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式也很难对治。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能造五无间罪的人,他的相续中一定充满了很深重的罪业习气,但是即便是有这样深厚的习气,但是如果因缘具足的话,照样可以修菩提心,菩提心照样可以生起,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之间,五无间罪这样深重的罪业都可以得以清净。就像以前阿阇世国王,他造了杀父亲的五无间罪,后面通过文殊菩萨的调化,修持菩提心后获得了无生法忍,堕地狱的时候就像皮球落地一样,一下子又弹起来,很快就解脱了这样的罪业,所以说如果发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连五无间罪都可以消尽。当然造了五无间罪之后,罪业成熟是无间堕地狱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不一定有时间修,但是造过五无间罪的人在死亡之前,如果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修持这种殊胜的对治法,当然真正造下五无间罪的人是很少的,但造其他重罪的人非常多(通过故意的心态去造诽谤或其他罪业的很多),所以我们还是要在死亡到来之前修炼菩提心,到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就能够焚毁五无间罪等所有的深重罪业。
〖《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菩提心能够烧尽一切恶行犹如末劫火一样。〖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圣天尊者说一刹那巨大的安忍不缘能取所取可以焚毁罪业,上师的讲记中讲这个可以理解成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这个大安忍不缘所取可以焚毁罪业。因为菩提心分为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通过强烈的世俗菩提心安住在一刹那菩提心的状态中不缘取所取——没有自私自利所取的话,也能够焚毁这样的罪业,当然此处针对一般人来讲,理解为世俗菩提心更相应一点,但我们不能说不是胜义菩提心,说世俗菩提心是因为此处是指一般的人,而胜义菩提心主要是初地菩萨相续中产生的,一般人没到初地之前胜义菩提心生不起来,所以世俗菩提心如果能够生起强烈的、殊胜的菩提心,不缘取自私自利这样一种所取的法,也可以焚毁很严重的罪业。
〖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前面第四个科判是用护送者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此处第五个科判是用劫末火的比喻说明能摧毁罪业。无著菩萨认为这两种说法并不相违。〖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一颗菩提心既能够压制罪业又能够摧毁罪业,具足这两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实际上不矛盾,因为菩提心有逐渐增上的过程。菩提心还不是特别强烈的阶段,只可压制罪业,到后面力量增长了很多倍,就可以把罪业摧毁。菩提心越来越强大,功德就会越来越超胜,就能从压制罪业转为摧毁罪业,这是循序渐进的,并不矛盾。
现在讲第六个科判: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
《入行论》没有提到的菩提心的其他功德,在《华严经》等很多大乘经典中有广释、细释,有时间可以参阅《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了解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智者弥勒”指具有高超智慧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显现上是十地菩萨,佛陀授记弥勒菩萨是佛的补处,将来成为贤劫第五佛。佛陀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的时候,把宝冠交给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成了兜率天的天主,负责教导众生修学大乘佛法。佛在人间转*轮时,弥勒菩萨也化现为比丘的形象帮助佛弘法。弥勒是慈氏的意思,因为菩萨主修的法是大悲心,所以名字叫弥勒,成佛之后的名号也叫弥勒佛。
此处弥勒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彼心利益无限量”,“彼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无量的,无法完全宣讲。《华严经》、《入行论》也只宣讲了其中一部分功德。原因是:一方面把主要功德宣讲之后可以推理其他的功德;另一方面,一般众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如果宣讲所有功德,众生不一定能接受,或者没有时间听受。所以虽然只讲了一部分功德,也能让众生在了知之后产生想要修行的心,当相续中产生菩提心之后,这些功德就可以获得了。
