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式也很難對治。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能造五無間罪的人,他的相續中一定充滿了很深重的罪業習氣,但是即便是有這樣深厚的習氣,但是如果因緣具足的話,照樣可以修菩提心,菩提心照樣可以生起,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之間,五無間罪這樣深重的罪業都可以得以清淨。就像以前阿阇世國王,他造了殺父親的五無間罪,後面通過文殊菩薩的調化,修持菩提心後獲得了無生法忍,墮地獄的時候就像皮球落地一樣,一下子又彈起來,很快就解脫了這樣的罪業,所以說如果發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連五無間罪都可以消盡。當然造了五無間罪之後,罪業成熟是無間墮地獄的,所以在那個時候不一定有時間修,但是造過五無間罪的人在死亡之前,如果還有時間的話,還可以修持這種殊勝的對治法,當然真正造下五無間罪的人是很少的,但造其他重罪的人非常多(通過故意的心態去造誹謗或其他罪業的很多),所以我們還是要在死亡到來之前修煉菩提心,到菩提心生起的時候,就能夠焚毀五無間罪等所有的深重罪業。
〖《華嚴經》中雲:“能焚諸惡行如末劫火。〗菩提心能夠燒盡一切惡行猶如末劫火一樣。〖善天尊者說:“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緣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燒(罪業)。〗聖天尊者說一刹那巨大的安忍不緣能取所取可以焚毀罪業,上師的講記中講這個可以理解成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這個大安忍不緣所取可以焚毀罪業。因爲菩提心分爲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通過強烈的世俗菩提心安住在一刹那菩提心的狀態中不緣取所取——沒有自私自利所取的話,也能夠焚毀這樣的罪業,當然此處針對一般人來講,理解爲世俗菩提心更相應一點,但我們不能說不是勝義菩提心,說世俗菩提心是因爲此處是指一般的人,而勝義菩提心主要是初地菩薩相續中産生的,一般人沒到初地之前勝義菩提心生不起來,所以世俗菩提心如果能夠生起強烈的、殊勝的菩提心,不緣取自私自利這樣一種所取的法,也可以焚毀很嚴重的罪業。
〖其實,這種講法與前面所說的道理並不重複,前面是指壓製罪業,這裏是說從根本上摧毀。〗前面第四個科判是用護送者的比喻說明菩提心能壓製罪業,此處第五個科判是用劫末火的比喻說明能摧毀罪業。無著菩薩認爲這兩種說法並不相違。〖如果有人問:那麼,一顆菩提心具備這二種功德難道不矛盾嗎?〗一顆菩提心既能夠壓製罪業又能夠摧毀罪業,具足這兩種功德難道不矛盾嗎?〖並不矛盾。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那麼功德也會越來越超勝,是從循序漸進而獲得來講的。〗實際上不矛盾,因爲菩提心有逐漸增上的過程。菩提心還不是特別強烈的階段,只可壓製罪業,到後面力量增長了很多倍,就可以把罪業摧毀。菩提心越來越強大,功德就會越來越超勝,就能從壓製罪業轉爲摧毀罪業,這是循序漸進的,並不矛盾。
現在講第六個科判: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入行論》沒有提到的菩提心的其他功德,在《華嚴經》等很多大乘經典中有廣釋、細釋,有時間可以參閱《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了解菩提心的殊勝功德。
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智者彌勒”指具有高超智慧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顯現上是十地菩薩,佛陀授記彌勒菩薩是佛的補處,將來成爲賢劫第五佛。佛陀從兜率天下生人間的時候,把寶冠交給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成了兜率天的天主,負責教導衆生修學大乘佛法。佛在人間轉*輪時,彌勒菩薩也化現爲比丘的形象幫助佛弘法。彌勒是慈氏的意思,因爲菩薩主修的法是大悲心,所以名字叫彌勒,成佛之後的名號也叫彌勒佛。
此處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彼心利益無限量”,“彼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無量的,無法完全宣講。《華嚴經》、《入行論》也只宣講了其中一部分功德。原因是:一方面把主要功德宣講之後可以推理其他的功德;另一方面,一般衆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如果宣講所有功德,衆生不一定能接受,或者沒有時間聽受。所以雖然只講了一部分功德,也能讓衆生在了知之後産生想要修行的心,當相續中産生菩提心之後,這些功德就可以獲得了。
〖此外,擁有高超智慧的彌勒怙主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擁有高超智慧的彌勒怙主告訴善財童子說:“菩提心的功德是無法限量的。”下面就引用《華嚴經》中的記載,講述善財童子向彌勒菩薩求法時,彌勒菩薩宣講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
