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這個以上講了第二個科判:本體之差別。下面講第叁個科判:
庚叁、功德之差別
前面講了本體,即二心的體相或定義:什麼是願菩提心、什麼是行菩提心。下面講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有怎樣的功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相比較哪一個功德更大,這就是第叁個科判所宣講的功德之差別。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願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前面我們講成佛都是以願菩提心爲基礎的,因爲只有想要度化衆生、想要成佛的心願一直存在,才有修持一切菩薩行的動力,如果中間你的願心退失了,或是已經失毀了,就沒有修持的基礎了,那麼所有的行爲就沒有興趣再繼續下去。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願心是一切成佛的根本、是核心的基礎。願菩提心最終的功德是牽引衆生趨向于佛果,這是很明顯的。即便不說獲得佛果,在生死流轉中也能夠獲得巨大的功德,生起廣大的果報。所以說“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這個廣大的果報是什麼呢?在各種注釋、講義中說,願菩提心可以獲得人間、天上的果報。因爲願心是非常強烈、純淨、所緣非常廣大的善法,按照業果不虛的規律,所有的安樂無一不是由善心、善功德引發的,而此願菩提心善功德法,遠遠超勝其余世間的一切功德法。如果世間當中以自私自利的心態所攝持的善法都能夠引發廣大的果報,那麼如此清淨的、廣大的願菩提心一定能夠引發更廣大的果報。廣大的果報具體是什麼呢?注釋中提到:在天界可以獲得梵天、六欲天等天界天王、天人的果報。天人所依的世界非常清淨、優美,受用具足無需勤作,天人相貌端正、身體圓滿,心態非常快樂;在人間,願菩提心也能引生如國王、施主、富翁等果報。當然菩薩的心願並不追求這些人天果報,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單純追求人天果報屬于叁士道中最下等的下士道發心,連小乘都不願意追求人天善果,何況處于叁士道中的上士道,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怎麼可能去追求人天果報呢?所以,菩薩自己是不追求的,但是因爲其菩提心的的確確是一個很廣大、很清淨的善心,通過業果的緣起規律,它一定會成熟,不追求這些也會成熟。再說從現在發心乃至于成佛之間,我們在輪回中還會轉生很多世,因爲內心有清淨的願菩提心,所以在此過程中,所轉生的世界、受用、身體都是非常清淨、圓滿的,所以願菩提心在生死中可以産生很大的快樂果報。第二句頌詞“雖生廣大果”的“雖”和下句頌詞的“行心”有連接,願菩提心在生死中雖然能夠産生很廣大的果報,但是“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還是比不上行菩提心能夠相續不斷地增上福德。“相續”就是不間斷的意思。這是二者功德的差別。
〖願菩提心在我們身處生死輪回期間,可以産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薩之名,複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我們發了願菩提心之後,不是馬上就成佛,還要在輪回中待很長時間。因爲有了願菩提心攝持的緣故,在輪回流轉的過程中,完全不同于之前沒有以利他菩提心攝受的、純粹屬于業力的流轉,所以在身處輪回期間,以願菩提心的加持可以産生非常廣大的果報。前面介紹過,在天界可以感得天王的果報,在人間可以感得富翁、長者、國王、轉輪王等殊勝的果報,菩薩可以利用這些殊勝的善趣身份一心一意地利益衆生。發了菩提心的人雖然得到很多財富、擁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不會像一般的世間人用這些財富、地位進行自我享受,與凡夫完全不同,菩薩有高位、名聲,就會利用這種優勢利益衆生,將衆生安置于殊勝的福地。從這個角度講,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爲了利益衆生,有財富也可以,有高位也可以,有名聲也可以。而沒有利他心的凡夫,有財富高位等等都會成爲自我膨脹的因,對自他都沒有任何利益。
