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11课▪P2

  ..续本文上一页  这个以上讲了第二个科判:本体之差别。下面讲第三个科判:

  庚三、功德之差别

  前面讲了本体,即二心的体相或定义:什么是愿菩提心、什么是行菩提心。下面讲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有怎样的功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相比较哪一个功德更大,这就是第三个科判所宣讲的功德之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愿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前面我们讲成佛都是以愿菩提心为基础的,因为只有想要度化众生、想要成佛的心愿一直存在,才有修持一切菩萨行的动力,如果中间你的愿心退失了,或是已经失毁了,就没有修持的基础了,那么所有的行为就没有兴趣再继续下去。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愿心是一切成佛的根本、是核心的基础。愿菩提心最终的功德是牵引众生趋向于佛果,这是很明显的。即便不说获得佛果,在生死流转中也能够获得巨大的功德,生起广大的果报。所以说“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这个广大的果报是什么呢?在各种注释、讲义中说,愿菩提心可以获得人间、天上的果报。因为愿心是非常强烈、纯净、所缘非常广大的善法,按照业果不虚的规律,所有的安乐无一不是由善心、善功德引发的,而此愿菩提心善功德法,远远超胜其余世间的一切功德法。如果世间当中以自私自利的心态所摄持的善法都能够引发广大的果报,那么如此清净的、广大的愿菩提心一定能够引发更广大的果报。广大的果报具体是什么呢?注释中提到:在天界可以获得梵天、六欲天等天界天王、天人的果报。天人所依的世界非常清净、优美,受用具足无需勤作,天人相貌端正、身体圆满,心态非常快乐;在人间,愿菩提心也能引生如国王、施主、富翁等果报。当然菩萨的心愿并不追求这些人天果报,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单纯追求人天果报属于三士道中最下等的下士道发心,连小乘都不愿意追求人天善果,何况处于三士道中的上士道,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怎么可能去追求人天果报呢?所以,菩萨自己是不追求的,但是因为其菩提心的的确确是一个很广大、很清净的善心,通过业果的缘起规律,它一定会成熟,不追求这些也会成熟。再说从现在发心乃至于成佛之间,我们在轮回中还会转生很多世,因为内心有清净的愿菩提心,所以在此过程中,所转生的世界、受用、身体都是非常清净、圆满的,所以愿菩提心在生死中可以产生很大的快乐果报。第二句颂词“虽生广大果”的“虽”和下句颂词的“行心”有连接,愿菩提心在生死中虽然能够产生很广大的果报,但是“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还是比不上行菩提心能够相续不断地增上福德。“相续”就是不间断的意思。这是二者功德的差别。

  〖愿菩提心在我们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我们发了愿菩提心之后,不是马上就成佛,还要在轮回中待很长时间。因为有了愿菩提心摄持的缘故,在轮回流转的过程中,完全不同于之前没有以利他菩提心摄受的、纯粹属于业力的流转,所以在身处轮回期间,以愿菩提心的加持可以产生非常广大的果报。前面介绍过,在天界可以感得天王的果报,在人间可以感得富翁、长者、国王、转轮王等殊胜的果报,菩萨可以利用这些殊胜的善趣身份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发了菩提心的人虽然得到很多财富、拥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不会像一般的世间人用这些财富、地位进行自我享受,与凡夫完全不同,菩萨有高位、名声,就会利用这种优势利益众生,将众生安置于殊胜的福地。从这个角度讲,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有财富也可以,有高位也可以,有名声也可以。而没有利他心的凡夫,有财富高位等等都会成为自我膨胀的因,对自他都没有任何利益。