〖《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堅財之子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後,爲了尋覓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華嚴經》記載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過程。漢地講五十叁參,藏地的講法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還有一種印度的講法是依止了一千多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在佛教史上是一生成佛的典範。按《華嚴經》的記載,他求學的時候是一介凡夫,後來逐漸參拜了很多善知識,最後在相續中獲得圓滿的證悟。在漢地很多大德所造的了義論典裏,善財童子和龍女都是一生成佛的典範。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依止了很多善知識,他依止的善知識各種各樣:有羅刹鬼王、乞丐、長者甚至妓女等等。善財童子在他們面前依止學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沒有産生過一刹那的邪見,能夠如理如法的依止,所以善財童子也是依止善知識的典範,依止上師應以善財童子爲榜樣。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似乎會看到善知識有過失、有貪欲,有許多看不慣的地方,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過失,很多時候都是因爲自己的心不清淨。善財童子所依止的這些善知識,在外表上很多人好像沒有一點功德,但是他們完全具足圓滿的菩薩道。善財童子在依止過程中沒有看過失,沒有産生邪見,而是一心一意的依止最後獲得了圓滿的加持。《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方法,現在我們也可以借鑒。還有一種說法是善財童子就是法王如意寶的前世。法王如意寶以前到桂林時,回憶起自己的前世曾爲善財童子,曾經到過桂林參訪善知識(當時桂林叫熏香城);也到過雞足山去見正在閉關的無著菩薩,送給他一些糧食,這些故事在法王的傳記中都有記載。“于文殊前發心後”,善財童子拜見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文殊菩薩讓他尋找菩薩學處,他爲了尋覓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訪師求道。
〖爾時,至尊彌勒正在南方海濱由毗盧遮那佛嚴飾具藏樓閣之一方,爲如海菩薩眷屬講經說法。〗當時彌勒菩薩正在南方海濱由毗盧遮那佛嚴飾的具藏樓閣的一方,爲如海菩薩眷屬講經說法。
〖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贊頌善財童子言:〗善財童子看到這個情景,馬上對彌勒菩薩恭恭敬敬地頂禮,彌勒菩薩看到善財童子,就向他的眷屬贊歎善財童子的功德。
〖“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爲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彌勒菩薩說:“你們看這位意樂清淨(就是發了菩提心,一心一意尋求菩薩行,沒有自私自利,也沒有其他世俗想法)的人,堅財的兒子名爲善財,爲了尋求殊勝的菩薩學處,來到智者彌勒我面前。”
〖隨之對善財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苦行之時疲倦否?”〗善財童子到了彌勒菩薩的衆會眷屬中,然後彌勒菩薩安慰善財童子說:“善來善來,慈悲的善財童子,善來彌勒壇城中”——現在你來到了彌勒菩薩的眷屬壇城中。(壇城有時解釋爲圍繞或中圍,中間爲主尊,周圍眷屬圍繞,所以叫中圍、壇城,梵語叫曼紮拉。)“善來寂靜調柔尊”:你是相續寂靜而且非常調柔的一位修菩薩行的尊者。“苦行之時疲倦否?”:因爲他到處參拜善知識,所以彌勒菩薩問他苦行是不是疲倦,賜予安慰加持。
〖善財童子恭敬請問:“聖者,我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時,不知該如何勵力學修菩薩學處,請您明示。〗善財童子爲了求法,很恭敬地請問聖者彌勒菩薩:“我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發了菩提心,不知道該如何勵力地修學菩薩學處?”善財童子曾經五十叁參也好,依止一百一十個善知識也罷,其實已經聽了很多修持菩薩道的教言,但此處還說不知該如何學修菩薩行。他不像我們學了一點點東西就覺得非常了不起,好像菩薩行已經差不多了,正法已經學得差不多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得少爲足,這種心態會障礙我們進一步求法。如善財童子這種根性很利、福報深厚、真實發了菩提心的人,還到處尋求修持菩薩行的方法,如果他沒有辛辛苦苦五十叁參或者依止一百一十個善知識,也不一定能夠即身成佛,正因爲永遠不滿足,所以到處學習能夠趨入菩薩行的方法,以這種恭敬的心態和苦行,最後得到了真實的竅訣。
〖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爲善知識所攝受。〗彌勒菩薩贊歎他說,你已經拜見了很多善知識,已經被善知識攝受了,應該知道以下的修行方法。
〖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彌勒菩薩首先介紹了菩提心的殊勝功德,讓他對殊勝的菩提心産生真實的恭敬心。彌勒菩薩說: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猶如種子一樣。有了種子才會開花結果,同樣,有了菩提心的種子,一切佛法都可以結出正果。如果佛陀在因地時沒有修菩提心,就不可能有後面的菩薩道,更不可能在菩薩道中結緣這麼多衆生,也不可能通過菩薩道圓滿成佛、在成佛後爲衆生宣講殊勝的妙法,正因爲佛陀宣講了妙法,我們現在才有了學習佛法的機緣。所以佛陀成佛、弘法利生的事業都是因爲佛陀在因地發了菩提心才獲得的。當時的人是直接所化,現在我們是間接所化。現在我們的相續中如果有菩提心,以菩提心爲種子,不間斷修持菩薩行,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和其他衆生廣結善緣,最後我們也能成佛、在成佛之後講解正法、弘揚正法,也能利益很多衆生。所以自他一切衆生的安樂、一切佛法的獲得全都是由菩提心發起的,所以菩提心的確像種子一樣。
