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帶來的利益功德,絕對遠遠超勝其他任何一個法門給我們帶來的功德受用,我們要好好觀察學習菩提心的種種教證。
“其余善行如芭蕉”:所謂的“其余善行”是指什麼呢?就是一般的世間善法,稱爲隨福德分善根,它是跟隨福德分的一種善根,如修持不殺生、不偷盜等是一種善根,這些善根因爲沒有出離心攝受的緣故,所以沒有辦法成爲解脫的因,它只能成爲世間福德的一個支分,所以叫做隨福德分。就是說,不管是放生、頂禮,還是做一些其他的善業,如果沒有以出離心、菩提心等攝受,這種善根就稱之爲隨福德分的善根。這種善根即便做了很多,它的利益只能夠讓衆生在後世感受人天的安樂;還有一類是隨解脫分的善根,隨解脫分善根也有大乘和小乘之分。此處指小乘的隨解脫分善根,它有出離心攝持,修善法不是爲了得到人天的快樂,而是爲了得到出離叁界輪回的解脫,它的意樂如此。一切善法的成熟全靠意樂,意樂想要讓善根成熟在解脫方面,善根就能在解脫方面成熟,這種善根稱之爲隨解脫分的善根。當然這是從它大的方面講,除了出離心之外,解脫還需要有無我空性的攝受。
這些隨福德分和小乘的隨解脫分的善根,猶如芭蕉樹一樣,“果實生已終枯槁”。關于芭蕉樹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芭蕉樹生一次果之後就自然窮盡;另一種觀點是芭蕉樹也可以連續生果。但不管是生一次就窮盡,還是連續生幾次,絕對不是永遠不盡的生果,生長周期畢竟有限,芭蕉樹的壽命到了盡頭自然會窮盡。所以也許它在幾年、幾十年當中每年都可以結果,但是絕對不可能永遠不停地結果,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有些善法成熟一次之後就永遠沒有了,而有些人可以在幾世中連續不斷感受同一善果成熟的殊勝快樂。不管是一世也好,幾世也好,反正最後都會窮盡——“果實生已終枯槁”,所以這種善行所結的善果最後也會消亡。爲什麼世間的善行不可靠呢?因爲它的作意、心量有限,所以得到的善果也是有限的。爲什麼佛法中不鼓勵修行者發心去得一些天界的受用,得一些人間富豪的果,就因爲它的引業是有窮盡的,引業一旦窮盡,它的果就會窮盡,這是世間的福善。出世間的福善,如小乘的目標定爲出離叁界,它的善根就是爲了得到出離叁界的阿羅漢果,所以這種善根引導相續到達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之後就終止了,善根在此用盡,不會再再生長。如果後面想修大乘,從定中出來之後要重新發起菩提心的善根,那是另外一個階段的事情了。但是在這個階段,走到無余涅槃這個位置時,所有的善根已經窮盡,所以說“其余善根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爲了度化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發誓成佛的菩提心也像一棵樹一樣,這棵樹就如天界的如意樹,如意妙樹是恒生果的,它不會階段性的沒有了,樹上一直不斷生果,生了之後又生,源源不斷産生殊妙的果實。菩提心這種善行也同樣有這個顯著特點,就是再再的生果,生果之後非但不窮盡反而越來越蒸蒸日上,這就是菩提心妙樹生果的殊勝功用。
比如現在我們是一介凡夫,如果以菩提心攝持去放生、聽課或者頂禮,心態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發誓成佛,有這種發心的話,從現在到成佛之間,不管中間流轉多少世,如果沒有遇到違品——很大的嗔恨心等等,這個善根在每一世中都會成熟很多殊勝的妙果,乃至于在成佛之間都不會窮盡,我們想想其中有多少生世啊。發了菩提心之後,善果永遠不會窮盡——“非但不盡反增茂”,反而再再增上,這就是菩提心的殊勝作用。
我們通過對比就知道了:如果我們沒有以菩提心攝持一份善行,只是世間心的攝持、小乘心的攝持,我們能夠得到的善果很少;如果我們做善法時能夠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這個小小善根,那麼這個小善根就成了如意妙樹一樣,乃至成佛它的果還不會窮盡,生生世世中都會感受到這種殊妙的果。所以發了菩提心之後,引來的福德的確是非常深厚的。
爲什麼說佛的福德是無窮無盡的?從這個例子看,一個小小的善根被菩提心攝持了,它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福德;而佛陀積累了多少念的菩提心得到了佛果,所以佛相續中的福德是沒辦法計算的。從這個方面講,要任運地利益衆生,必須要像佛那樣具足無量善根、無窮的福德才可做到,這個善巧方便就是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我們想要累積像佛那樣圓滿的功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了菩提心,通過菩提心的攝受,一念善根就可轉變成無窮無盡。每一念都有菩提心攝受,每一念都會積累無量無盡的善根。其他的善法沒有這個善巧方便,所以通過常規方式累積成佛的資糧永遠沒法圓滿,但是只要有菩提心這種善巧方便,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圓滿成佛的資糧,達到能夠利益衆生的殊勝功德。
我們分析這個原理:爲什麼其余的善行得果這麼少,而菩提心的善行這麼多呢?這完全是由心量大小來決定的。世間的善根局限于我執:只是爲我得到快樂、我升官發財、我的朋友怎麼樣......範圍很小,只在輪回中善趣的小圈子裏得到善果。它的心量很小,所緣對境也很少,就幾個人或者幹脆爲自己,局限在一種狹小的心態中,怎麼可能得到無量的善根呢?不可能的。
