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這種自私自利的相續。菩提心的本體非常清淨,沒有自私自利的煩惱,沒有貪嗔癡等等,菩提心能轉變業惑而業惑不能轉變菩提心,所以是滅盡了業惑。
下面講第二個課判: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通過如意寶的比喻說明菩提心非常難得、非常珍貴。我們得到了菩提心這個如意寶,應該好好珍惜、利用,菩提心這個法是所有心法中最爲殊勝的法,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了,就應該保護它,讓它發揮最具善妙的作用。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尊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亦善堅持菩提心。
此處講到“衆生導師以慧觀”,我們先從字面上解釋一下:衆生導師佛陀通過智慧已經觀察到菩提心最尊貴,所以一切想要出離叁界的修行者,都應該善妙地堅持菩提心。文中並沒有明顯提及如意寶,但在諸大注釋中,都是以“極尊貴”來說明菩提心,因爲極尊貴的緣故,菩提心猶如如意寶一樣。
此處的導師是與尋求如意寶的商主相對應的。在很古以前的印度,很多人出海尋寶,到寶洲尋找如意寶。取寶的商人靠自己無法發起這樣的活動,必須要有商主的帶領。商主必須有智慧、自己去過寶洲,還要擁有雄厚的財力。帶領這麼多商人出海,沒有大船是不行的,商主必須提供一艘大船,大船上裝滿淡水、食物、備用的物資等等,有時還要在船上帶一群鴿子——爲了防備抹鯨魚,如果鴿子放出去之後不回來,就說明海上有抹鯨魚——巨大的抹鯨魚浮在海面上,鴿子以爲是海島就會停在上面,這樣他們就會非常小心;如果鴿子很快飛回來,就說明四周比較安全。
到了寶洲之後,商主要負責告訴這些商人,哪些是假寶,哪些是真寶,真寶之中哪些比較值錢,哪些不太值錢。來一趟寶洲不容易,如果拿很多不值錢的東西,跑這一趟不值得。不值錢的東西帶得太多,船就會沈;帶得太少回去之後沒有大的利益。所以商主要指導他們拿輕的、價值高的寶物,最後還要護送他們返回,從寶洲回到南瞻部洲,這都是商主的責任。商人依靠商主的帶領,可以獲得發家致富等利益,所以商主在引導商人取寶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非常大。
那麼,就如商主引導商人在寶洲中找到如意寶能夠利益衆生一樣,衆生的導師佛陀也猶如商主一般引導衆生趨向于解脫的寶洲,在趨向于寶洲的過程中也以種種方法照顧衆生的身心。佛陀通過智慧觀察告訴衆生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在路途中哪些應注意、哪些要避免;到了寶洲之後什麼最好、什麼要抛棄等等,佛陀也要對衆生負責任。導師佛陀通過智慧觀察,在所有寶物中,猶如如意寶的菩提心——這種寶珠最珍貴。如意寶不重,就是一顆珠子,但它的力量非常強大:得到如意寶可以遣除貧窮、疾病、黑暗等等。猶如如意寶一樣的菩提心,在所有的心中最尊最貴。求財的心、爲得到暫時利益的心、得到阿羅漢果的心,都遠遠不如菩提心珍貴。佛陀遍觀一切諸心、諸心所,把一切的心態完全觀察後,最後了知最珍貴的是菩提心。所以佛陀告訴他的追隨者說:要想出離叁界的人,必須堅持菩提心!一定要堅持菩提心!
對于追隨佛陀修行的大乘行人來講,一方面自己要出離叁界輪回,另一方面也要帶領衆生出離,所以想要自他都出離叁界,必須要堅持菩提心。但是作爲小乘的修行者,只是想自己個人從輪回中解脫,所攝持的菩提心是不圓滿的、相似的菩提心。大乘菩薩因爲要帶領自他全部趨向于解脫,所以相續中必須受持這個圓滿的菩提心,必須要像保護如意寶、祈禱如意寶一樣受持殊勝的菩提心。
菩提心在我們相續中剛生起來的時候,力量還很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緣的影響而退失。在現在的環境中,要修持菩提心也不太容易。我們身邊有太多不修持佛法的人、不理解菩提心的人、太多的野蠻之人。如果是在淨土中,如極樂世界或其他淨土,人人都是發菩提心的,個個都是修大乘妙法的,堅持菩提心比較容易。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多數人對修菩提心沒有興趣,對造作惡業反而比較有興趣:經常鼓吹如何造業,如何享受。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菩提心的確不容易,但不管怎樣,越是不容易,我們越是要小心翼翼地照看菩提心,就像保護一棵幼小的嫩芽。如果照顧得好,沒有受到什麼損害,菩提心的苗芽逐漸成長、強大之後,我們就能夠感受到它的威力,無論自己修法也好,還是幫助衆生也好,都會有一種不共的能力。
最需要注意就是剛剛受持菩提心、准備生起菩提心的時候,這個時候要盡量多結交善友,尤其是對修大乘妙法有興趣的善友。雖然都是佛弟子,但是如果對方對大乘道、菩薩道沒有興趣而且有看法的話,在顯現上我們都要暫時遠離,因爲與他們接觸有可能傷害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幼芽。對于那些有菩提心、或者對菩提心有興趣的人,應多去探討、多去交流。還要多學佛法、多祈禱上師叁寶,通過很多策略保護相續中的菩提心。菩提心得到了精心培育,才能慢慢成長、壯大。這就是我們學習菩薩心最初之時,尤其要、必須要、特別要小心注意的地方。這段時間平安度過之後,我們的菩提心比較堪能時,就要盡量去做利益衆生的事。