〖可令一切衆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田有兩種,一個是良田,一個是劣田。一般的田種的種子莊稼不一定長得很好,比如鹽堿地、非常幹涸的土地,不一定能讓種子長得好,如果是良田就可以讓種子長得很好,所以說菩提心就像良田一樣,可令一切衆生善法增上。如果衆生把善法種在菩提心的良田當中,那麼善根就可以逐漸增上,迅速發展無數倍,所以衆生的善法,如果依靠這種菩提心的良田會迅速增上。〖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大地是一切樹木山川的依止處。一切有情都是依靠大地而生存,一切無情如莊稼等也是依靠大地而生長。同樣,菩提心猶如一切有情賴以生存的大地,佛陀依靠菩提心成就殊勝的佛果,然後告訴衆生修持菩薩行的方法。第叁品講到菩薩會發願成爲大地、橋梁、藥、成爲衆生得以生存的因,因此菩提心能夠讓有情修行善法,通過善法得到安樂。
〖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多聞天子財富非常廣大,菩提心也猶如多聞天子能夠杜絕一切貧困。一方面可以杜絕世間財富的貧困:菩提心是非常廣大、清淨的善法,裏面的善法只要成熟一點點,完全能夠在世間中沒有絲毫貧困,所以修菩提心的人福報非常廣大,絕對不會遭遇貧困;另一方面菩提心也能消盡沒有正法的貧困。比如沒有布施、持戒、安忍等等,這種缺少正法的貧困以菩提心的功德也完全可以消除。
〖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父親能夠保護兒女,菩提心也猶如父親能夠護持一切菩薩。怎麼護持呢?父親保護兒女長大成人,菩提心也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逐漸成長,獲得一切菩薩功德。從凡夫到聖者地,從聖者地到佛地都是依靠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如果缺少菩提心護持,沒有登地的菩薩也會從菩薩道中退墮,因爲有菩提心護持的緣故,菩薩可以順利成就菩薩道,乃至最終成佛。
〖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摩尼寶王可以成辦一切事情,如滿足衆生除病等一切願望。菩提心猶如摩尼寶,也能夠成辦一切世、出世間善法。
〖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妙瓶中可以源源不斷出現一切所欲之物,菩提心也猶如妙瓶一般能滿足衆生的一切心願,所有心願通過修菩提心都能滿足。
〖……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其中有詳細敘述。〗菩提心還有很多利益在這裏沒有講,如有一百二十五種殊勝功德等等,我們可以參閱《華嚴經》,經中對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都有詳細的敘述。
己二(特殊功德)分叁: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叁、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類有兩種、四種、二十二種等說法。第二品“忏悔罪業”的前面有個總說,對菩提心的各種分類都作了宣講。“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菩提心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兩種,世俗菩提心又分爲願求菩提心和趣行菩提心。什麼是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呢?願菩提心就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發願成佛,這種發願叫做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發願之後爲了讓衆生或自己成佛,真實地行持六度萬行。願菩提心的所緣是佛果,行菩提心的所緣是六度。願菩提心是爲了度化衆生成佛,在緣佛果方面有需求;趣行菩提心是發了成佛的願後去實踐六度萬行,通過因地的六度等行爲而成就,所以所緣是六度。
〖我們一定要明確,歸納起來菩提心有兩種,也就是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此處指世俗菩提心分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也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如《華嚴經》中說:“任何衆生爲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爲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爲稀罕。”〗這裏引用《華嚴經》:任何衆生爲了無上菩提而發願成佛是很稀罕的,但與爲無上菩提而行持相比,發願要容易得多,所以能行持更爲稀罕。發願之後怎樣才能達成所發之願?就要爲獲得無上菩提而行持種種苦行、菩薩道,這種心更爲稀罕。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
《《入菩薩行論》第10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