〖此外,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怙主告诉善财童子说:“菩提心的功德是无法限量的。”下面就引用《华严经》中的记载,讲述善财童子向弥勒菩萨求法时,弥勒菩萨宣讲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坚财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华严经》记载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汉地讲五十三参,藏地的讲法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还有一种印度的讲法是依止了一千多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在佛教史上是一生成佛的典范。按《华严经》的记载,他求学的时候是一介凡夫,后来逐渐参拜了很多善知识,最后在相续中获得圆满的证悟。在汉地很多大德所造的了义论典里,善财童子和龙女都是一生成佛的典范。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依止了很多善知识,他依止的善知识各种各样:有罗刹鬼王、乞丐、长者甚至妓女等等。善财童子在他们面前依止学修菩萨道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过一刹那的邪见,能够如理如法的依止,所以善财童子也是依止善知识的典范,依止上师应以善财童子为榜样。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似乎会看到善知识有过失、有贪欲,有许多看不惯的地方,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过失,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善财童子所依止的这些善知识,在外表上很多人好像没有一点功德,但是他们完全具足圆满的菩萨道。善财童子在依止过程中没有看过失,没有产生邪见,而是一心一意的依止最后获得了圆满的加持。《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法,现在我们也可以借鉴。还有一种说法是善财童子就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法王如意宝以前到桂林时,回忆起自己的前世曾为善财童子,曾经到过桂林参访善知识(当时桂林叫熏香城);也到过鸡足山去见正在闭关的无著菩萨,送给他一些粮食,这些故事在法王的传记中都有记载。“于文殊前发心后”,善财童子拜见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文殊菩萨让他寻找菩萨学处,他为了寻觅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访师求道。
〖尔时,至尊弥勒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具藏楼阁之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当时弥勒菩萨正在南方海滨由毗卢遮那佛严饰的具藏楼阁的一方,为如海菩萨眷属讲经说法。
〖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善财童子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对弥勒菩萨恭恭敬敬地顶礼,弥勒菩萨看到善财童子,就向他的眷属赞叹善财童子的功德。
〖“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为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弥勒菩萨说:“你们看这位意乐清净(就是发了菩提心,一心一意寻求菩萨行,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其他世俗想法)的人,坚财的儿子名为善财,为了寻求殊胜的菩萨学处,来到智者弥勒我面前。”
〖随之对善财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苦行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到了弥勒菩萨的众会眷属中,然后弥勒菩萨安慰善财童子说:“善来善来,慈悲的善财童子,善来弥勒坛城中”——现在你来到了弥勒菩萨的眷属坛城中。(坛城有时解释为围绕或中围,中间为主尊,周围眷属围绕,所以叫中围、坛城,梵语叫曼扎拉。)“善来寂静调柔尊”:你是相续寂静而且非常调柔的一位修菩萨行的尊者。“苦行之时疲倦否?”:因为他到处参拜善知识,所以弥勒菩萨问他苦行是不是疲倦,赐予安慰加持。
〖善财童子恭敬请问:“圣者,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时,不知该如何励力学修菩萨学处,请您明示。〗善财童子为了求法,很恭敬地请问圣者弥勒菩萨:“我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发了菩提心,不知道该如何励力地修学菩萨学处?”善财童子曾经五十三参也好,依止一百一十个善知识也罢,其实已经听了很多修持菩萨道的教言,但此处还说不知该如何学修菩萨行。他不像我们学了一点点东西就觉得非常了不起,好像菩萨行已经差不多了,正法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得少为足,这种心态会障碍我们进一步求法。如善财童子这种根性很利、福报深厚、真实发了菩提心的人,还到处寻求修持菩萨行的方法,如果他没有辛辛苦苦五十三参或者依止一百一十个善知识,也不一定能够即身成佛,正因为永远不满足,所以到处学习能够趋入菩萨行的方法,以这种恭敬的心态和苦行,最后得到了真实的窍诀。
〖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弥勒菩萨赞叹他说,你已经拜见了很多善知识,已经被善知识摄受了,应该知道以下的修行方法。