〖能將一切衆生帶到解脫城享受功德寶珠的唯一商主就是無與倫比的佛陀。〗能夠把一切衆生完全帶入解脫的大城,享受種種功德寶珠即如意寶所帶來的種種利益的唯一商主——就是無與倫比的佛陀。
〖佛智周遍所知萬法除此之外其他衆生無法衡量。〗此處講佛陀的殊勝性,佛陀通過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對一切萬法完全了知、通達,除佛之外其他的衆生無法衡量。此處以佛爲標准,以佛爲正量。
〖佛陀以無量的智慧認真全面觀察諸法時,徹底照見此菩提心最爲難得,功德巨大,彌足珍貴。〗佛陀以衆生無法衡量的無量智慧,非常認真全面考察了一切諸法的實相,徹底照見菩提心最爲難得。雖然如意寶難得、珍貴,功德也很大,但它只能成辦世間利益,遣除身體的疾病、貧窮,黑暗等,出世間的利益它就沒有辦法、沒有能力。所以祈禱如意寶讓自己生起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證悟空性,這方面它是無能爲力的。兩者相較,實際上菩提心的難得、珍貴、功德遠遠超勝了如意寶,這方面我們要知道。
〖《華嚴經》中雲:“諸寶之中如意寶堪爲寶王,同理叁世中遍知智慧照見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之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發菩提心如意寶王之價。〗
《華嚴經》是這樣講的:一切珠寶中如意寶堪爲寶王。現在只有龍王和天界的天人擁有如意寶,人間當中沒有如意寶,即便有也沒辦法發揮如意寶的效用,因爲衆生的福報逐漸減弱、不堪能,沒辦法顯現如意寶的殊勝價值。而在遠古劫初的時候,衆生福報具足,人間出現過如意寶,祈禱如意寶可以降下糧食雨、珍寶雨,這在很多經論都有記載。現在整個世間無法找到真正的如意寶。
“同理,叁世當中,佛陀遍知的智慧照見法界對境”,同樣道理,在所有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中,遍知佛陀的智慧照見一切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發菩提心如意寶王之價。”人天的有漏善根、聲聞緣覺的無漏善根都不及菩提心如意寶的價值。雖然有漏無漏善根也有價值,但遠遠比不上菩提心的價值。有些聲聞緣覺已經到了無學位,但無學位仍不抵菩提心的價值,如果想進一步求取佛果,還要重新發起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最後才可以成佛。菩提心的本體是緣殊勝的佛果、緣一切衆生的,這種殊勝性當然任何珠寶不能比。
因此想〖要遠離痛苦的所有衆生理當堅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做一個大乘修行者,就是想要一切衆生都遠離痛苦,想要讓所有的衆生遠離痛苦,就一定要受持菩提心。菩提心能夠完全改變我們的心相續,把我們現在非常狹隘的心相續擴展到無邊廣闊。現在我們的心相續所緣取的、想讓他們離苦得樂的衆生範圍非常有限,自己親朋好友,或者對自己好、有恩的人,我們就願他們離開痛苦,但還有很多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根本沒有想到、從來也沒想過要去幫助他們,從未進入我們想幫助的視野。如果我們認真想修菩提心,就要認真審視一下菩提心所利益的範圍有多大。稍作觀察我們就會非常吃驚,這個範圍簡直沒法衡量:所有一切衆生。只要是我們想得到的、有心識的一切衆生,都是菩提心所饒益的對象。所以如果真正能夠修持菩提心的話,從這開始,比較狹隘的心胸就會因由菩提心的修持而逐漸擴展。菩提心的心胸非常寬廣,現在我們的心胸很狹隘,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修菩提心,心胸就會寬廣起來,在如此廣大的心胸中,任何事情都可以包容、忍耐。所以如果我們有了非常寬闊的心胸,在度化衆生的時候遇到一點違緣、一點小苦,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些都不算什麼真實的痛苦。如佛在因地修持菩提心的那些公案影響和感動了我們,同樣我們如果去修持菩提心,心胸逐漸變得廣闊,也能夠迅速圓滿福德、智慧資糧,最後在廣闊的心胸中成就殊勝的佛果,就能真實利益衆生。此處教導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受持菩提心。
辛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這個妙樹就是指如意樹,通過如意寶樹的比喻,說明果實不窮盡,不但不窮盡反而蒸蒸日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此處把芭蕉樹和如意樹做一個對比:一個是生果之後很快就幹了,果實窮盡了;另一個是生果之後再再的生果;芭蕉樹的善根就像世間的普通善根,如意樹的善根就像菩提心的善根,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深入了知菩提心、接近菩提心,我們就會喜歡菩提心,因爲菩提心能…
《《入菩薩行論》第09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