聲聞隨解脫分的善根範圍雖然是超越叁界,本來超越叁界範圍很大,但是他只求自己一個人從叁界獲得解脫,所以這種心態對善行的增長造成了束縛,沒辦法讓善根成爲無窮。它的善根目標在哪裏?就是出離輪回。善根隨著目標、意樂去成熟,意樂一旦成辦了,業的力量就用盡了,不會再變得無量無盡。
菩提心則不是如此,菩提心的範圍、所緣是多大?——無窮無盡的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想要度化這麼多衆生,現在我們心量有時還接受不了,但是換個角度想:就因爲菩提心的所緣如此廣大,它所緣的衆生是無量的:緣一個衆生發一個善心,會有一定的回報;如果是緣10個、緣100個、緣1000個,所緣的衆生越來越多,回報的善根也會越來越多。所緣衆生的數量無有窮盡的緣故----我願每一個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我願所有的衆生成就佛果,發心衆生的數量無量無邊的緣故,所以就得到了無窮無盡的善根。
菩提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緣衆生,另一方面緣佛果,佛果也是無有窮盡的。所緣衆生無窮無盡,所以得到無窮無盡的善根;所緣佛果同樣是無窮無盡的,誰能找到佛果的邊際?在傳記、公案當中,目犍連尊者有一次曾經想要去探測佛陀傳法聲音的邊際,最後聲聞神通用盡差點回不來,還沒有找到佛陀法音的邊際;還有一個阿羅漢想找佛所發光明的邊際,也沒找到。所以誰能衡量?佛果的邊際、佛陀的功德法到哪裏爲止?根本無法衡量。我們想得到無有窮盡的功德、福德之佛果,就要“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
這裏面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緣衆生,衆生是無量無盡的,所以善根無量無盡;第二是緣佛果——爲了度化衆生而成佛。願意成佛的話,所緣的佛果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它的善根也是沒有窮盡的。比較之下,如果我們正確發了菩提心,就能夠獲得這種超勝的功德。同樣是一個善法,心態不一樣就能帶來這麼大的差別。想想看,我們是不是真的應該對菩提心的教授高度重視啊?一定要高度重視!所以同樣是兩個人,都在修善法、都在放生,一個人的心態是爲自己,一個人的心態是爲了成佛度化衆生,都是幾分鍾把放生做完,但是所獲得的功德就沒辦法比了,差距太大了。一天的差距是這樣,一月的差距更大,一年的差距就更大了。像這樣每年修持下去,有菩提心的功德就變成強者更強,沒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弱者更弱。因爲有了菩提心之後就是良性循環,福報越來越大,心量越來越寬,最後所獲福報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所以有無菩提心攝受所得的果完全不同。
還有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和兩大聲聞弟子在最初發心的時候是叁個小孩,當時叁個小孩看到了一個佛和兩個侍者走過來,一個小孩說:我們應該把璎珞供養給這些聖尊。他們就問你要供養誰?中間的小孩說:我要供養中間那位佛,我發願最後變得和他一樣,于是就把璎珞供養佛。旁邊的兩個小孩一個說我要變成左邊那個,一個說我要變成右邊那個,就把珠寶供養兩位侍者。這個果報最終成熟的時候,發願成佛的人很早成就了佛果,即是釋迦牟尼佛,旁邊兩人還是凡夫,還得通過釋迦牟尼佛給他們傳法,才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差別就是這麼大。所以說有菩提心攝持、沒有菩提心攝持,成熟善果的速度完全沒法比。我們不必畏懼這麼多衆生要度化,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巨大的,在後面學《精進品》等品時還要講。菩薩道經由的痛苦都是非常微小的,只要咬牙堅持下去,一旦超越了這種境現,就可以達到究竟佛果無學階段。
下面是注釋:〖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以後自然窮盡,而菩提心的妙樹恒常都會生長果實,非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蒸蒸日上。〗我們要注意:有時我們沒有發起菩提心、有時沒有被菩提心攝持,或者在發了菩提心之後心態有所損傷,這些情況下相繼中的菩提心可能會受影響。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善根,就如芭蕉樹一樣,生果之後就不會再增長;而菩提心攝持的妙樹在成熟果實的時候,恒常都會不斷地結果,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越來越增長。
〖《寶箧經》中雲:“文殊:各種樹以四大攝持而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回向佛果,則日益增長”。〗此處對文殊菩薩講,世間各種各樣的樹以地、水、火、風四大攝持之後就能增長。同樣道理,善根以菩提心攝持回向佛果,就會再再增長、非常迅速。我們培植善根要抓住核心,如果把關要抓住了,雖然表面上只是一個小善根,但實際上,它的果報、福德的增長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辛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罪業之果…
《《入菩薩行論》第0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