〖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弥勒菩萨首先介绍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让他对殊胜的菩提心产生真实的恭敬心。弥勒菩萨说: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犹如种子一样。有了种子才会开花结果,同样,有了菩提心的种子,一切佛法都可以结出正果。如果佛陀在因地时没有修菩提心,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菩萨道,更不可能在菩萨道中结缘这么多众生,也不可能通过菩萨道圆满成佛、在成佛后为众生宣讲殊胜的妙法,正因为佛陀宣讲了妙法,我们现在才有了学习佛法的机缘。所以佛陀成佛、弘法利生的事业都是因为佛陀在因地发了菩提心才获得的。当时的人是直接所化,现在我们是间接所化。现在我们的相续中如果有菩提心,以菩提心为种子,不间断修持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和其他众生广结善缘,最后我们也能成佛、在成佛之后讲解正法、弘扬正法,也能利益很多众生。所以自他一切众生的安乐、一切佛法的获得全都是由菩提心发起的,所以菩提心的确像种子一样。
〖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田有两种,一个是良田,一个是劣田。一般的田种的种子庄稼不一定长得很好,比如盐碱地、非常干涸的土地,不一定能让种子长得好,如果是良田就可以让种子长得很好,所以说菩提心就像良田一样,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如果众生把善法种在菩提心的良田当中,那么善根就可以逐渐增上,迅速发展无数倍,所以众生的善法,如果依靠这种菩提心的良田会迅速增上。〖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大地是一切树木山川的依止处。一切有情都是依靠大地而生存,一切无情如庄稼等也是依靠大地而生长。同样,菩提心犹如一切有情赖以生存的大地,佛陀依靠菩提心成就殊胜的佛果,然后告诉众生修持菩萨行的方法。第三品讲到菩萨会发愿成为大地、桥梁、药、成为众生得以生存的因,因此菩提心能够让有情修行善法,通过善法得到安乐。
〖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多闻天子财富非常广大,菩提心也犹如多闻天子能够杜绝一切贫困。一方面可以杜绝世间财富的贫困:菩提心是非常广大、清净的善法,里面的善法只要成熟一点点,完全能够在世间中没有丝毫贫困,所以修菩提心的人福报非常广大,绝对不会遭遇贫困;另一方面菩提心也能消尽没有正法的贫困。比如没有布施、持戒、安忍等等,这种缺少正法的贫困以菩提心的功德也完全可以消除。
〖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父亲能够保护儿女,菩提心也犹如父亲能够护持一切菩萨。怎么护持呢?父亲保护儿女长大成人,菩提心也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逐渐成长,获得一切菩萨功德。从凡夫到圣者地,从圣者地到佛地都是依靠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如果缺少菩提心护持,没有登地的菩萨也会从菩萨道中退堕,因为有菩提心护持的缘故,菩萨可以顺利成就菩萨道,乃至最终成佛。
〖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摩尼宝王可以成办一切事情,如满足众生除病等一切愿望。菩提心犹如摩尼宝,也能够成办一切世、出世间善法。
〖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妙瓶中可以源源不断出现一切所欲之物,菩提心也犹如妙瓶一般能满足众生的一切心愿,所有心愿通过修菩提心都能满足。
〖……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其中有详细叙述。〗菩提心还有很多利益在这里没有讲,如有一百二十五种殊胜功德等等,我们可以参阅《华严经》,经中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都有详细的叙述。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之差别;三、功德之差别。
庚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类有两种、四种、二十二种等说法。第二品“忏悔罪业”的前面有个总说,对菩提心的各种分类都作了宣讲。“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求菩提心和趣行菩提心。什么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呢?愿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愿成佛,这种发愿叫做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发愿之后为了让众生或自己成佛,真实地行持六度万行。愿菩提心的所缘是佛果,行菩提心的所缘是六度。愿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众生成佛,在缘佛果方面有需求;趣行菩提心是发了成佛的愿后去实践六度万行,通过因地的六度等行为而成就,所以所缘是六度。
〖我们一定要明确,归纳起来菩提心有两种,也就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此处指世俗菩提心分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也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如《华严经》中说:“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这里引用《华严经》:任何众生为了无上菩提而发愿成佛是很稀罕的,但与为无上菩提而行持相比,发愿要容易得多,所以能行持更为稀罕。发愿之后怎样才能达成所发之愿?就要为获得无上菩提而行持种种苦行、菩萨道,这种心更为稀罕。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10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