  “《华严经》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金刚宝(有的讲是金刚石、金刚钻石)虽然已经坏损了,但它还是胜过所有上等黄金打造的装饰品。“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即使坏损之后其名称还是金刚宝,这是其殊胜之处。“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此处把愿菩提心和金刚宝做一个对照,愿菩提心的金刚宝虽然离开了勤奋,“离开了勤奋”是指还没有真正的生起行菩提心,只是内心中有一个很强的愿望:要度化众生!要成佛!还没有真正去实践。前面 “金刚宝虽然坏损”对应的就是 “离开勤奋”。“胜过一切金饰”就是说虽然愿菩提心还没有开始勤奋用功修行,但是也能胜过所有声闻缘觉的种种功德。此处“声闻缘觉”所指并不是刚入声闻缘觉道的人,也不是声闻缘觉的有学道,而是指声闻缘觉阿罗汉,即已经在声闻缘觉道达到究竟的圣者。虽然他们的果位非常殊胜,但是没有发起缘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而凡夫人发了一念愿菩提心,虽然还没有开始实践,通过发心的力量就已经超过了阿罗汉。“亦不失坏菩萨之名,”即便还没有真正地加行,也不会失坏菩萨的名称。“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就好像破损的金刚宝,可以遣除轮回里所有的贫困一样,发了愿菩提心的菩萨,通过愿菩提心的能力也能够遣除乏少功德的各种贫困,逐渐引导众生成佛。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这个颂词主要宣讲行菩提心的功德。行菩提心是怎样一种受持的决心呢?“何时未度尽,无边众有情”,就是说自己发愿乃至于虚空存在、众生存在之际,立誓要度尽一切“无边众有情”。发了这种根本不退转的志愿,为实现这个志愿开始修持种种资粮,受持行菩提心。这种决心非常坚固,非常迫切地就想一心利益众生,所以在行为上开始实践:调伏自己的身语意、修持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摄法,就开始受持了行心。这个颂词可以理解为行心的殊胜相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立志不退转,并且开始真实去做利益众生的种种福善之行。究竟来讲,菩萨是以福善之行希求成就圆满佛果,以便最广大地利益众生,在未成就佛果之前,菩萨也会以此福善之行利益众生。所以修持行菩提心的时候,这种因地的善行能够利益众生,也愿以此因地的善行成就殊胜的果位,再以殊胜果位的殊胜功德利益众生,就称之为行菩提心。

  下面直接宣说行心的超胜之处:“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即自彼时”就是从受持行菩提心这一刹那开始,纵然在睡觉过程当中(一般来讲睡觉、吃饭都是属于非善非恶的无记法),因心中已经有了利益众生的坚定行菩提心的缘故,虽然没有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但仍然会增长福德。或者偶尔放逸,在参加一些聚会、看一些娱乐节目的过程中,内心中行菩提心的功德还在不断增长,如后面颂词所言“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即便在睡眠或放逸当中,福德都在不断产生,更何况在没有睡觉、放逸的情况下,在真正思维利益众生、实践利益众生的时候,其福德更是相续不断地产生,犹如虚空一样,即“量多等虚空”。我们从发心到成佛,需要三无数劫的时间,看起来非常遥远,需要的时间很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有了这种清净的行菩提心,每一刹那都在不间断的增长福德,如此相续不断地增长,我们相续中总有一天会累积圆满成佛的资粮,这就是行菩提心的殊胜利益。

  我们要得到这样的功德也不是非常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发起成佛的心,这是愿菩提心;发了愿菩提心之后,为了成办所发的愿、为了真正利益众生,开始去布施、持戒,听法、修持、念咒、念佛,都可以算是行心。首先发了愿菩提心,然后为了成就此愿望开始去做准备、开始修行,都可以算是行菩提心。有了这种行心而且没有中断的话,的确就像颂词所讲的一样“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下面讲注释:〖然而,它并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样连接不断产生福德,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前面已经介绍了愿菩提心的殊胜功德,愿菩提心的功德虽然如此广大,但是相对于行菩提心而言,还是有所不足。因为愿心只是一种发愿,而发愿离真实地利益众生和成就佛果还有很长的距离,中间必须要依靠行心来连接。行心不单单有发愿而且还有行为,从这个角度观察,愿菩提心不如行菩提心,因为它并不像行菩提心那样可以连续不断的产生很多福德。

  “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首先我们发菩提心,要了知所利益的众生(即所缘对境)不是一两个众生、几百几万个众生,而是无边无际的众生。除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感到的、想像到的,实际上无边的世界还有无量的众生。菩萨发心的时候,就是要让所有无边无际的众生都获得解脱。

  怎么解脱呢?要从业惑的束缚中解脱、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业惑的束缚属于因,轮回的牢狱属于果。众生被业惑所束缚,没办法修持超越轮回的殊胜之道。业惑有业和惑两层含义,惑就是烦恼,业就是通过烦恼而产生的种种的业、种种的行为。众生被业惑所束缚,没办法真正获得解脱。因为有了业惑的缘故,一定会显现轮回,这是因。此处把轮回比喻成牢狱,牢狱中有不自由…

《《入菩萨行论》第1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