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痛苦、被打骂的痛苦、缺衣少食的痛苦等等,因为有了业惑,一定会感受轮回牢狱的痛苦,这是果。为了让众生从因的烦恼和果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菩萨发起了非常猛烈的誓愿:“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即在生死未尽、轮回未空之前,菩萨怀着非常猛烈、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心实意地利益众生,受持殊胜的行菩提心,实践种种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
〖从此以后,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么即便处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从受持行菩提心开始,如果没有遇到违品,也没有想过要抛弃行菩提心,没有生起不想再精勤利益众生的发心,只要没有出现这些明显的心态及行为,即在没有出现行菩提心的违品之前,菩萨即便在睡眠时,中断了善法的修行;或者有时放逸,没有真正处在正知正念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的产生,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非常巨大。
我们看到这些颂词之后,应该让这些文字打动自己的心,应该相信愿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行菩提心的功德更是大得不可思议。从而如是发愿:我一定要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一定要获得如是的殊胜功德!那么接下来自问:我能具足吗?仔细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成佛的心,受持愿菩提心;然后每天尽己所能去修习身语意的善法,受持行菩提心,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虽然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不同的层次,初发心菩萨的愿心和行心不能和加行道的菩萨相比,更不能和初地以上菩萨相续中的行心相比。相续中修行功德越圆满,行菩提心的状态也就越殊胜。但是相应于我们现在的心态也可以实践愿行菩提心,大菩萨们也曾经与我们一样是凡夫,不能因为现在和大菩萨相比有差距就放弃。我们应尽己所能在自己当下的境界中,尽量发展自己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这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
上师在讲记中说,行菩提心的功德这么巨大,那么天天睡觉、放逸,是不是也可以增长功德呢?认真观察下来,不能这样想、更不能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行菩提心之所以能在睡眠和放逸的状态中连续不断地产生功德,主要原因就是它产生了强烈的要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要修持善法的心态,此心态非常之强烈,导致即便在偶尔放逸、睡眠时,这种行持善法的强烈决心并没有消失。反过来说,如果天天睡觉、放逸,内心中早已失去了这种强烈的决心,相续中失去这种强烈的利他心时,就再也没有支撑功德屡屡产生的因了,基础已经不存在了,产生功德的推力不存在时,天天睡觉放逸,内心中利他心、行菩提心的力量只会逐渐变弱,最后就没有了。如此还想在睡眠、放逸时连续不断产生功德是绝对不可能的,之所以能够在发了行菩提心之后于睡眠或放逸中产生功德,是因为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利他心、成佛的心、实践利益众生的决心非常强大,因这个心态很强大的缘故,可以连续不断产生功德。反过来讲,如果这种很强大的决心已经失坏了,天天睡觉是绝对不可能有强烈的行菩提心的,因为失坏了行菩提心的缘故,怎么可能连续不断产生福德呢?从原因上分析的时候,应该知道这种差别。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
首先讲第一个科判教证之合理性: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此处以教证和理证进行宣说。首先通过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所宣讲的教证说明行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然后再通过理证推理行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巨大。
颂词“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就是说,为了让信仰小乘的众生趣入大乘修法,或者令他们对行菩提心的功德产生信解,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宣讲了行菩提心的利益。“其益极应理”:总的归纳起来,行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无量无尽的,一切众生都在调化范围之内,所缘非常广大圆满。广大的意思是:对境不是个别、几个众生,而是无量的众生;圆满的意思是:一个都不剩下,所有的众生都是菩萨发愿的对境,这种心态非常清净、伟大。行菩提心缘众生干什么呢?要遣除他们相续中的障碍,遣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无比清净的善心,所以功德很伟大。不但暂时遣除他们在轮回中的痛苦,而且也令他们究竟离开所有业惑而成佛,让众生安住在佛果的意乐当中,这个意乐非常的清净,而且时间也是连续不断的。通过很多方面观察,就知道佛陀在经典中所言的根据的确是非常应理的。下面理证还要宣讲,仅仅是利益一个人都能获得福报,何况对所有的众生都这样去利益,福报就更加圆满了。所以引用《妙臂请问经》中佛陀亲自宣讲的教证,来说明行菩提心利益非常巨大的合理性,对方也会信仰佛陀的教导,能够说明问题。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很大、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是具有合理性的。合理性有教证、理证两种,首先是教证。〖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确凿可靠的依据就在《妙臂请问经》中,佛陀宣讲了这种功德,为了使信解小乘的所有众生趋入大乘。“所有众生”需要观察,一方面从直接所化来看,是指相当一部分众生,而不是指真实意义的所有众生。按照一些大乘经典如《经庄严论》,众生可以分为几类:有些是决定大乘种姓,有些属于不定种姓,有些属于决定小乘种姓,当然小乘种姓是暂时的,并不是究竟的决定种姓。那些决定小乘种姓的人,不管谁给他们宣讲大乘佛法,暂时对他们来讲都没有办法趋入大乘,只有先按小乘的道路走到圆满的尽头,入于一万大劫的禅定出来之后才可能趋入大乘,在此之前他是不会趋入大乘的。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即便是佛陀也没办法让所有小乘众生全部趋入大乘,此处所讲的“所有众生”,从当下语境来看是“很多、相当一部分人”的意思。或者 “所有众生”是就总体而言,因为所有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现在不能趋入大乘以后也会趋入,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安立“所有众生”的意义。
〖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无边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佛陀在经典当中讲,“设若我”,这个“我”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或者我们自己。为了“利益无边众生”是所缘,指无边无际所有众生。“披上盔甲”,佛经中很多“披上盔甲”实际上就是指发起了大誓愿,或是三种精进中的第一种盔甲精进,盔甲精进主要就是指发起利益众生的誓愿。古代的战士披上盔甲之后可以减少冲锋陷阵的伤亡,那么菩萨为了利益无边众生披上了誓愿的铠甲,就像战士披上了盔甲一样勇往直前,“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利”是暂时的安乐,“乐”是究竟的安乐。利乐一切有情,所缘无边的缘故,能够获得的功德也无边,善根亦无边,缘众生生起了无量的善根,为了利益众生修集了无量的善根,所以善根也无边。“即使放逸或睡眠”:即便是在放逸或睡眠的状态,在昼夜心的每一个刹那,心中善根都在再再增长,不断强盛,趋于圆满。这个《妙臂请问经》的教证讲得非常清楚。本课就讲到这里。
《《入菩萨行论》第11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