善果。它的心量很小,所缘对境也很少,就几个人或者干脆为自己,局限在一种狭小的心态中,怎么可能得到无量的善根呢?不可能的。

  声闻随解脱分的善根范围虽然是超越三界,本来超越三界范围很大,但是他只求自己一个人从三界获得解脱,所以这种心态对善行的增长造成了束缚,没办法让善根成为无穷。它的善根目标在哪里?就是出离轮回。善根随着目标、意乐去成熟,意乐一旦成办了,业的力量就用尽了,不会再变得无量无尽。

  菩提心则不是如此,菩提心的范围、所缘是多大?——无穷无尽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想要度化这么多众生,现在我们心量有时还接受不了,但是换个角度想:就因为菩提心的所缘如此广大,它所缘的众生是无量的:缘一个众生发一个善心,会有一定的回报;如果是缘10个、缘100个、缘1000个,所缘的众生越来越多,回报的善根也会越来越多。所缘众生的数量无有穷尽的缘故----我愿每一个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我愿所有的众生成就佛果,发心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的缘故,所以就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善根。

  菩提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缘众生,另一方面缘佛果,佛果也是无有穷尽的。所缘众生无穷无尽,所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善根;所缘佛果同样是无穷无尽的,谁能找到佛果的边际?在传记、公案当中,目犍连尊者有一次曾经想要去探测佛陀传法声音的边际,最后声闻神通用尽差点回不来,还没有找到佛陀法音的边际;还有一个阿罗汉想找佛所发光明的边际,也没找到。所以谁能衡量?佛果的边际、佛陀的功德法到哪里为止?根本无法衡量。我们想得到无有穷尽的功德、福德之佛果,就要“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这里面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缘众生,众生是无量无尽的,所以善根无量无尽;第二是缘佛果——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愿意成佛的话,所缘的佛果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它的善根也是没有穷尽的。比较之下,如果我们正确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获得这种超胜的功德。同样是一个善法,心态不一样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差别。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对菩提心的教授高度重视啊?一定要高度重视!所以同样是两个人,都在修善法、都在放生,一个人的心态是为自己,一个人的心态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都是几分钟把放生做完,但是所获得的功德就没办法比了,差距太大了。一天的差距是这样,一月的差距更大,一年的差距就更大了。像这样每年修持下去,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变成强者更强,没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弱者更弱。因为有了菩提心之后就是良性循环,福报越来越大,心量越来越宽,最后所获福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有无菩提心摄受所得的果完全不同。

  还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和两大声闻弟子在最初发心的时候是三个小孩,当时三个小孩看到了一个佛和两个侍者走过来,一个小孩说:我们应该把璎珞供养给这些圣尊。他们就问你要供养谁?中间的小孩说:我要供养中间那位佛,我发愿最后变得和他一样,于是就把璎珞供养佛。旁边的两个小孩一个说我要变成左边那个,一个说我要变成右边那个,就把珠宝供养两位侍者。这个果报最终成熟的时候,发愿成佛的人很早成就了佛果,即是释迦牟尼佛,旁边两人还是凡夫,还得通过释迦牟尼佛给他们传法,才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差别就是这么大。所以说有菩提心摄持、没有菩提心摄持,成熟善果的速度完全没法比。我们不必畏惧这么多众生要度化,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巨大的,在后面学《精进品》等品时还要讲。菩萨道经由的痛苦都是非常微小的,只要咬牙坚持下去,一旦超越了这种境现,就可以达到究竟佛果无学阶段。

  下面是注释:〖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后自然穷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我们要注意:有时我们没有发起菩提心、有时没有被菩提心摄持,或者在发了菩提心之后心态有所损伤,这些情况下相继中的菩提心可能会受影响。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就如芭蕉树一样,生果之后就不会再增长;而菩提心摄持的妙树在成熟果实的时候,恒常都会不断地结果,不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越来越增长。

  〖《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则日益增长”此处对文殊菩萨讲,世间各种各样的树以地、水、火、风四大摄持之后就能增长。同样道理,善根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就会再再增长、非常迅速。我们培植善根要抓住核心,如果把关要抓住了,虽然表面上只是一个小善根,但实际上,它的果报、福德的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

《《入菩萨行论》第09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