“《華嚴經》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縱然壞損,亦勝過所有上等金飾”:金剛寶(有的講是金剛石、金剛鑽石)雖然已經壞損了,但它還是勝過所有上等黃金打造的裝飾品。“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即使壞損之後其名稱還是金剛寶,這是其殊勝之處。“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此處把願菩提心和金剛寶做一個對照,願菩提心的金剛寶雖然離開了勤奮,“離開了勤奮”是指還沒有真正的生起行菩提心,只是內心中有一個很強的願望:要度化衆生!要成佛!還沒有真正去實踐。前面 “金剛寶雖然壞損”對應的就是 “離開勤奮”。“勝過一切金飾”就是說雖然願菩提心還沒有開始勤奮用功修行,但是也能勝過所有聲聞緣覺的種種功德。此處“聲聞緣覺”所指並不是剛入聲聞緣覺道的人,也不是聲聞緣覺的有學道,而是指聲聞緣覺阿羅漢,即已經在聲聞緣覺道達到究竟的聖者。雖然他們的果位非常殊勝,但是沒有發起緣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而凡夫人發了一念願菩提心,雖然還沒有開始實踐,通過發心的力量就已經超過了阿羅漢。“亦不失壞菩薩之名,”即便還沒有真正地加行,也不會失壞菩薩的名稱。“複能遣除輪回之一切貧困”就好像破損的金剛寶,可以遣除輪回裏所有的貧困一樣,發了願菩提心的菩薩,通過願菩提心的能力也能夠遣除乏少功德的各種貧困,逐漸引導衆生成佛。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這個頌詞主要宣講行菩提心的功德。行菩提心是怎樣一種受持的決心呢?“何時未度盡,無邊衆有情”,就是說自己發願乃至于虛空存在、衆生存在之際,立誓要度盡一切“無邊衆有情”。發了這種根本不退轉的志願,爲實現這個志願開始修持種種資糧,受持行菩提心。這種決心非常堅固,非常迫切地就想一心利益衆生,所以在行爲上開始實踐:調伏自己的身語意、修持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攝法,就開始受持了行心。這個頌詞可以理解爲行心的殊勝相狀:爲了度化一切衆生,立志不退轉,並且開始真實去做利益衆生的種種福善之行。究竟來講,菩薩是以福善之行希求成就圓滿佛果,以便最廣大地利益衆生,在未成就佛果之前,菩薩也會以此福善之行利益衆生。所以修持行菩提心的時候,這種因地的善行能夠利益衆生,也願以此因地的善行成就殊勝的果位,再以殊勝果位的殊勝功德利益衆生,就稱之爲行菩提心。
下面直接宣說行心的超勝之處:“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即自彼時”就是從受持行菩提心這一刹那開始,縱然在睡覺過程當中(一般來講睡覺、吃飯都是屬于非善非惡的無記法),因心中已經有了利益衆生的堅定行菩提心的緣故,雖然沒有做利益衆生的事情,但仍然會增長福德。或者偶爾放逸,在參加一些聚會、看一些娛樂節目的過程中,內心中行菩提心的功德還在不斷增長,如後面頌詞所言“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即便在睡眠或放逸當中,福德都在不斷産生,更何況在沒有睡覺、放逸的情況下,在真正思維利益衆生、實踐利益衆生的時候,其福德更是相續不斷地産生,猶如虛空一樣,即“量多等虛空”。我們從發心到成佛,需要叁無數劫的時間,看起來非常遙遠,需要的時間很長。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如果有了這種清淨的行菩提心,每一刹那都在不間斷的增長福德,如此相續不斷地增長,我們相續中總有一天會累積圓滿成佛的資糧,這就是行菩提心的殊勝利益。
我們要得到這樣的功德也不是非常困難。一方面我們要發起利益衆生的心、發起成佛的心,這是願菩提心;發了願菩提心之後,爲了成辦所發的願、爲了真正利益衆生,開始去布施、持戒,聽法、修持、念咒、念佛,都可以算是行心。首先發了願菩提心,然後爲了成就此願望開始去做准備、開始修行,都可以算是行菩提心。有了這種行心而且沒有中斷的話,的確就像頌詞所講的一樣“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下面講注釋:〖然而,它並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樣連接不斷産生福德,從什麼時候起,爲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衆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回的牢獄中解脫出來,在生死輪回沒有空無之前,懷著義無反顧的利他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前面已經介紹了願菩提心的殊勝功德,願菩提心的功德雖然如此廣大,但是相對于行菩提心而言,還是有所不足。因爲願心只是一種發願,而發願離真實地利益衆生和成就佛果還有很長的距離,中間必須要依靠行心來連接。行心不單單有發願而且還有行爲,從這個角度觀察,願菩提心不如行菩提心,因爲它並不像行菩提心那樣可以連續不斷的産生很多福德。
“從什麼時候起,爲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衆生界”,首先我們發菩提心,要了知所利益的衆生(即所緣對境)不是一兩個衆生、幾百幾萬個衆生,而是無邊無際的衆生。除了我們能夠看到的、感到的、想像到的,實際上無邊的世界還有無量的衆生。菩薩發心的時候,就是要讓所有無邊無際的衆生都獲得解脫。
怎麼解脫呢?要從業惑的束縛中解脫、從輪回的牢獄中解脫。業惑的束縛屬于因,輪回的牢獄屬于果。衆生被業惑所束縛,沒辦法修持超越輪回的殊勝之道。業惑有業和惑兩層含義,惑就是煩惱,業就是通過煩惱而産生的種種的業、種種的行爲。衆生被業惑所束縛,沒辦法真正獲得解脫。因爲有了業惑的緣故,一定會顯現輪回,這是因。此處把輪回比喻成牢獄,牢獄中有不自由…
《《入菩薩行論》第1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